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7-01-19王永勇
王永勇
摘 要: 高中教学中,物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作为对学生科学素质进行培养的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活动需要行之有效的发现教学方法辅助,保证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高中物理教学品质最大限度发挥,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能力。文中具体对发现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为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 发现法 高中 物理教学 应用
发现教学方法的重点是学生,老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在自己了解深化的知识中融合比较新颖的知识探究发现教授知识的规律,然后总结规律,从而实现发现式学习,最大限度实现发现法最终目标。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认识知识开阔思维,创新知识,发现新的知识,比一般学习过程有趣且效率高。
1.发现法
所谓发现法,就是给学生提出多个联系紧密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区自我探究规律,然后总结解决问题办法。也就是说,在素质教育作用下,物理老师的职责是严格根据课程改革基本观念,让学生非常全面地发展,发挥能动性,更好地体现发现法价值,在保证顺利学习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同时,物理素质水平及科学探究水平得到提升,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好充足保证。
2.运用发现法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2.1需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成绩不同。
发现法教学不仅仅作为一种单一的形式,还是老师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创设不同的情境,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有更符合自身条件的情境使用发现法,最大限度实现学习方法的最终目标。当学生基础明显提高的时候,物理老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提高问题难度,促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提高。
2.2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
老师设置学习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根据教科书中的知识特殊性设置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促使学生在整个活动流程中了解并把握教材知识。在活动教学中,老师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包括动手实验及独立探究水平。如学习物理规律的时候,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分组做实验,通过实验,轻松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锻炼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提升学生收集数据的水平。
2.3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师在发现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发现教学方法中老师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要营造非常轻松的氛围实施教学活动,创设符合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教学活动的情境,促进师生关系融洽,保证学生互相帮助,刺激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浓烈兴趣。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培养物理动手实验能力,拓展物理探究思维,还要让学生互相合作。整个发现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可是学生有很大的局限性,包括自身知识不够、思维方式单一,不能完全完整地做完整个试验,物理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教学中虽然不用完全展示发现过程,可是,长时间教学比较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老师要发挥好作用,让学生尽快地、正确高效地学到知识。
3.发现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3.1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发现式教学。
发现法在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是非常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展示实验各种有关知识,让学生自由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研究、探索、预测,接着利用实验收集数据、课堂讨论揭晓答案。利用这些活动,更好地保证学生自主能力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探索能力。在教授高中物理知识的同时,需要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教授这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更好地使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工作。另外,要按照课程教学,在某些章节利用多媒体和实验结合的方式进行演示实验,给学生带来更深入了解物理知识的体验。
3.2发现式教学对学生物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物理直觉思维能力应用发现法,就是要求学生对比较新鲜的事物、情况、问题等快速地认识、快速地接受,同时全面地思考。培养物理直觉思维能力,应用发现法会提高学生能力,并不是简单地按照死板规律进行的,对学生知识积累有要求,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很深入了解,才能有准确的直觉能力,所以应用发现法在物理直觉思维能力培养中是非常有效的。
3.3提供必要条件,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物理规律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
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实验,是比较辛苦的一个过程,需要不同条件的整合。老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流程中保证高度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热情地汲取物理知识。同时保证给学生提供非常好的活动场所、教学设施、设备,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探索,在活动完成之后对学生活动进行评鉴,促使发现法有更多应用可能性。
综上所示,发现教学不仅可以传授学生知识,还可以给学生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创新意识培养带来比较大的帮助,对学生将来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有很大推动作用,学到物理课堂中的举一反三能力,走入社会,才是发现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柱,夏欢.对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再认识[J].教书育人,2002,01:10-11.
[2]乌兰,额尔敦吐.论发现教学法的作用及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2001,0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