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品德课堂生成, 促进灵动高效教学
2017-01-19胡菊轩
胡菊轩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出现,正是这些“偶然”,才使课堂充满灵动的异彩。我们要把握品德课程的动态信息,把握教材,正确合理地使用教材;把握学生的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从活动中体会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把握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把握偶然,灵活应变,促进品德课堂高效教学。
关键词: 小学品德 课堂生成 高效教学
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等特征,不仅是一门预设课程,更是一门现实的、不断生成的课程。这就使得课堂的实施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课堂富有创新性。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引导达到不同的效果。
一、用活教材,打开课堂生成的门窗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主编鲁洁教授说:“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教学中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发挥教材优势,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地处理,成为一池活水,为生成课堂奠基。
1.活化内容,推进课堂平台的生成。
教材是静态的,只是教学的一个载体、一种媒介,但是在教材中却编排大量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交流、体验、感悟、探究、实践等活动形式,这些却是动态的。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实施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我想要,我能要》一课编排了“我想要”、“星星逛商场”、“准备一顿午餐”和“小调查”四个环节,教师可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月支出情况,算一算自己一个月花了多少钱,将生活与课堂结合,又将“小调查”和“准备一顿午餐”这一环节相融合,让学生通过生活总的调查,发现自己一天的零用钱可以买那么多蔬菜。惊讶地发现、快乐地探究,贴近儿童生活的话题,唤起儿童积极参与的欲望,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促进道德的发展。从静态的教材走向动态的生活,使品德课堂充满生机。
2.激活话题,确保课堂支点的生成。
教科书是活页的文本,是学生学习凭借的拐杖、话题、范例和资源。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本源,一切要从学生生活实际组织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为了让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老师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找一找危险在哪里”、“小小辩论会”等,应挖掘学生在本班、本校、家庭、社区的实实在在的事例,如学生下课打闹、上下楼梯时蹦跳、放学路上奔跑等事例,让学生有触手可摸的感觉,从而引导他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形成道德品质。
正确合理地使用教材,关注品德课程的动态信息,对品德课堂的有效推进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顺势引导,形成人生感悟的畅想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学生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品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只有让学生亲历了,才会有所感、有所悟。
《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老师联系学生实际设置这样的讨论题:你们经常上网,最近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生造字,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学生辩论到最后,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而这件事本身并不一定非要争出个对错。教师顺势引导,汉字的发展和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生造字褒贬不一,但汉字正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才得以保留并发展至今,激起学生对汉字“千年不衰”的更深层次感悟。
三、把握“偶然”,促进灵动课堂的飞翔
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往往意料之中的生成和意料之外的事件,彼此交叉不断呈现在课堂上。新课标提出:“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偶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不论是响亮的或是轻微的、理直气壮的或是胆怯的……欣赏学生,及时地调控课堂生成,才能推动课堂前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只有教师用好教材,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把握课堂的随机生成,才能使学生道德情感得到激发,品德得到内化,才能让学生在灵动的品德课堂中得到生命的润泽。
参考文献:
[1]杜文艳主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易志鹏.探索规律寻求方法——也谈品德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4.
[4]刘雁秋.如何构建小学品德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