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积极心理氛围,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017-01-19徐海东
徐海东
苏霍梅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作为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从而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疲劳,使教学和谐融洽,互相促进.如何营造学生的积极心理氛围?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的学科特点,教师应该做到以下方面几点.
一、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1.重视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教师设置一个好的导入点先声夺人,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节课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气体的压强”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门比较费力?然后解释:打开冰箱时,冰箱里的冷空气出来,外面的常温空气进到里面,冰箱门重新关上后,将这股“热”空气也关在里面,但密度小了.之后,“热”空气冷却、收缩,产生了一定的降压,内外的大气压力产生差异,打开冰箱门时就要克服气压差异所引起的阻力,所以感觉开冰箱门比较费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电磁感应定律”时,教师可以介绍法拉第.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善于思考的法拉第就想,既然电能产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经过多次失败,他并没有退缩,坚信“电与磁是一对和谐的对称现象,磁一定能生电”.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1831年8月实验获得成功,实现了“磁生电”,宣告电气时代的到来.通过讲解名人轶事,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同时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肯钻研,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精神.
3.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首先,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同时,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待、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精辟见解,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次,教师的语言语速快慢,声音高低要恰到好处.语速太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学生又提不起精神.声音太高,精神容易疲劳;声音太低,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速应快慢适中,声音高低适宜.当然,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也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底蕴和个人性格情操的魅力,等等.
4.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促使他们获取新知识.教学过程实际上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困难,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学习、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和谐的语言氛围是教学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取得一定成绩、有一定进步、有一些好的表现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表扬,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刻苦地学习,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当学生有缺点、做错了事、违反了纪律时,教师要适时、适地、心平气和地指正学生的错误,而不是大声地责怪、训斥学生,他们就会非常感激、信任老师,并愿意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深刻反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情趣,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有趣,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物理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实践性.表现在文字叙述比较严谨,学生有时能读懂文字,并不理解其含义.学生开始学时感到不习惯,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易跟上,就会产生思维上的困难,自然感到物理难学.教师还要注重和学生交朋友,课间和课余时间,主动和学生谈心,交流思想,解答疑难,热情鼓励,悉心教导,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营造积极心理氛围,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思有方向,求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