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曲线图中需求量与需求的改变差异考

2017-01-19张立华

考试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需求量需求关税

张立华

摘 要: 区分需求量与需求的改变,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中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萨缪尔森、范里安、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在各自的专著中对相关问题都进行过一定的阐述并各有细微的区别,作者从一道有争议的习题开始,逐步探讨如何区分这两种现象。

关键词: 需求量 需求 关税 差异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对需求曲线的试题考查中,如何区分需求量与需求的改变是一个重点。有这么一道题如下:

假设甲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甲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飙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发生变动。不考虑其他因素,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

该题的答案是给出的设计如图1。在现实的分析讲解中,对此答案的描述是否完全合理有很大的分歧。

为了理解本题,首先可以将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用两个坐标系表达,并分别论述。先看D1曲线可能的变化。

按照学生的一般思维(记住,我们的学生没经过西方经济学的正规学习),在关税出现后该高档化妆品的价格从P变成P,需求量相应从Q变成Q。现在的问题是该化妆品的市场价格从P变成P,导致需求量从Q变成Q,如图2所示。还是国际(国外)价格(P)未变,需求(量)却从Q变成Q,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看到的是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3所示。总结成一句话,该题在这里到底是需求量的改变,还是需求(曲线)的改变。

这时候,图2和图3到底哪一个是符合事实的变化,就是争论的第一关节点。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回顾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上的说法。

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经济学》第12版第116页明确阐述了沿曲线变动和曲线的移动的区别。我们结合该题可以这样理解这一区别[1]116:

需求量的变化指的是在决定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是由于价格变化而引起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化。在图形上表现为,点在既定而且不移动的需求曲线上移动(如图2)。

需求的变化,也就是需求曲线的移动,是指在决定需求量的价格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化,这里的其他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3)。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争论的关节点的关键:关税到底属于价格因素本身,还是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

同样是《经济学》第12版,萨缪尔森明确在第636页的注中说:“让我们暂时假定,(政府)通过降低其他赋税,以便保持总收入相等而使赋税收入又流回到消费者手中。而且再说一次,其他条件相等……”[1]636也就是说,在分析这道题之前,“不考虑其他因素”是关键。最关键的是这一征税不能影响到我们的实际收入,我感觉这确实有点复杂。我倒觉得萨翁还不如直接假定:“需求量只沿着需求曲线移动。”在这种假定下,萨翁用一幅曲线图阐述了征税后商品需求量沿原来的需求曲线移动的情况。环节是比较复杂的,篇幅原因本文不再赘述,我们在这里假定只是平移。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6版第241页图16.3为了寻找征税后的均衡,认为到底移动谁并不重要,最后得出的均衡价格是一样的。该书的相关辅导材料认为对生产者征税将导致供给曲线上移(左移),对消费者征税会将导致需求曲线下移(左移)[2]1。

在这道题中,我们先假定不知道关税到底是向谁征收(虽然最后多少都会落实到市场价格上),分别假设。

先假定关税对生产者征收,我们画一个图形(图4)。这时形势将会如下演绎:未加税前的均衡价格为P,供给曲线是S,需求曲线是D,现在加税了,生产者要想得到P的收益,就要将价格涨到P(P+税),吓死人的近一倍,这样生产者认为扣除了关税后,依然获得P的价格,这样他愿意生产Q的产品。但此时消费者见到的价格是P,按照原有的需求曲线(因为消费者除了看见价格改变,其假定都没有改变)支持的需求量只有Q。供给量和需求量相差巨大,市场无法形成均衡,价格也就无法确定。此时市场产生博弈,生产者供大于求,价格将下跌,下跌后需求将上涨,这时我们不考虑其他因素,在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均衡将从A1移动到A2(S1平移关税额的量到S1′产生A2),这时候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将是P3,但生产者只能得到P4,差额部分就是关税,给国家了。最后我们发现关税将被部分转嫁,P3-P0是消费者付出的,P0-P4是生产者支出的。如果稍稍再说深一点,A1A2A3三角形部分的面积就是社会福利损失。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接近得出图1这种说法了,但图4和图1也不完全一样,图1中的A2和图4的A2不一致。虽然都是沿着不变的需求曲线移动,但参照不一样。图1的情况怎么才能产生呢?只有在完全垄断的情况下,即厂家只愿意接受一种价格即P,所有的税必须转嫁,而且绝不降价,当然也不涨价,这样曲线图5就产生了。还有一种垄断的特殊情况,即是价格可以改变,但供给不变,如图6。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需求保持恒定(比如紧俏商品的饥渴销售),需求量不变。供给曲线变无可变,需求曲线到底变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中高低档化妆品的需求量好像就不会增加了。

