生态学语境中的“中国梦”及其当代意义
2017-01-19刘涛
刘涛
摘 要:“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几千年来的夙愿,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中国梦”的首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全国各族人民应该紧握时代主题、凝聚力量,努力将“中国梦”变成现实。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梦;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27-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和谐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强心剂。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一、何谓“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1.国家富强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石
中国梦是强国之梦,也就是实现国家富强之梦。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国只有成为强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需要我们构筑世界一流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历史就是一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国家富强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只有国家富强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够实现中国梦。
2.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实现的最终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核心和根本,也是其最终目标。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家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也要通过国家来获得。国家是人民的代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人民感受到了幸福的存在,只有把人民的幸福摆在第一位,国家才能够凝聚力量,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去实现中国梦。同时,也只有如此,中国梦的最终目标才能够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国家由人民组成,国家由众多小家组成,实现中国梦既是实现国家的梦又是实现小家的梦,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没有国家的稳定、安宁,就不会有小家的幸福、安康;国与家、家与国互为依托,互为前提。①
二、异化理论语境中的“中国梦”
“异化”原本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客体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1]。人类生产创造出来的东西作为一个客体,本身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和发展中,客体反过来作用于人,使人依赖于这一客体,人作为主体丧失了其固有的本质,从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异化,而客体也逐渐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1.技术异化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资本主义在它诞生的一百年里,创造出来的产品比它以前一切世代的总和还要多”。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同样,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功臣。
在早期就有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利弊的探讨与研究。绿色理论根据其对待科学技术的不同态度大致可以分为“浅绿色(shallowgreen)”和“深绿色(deepgreen)”两种类型[1]。“浅绿色”对科学技术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认为人类能够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比如能源危机和环境灾难,保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从而使人类继续过着幸福的生活。“深绿色”对科学技术表现出一种悲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一种破坏性角色,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破坏,科学技术本身永远也无法弥补社会发展中的漏洞。同时,针对上述的两种态度,也有人提出过“中间技术”这一说法,就是处在“镰刀和收割机”中间的技术。科学技术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用于改造自然和改变社会的客体力量,并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前景,但是在利益等因素的驱使下,人类开始无顾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范围,肆虐地对大自然进行掠夺,科学技术也就成为人们破坏自然环境的首要依靠。其实,科学技术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全看科学技术怎样被利用、被谁运用以及运用到哪个领域。当人们无限制地追求利益和名誉,依靠科学技术作为唯一的手段时,人们就已经被技术给控制了,人成为科学技术的依赖,人离不开科技,科技作为一种客体的本质就被改变,人也被科技所异化。自然成为人们主宰的对象,生态不断恶化,人类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科学技术能够强国,也能够误国;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也能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全看人心所向,善意的科学技术和善意的运用才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们幸福。
2.财富异化论
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中,本真意义上的财富是“为人的”存在,既作为人们享受的对象,又作为人们活动的对象[2]。马克思将人类的财富定义为满足人类需求的使用价值,包括直接的消费资料和间接的生产资料。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诗,人们不断地创造财富、获取财富和享受财富,但财富也在不断地发生异化。人类的一切生存和发展都得益于大自然这一神圣的母亲,人类就是在大自然中不断地创造、获取和享受财富。
在财富的来源问题上,威廉·配第曾经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在这里,“土地”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自然作为财富的来源,供给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前进。平心而论,光有自然也是无法创造财富的,劳动也成为财富实现必不可少的条件。劳动是人的劳动,人劳动的对象是自然,人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从而创造财富和获取财富。然而,在现代社会,财富不再是人们享受的对象,而是作为资本,在社会发展中不停地运作。在私有制条件下,当财富以物为中介,作为支配他人劳动和索取他人无偿劳动的工具时,就转化为相异的对立物,以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分离、相敌对,并支配和控制着他们的命运[2]。资本具有自身增值的功能,资本成为人们无限制获取利益、榨取自然的最有效工具。这样,财富就被披上了资本的外衣,从而财富就被异化成资本(一种榨取自然、剥削人的工具)。自然是宇宙给予人类的最美好的东西,人类需要通过向自然索取来创造财富。当财富被异化,人们关注的只是如何把自然变为资本控制其他人,这时,自然就被资本具体化、物像化了。
三、双重危机理论语境中的“中国梦”
20世纪9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获得了冷战的胜利,资本主义成为全球社会发展的范式,与此同时,生态问题也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进程而开始凸显出来,因此,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理论
传统马克思主义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与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新调整,由此产生了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当上述矛盾发展到尖锐的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简单地说,就是需求和生产的脱节,一方面消费群众相对贫困,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消费,需求欲望低下;另一方面生产者一味地扩大生产,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产品不断积压,进而资金周转受限。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相对来说导致生产的过剩。这样说来,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无法得到满足,消费者想要消费却因为消费能力不足而放弃消费,而生产者想要卖出更多的消费品却因为无人购买而不得不减少生产,甚至是停止生产,这些都是不利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良性协调。一旦经济危机发生,影响的就不仅仅是消费者或者是生产者,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现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发展是一个国家长足进步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
2.生态危机理论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但伴之而来的是日趋凸显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及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严重威胁。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地融入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来,维持平衡,是我们今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先决条件。生态危机不仅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生产,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整个国家发展的步伐和整个民族的文明。
自然为人们提供一切生产和生活的原材料,人类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从自然给予我们的原材料中生产和创造自身的需要。然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是不断膨胀的,进而发展成为人控制自然,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异化。自然不再是简单的自然存在,而是对象化和人化了的自然,自然的每一个环节都打上了人类的烙印。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将整个自然作为满足人类无限制的欲望的材料,并对此占有和利用,从而生产出远远超出人类需求的商品,然后强制人们进行消费,使人类失去自由,使人类失去从自然中获得解放的努力,最终导致人类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的自我毁灭。从这里看来,“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解除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反对任何造成自然污染、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存在,如同我们反对精神贫困化一样。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理性解读“生态文明”,分析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并提出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现实可行性的路径选择,以此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构充满生机的美丽中国。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我们的百年期盼。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牢记历史,善于创新,心怀“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决心,奋力开启中国梦的新征程,让中国梦早日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陈宇宙.财富异化及其扬弃:马克思经济哲学的人学向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