结论:关税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既有一个价格和关税相加,还有一个市场价格博弈的过程。某高档化妆品市场要形成寡头垄断,感觉不符合实际。所以那种认为关税只是属于价格本身,不会造成任何其他影响,应该是要商榷的。

我们再假定关税对消费者征收,我们再画一个图形(图7)。这时,生产者面对的成本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与征税前没有改变,所以其供给曲线也不会改变(实际生活中很难是这样的),但消费者面对的价格增加了。如果生产者销售的价格依然是P的话,消费者将支付P的价格,这时候供给量Q和需求量Q产生巨大差距,市场是不平衡的,无法形成均衡价格。此时需求曲线向下平移关税额的量,与S相交于A点。此时均衡价格产生,在消费者看来市场价格是P,但生产者获得P的价格,产生Q的供给。再支付给政府P-P的关税。此时市场的价格既不是P又不是P。到这里我们再看一下图3,图3即使画对了,但无法得出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让别人认为市场价格依然是P,只是需求量减少了而已,这对研究市场的均衡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误导大家对经济学的认识。

我们现在再把这个分歧转换成:“关税是对消费者征收还是生产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五十四条规定:“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是关税的纳税义务人。”本题涉及的是进口货物,所以应该是收货人纳税,我们可否理解这个收货人就是消费者?那么不就是对消费者征收了吗?

写到这里,认真读一下这两幅图,并思考萨缪尔森和范里安的观点,可否理解本身就是学术争论?如果学术有争论,我们的命题者倾向于范里安的观点。但范里安在图16.3后面对税收的影响分析文中,主要依托的供给曲线移动,这就不知道他最终的观点了。

到这里大家以为本题的分歧应该解决掉了,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试题就有问题;按照范里安的观点,试题应该还是有转机的。

我们这时看到了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3版第254页习题12中涉及两个问题[3]:(1)政府对进口汽车征收20%的关税,(2)征收50美分/加仑的汽油税。这两个供求曲线怎么变化?其提供的答案是:前者会使需求曲线逆时针转动,因为是从价关税;而后者是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因为是从量关税。税种不同,对需求的影响不同,如图8。要是这样,这题更复杂,还要讨论需求曲线旋转的问题。为了简单一点,我们只能假定本题征税是从量,然而个人的观点化妆品实际更多的是从价税。所幸对我们这个层次的水平的老师来说,也不应考虑到那么多。我们还是假定图7表述符合该观点就可以。

最后简单谈谈本题可能的其他几个思维误区。其一,由于我们的同学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微观经济学训练,在需求曲线图上不出现供给曲线是否会让同学误解。比如如图9,同学会不会觉得如果市场价格是p.6的情况下,国内中低档化妆品和国际高档化妆品具有同样的需求量?这好像不符合实际。所以离开供给曲线这个需求曲线到底有什么意义?

其二,题干中说:“甲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怎么理解这个垄断?何谓垄断?垄断到什么程度,是寡头还是有竞争?同时我们在分析曲线倾斜角度的时候难免要用到弹性,但课本上没有讲述弹性,只是涉及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消费品的区别,我们不知道高档化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高档耐用消费品?还是其他什么的。这种题不是不能出,但出了应该在题干中交代一下。

到这里,通过对一道试题的探讨,我们学习了很多东西,虽然不一定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但思维本身的进步一定会有。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著.高鸿业,译.经济学(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范里安,著.费方域,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6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1.

[3]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张军,译.微观经济学(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54.

猜你喜欢

需求量需求关税
从数学角度看“弹性”
价格战是一定的! 2020年虾苗需求量预计减少10%~20%,苗价下调是趋势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特别关税下企业应变之道
三元肥关税下调 肥企机会来了
关税降了,进口车价格会不会降?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