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产学研中的知识网络分析

2017-01-19姚佳

考试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知识网络产学研高职院校

姚佳

摘 要: 高职院校产学研中的知识网络是指参与产学研合作知识系统的各部门,以知识共享与应用作为目的,将协同创新作为核心通过耦合式互动、三重螺旋实现知识在知识网络各节点的流动与扩散,形成开放复杂的知识网络机构。从知识网络某一链条看,知识生产作为起点,知识共享作为中心环节,知识应用作为终点。知识网络具有动态性、反馈性、收益递增性及非线性等特点。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治理,慎重规划格局,谋求合作机制;打造平台联动,促进资源整合;打通各方面壁垒,提高参与主体自觉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产学研 知识网络

李克强总理强调,创新处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组建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深化体制变革,改革教育科研机制,促进知识创新转化为成果上,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与企业合作密切。高职院校通过整合优化基础资源,联合科研部门、教学团队与企业相关部门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促进协同创新。构建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整体学术水平、科研效率和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1]。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中形成的知识网络,扩大了知识资源的开放程度,提高了知识应用水平,增加了知识的积累量。

高职院校将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渗透于人才培养与教学中,高职院校的育人水平、创新能力、竞争力能够得到扩展。在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中,看重学科知识与应用知识的区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围绕产学研实际,构建院校整体人才培养机制与教学计划,形成强大的知识网络系统。知识在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知识网络之中是跨部门管理与应用的[2]。推进知识的生产、流动、共享与应用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设计的重点,更是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和绩效的核心要素。

一、高职院校知识网络的结构

参与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各部门将内部知识用以知识共享和应用,形成知识网络。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将协同创新作为核心,通过耦合式互动、三重螺旋实现知识在知识网络各节点的流动与扩散,形成开放复杂的知识网络机构。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中,政府、高职院校、企业是重要知识源,作为知识网络的节点,相互之间分工合作、协同创新。各个参与主体具有不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协同创新的知识网络,使其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整体的协同创新核心竞争力。各主体既在知识生产、共享和应用过程中承担独立的创新任务,又为了解决共同面临的任务需求而开展广泛的协同合作,从而形成整体的创新网络。在知识网络中,政府机构扮演着产学研知识网络的倡导者、政策制定者、法律保障者、资金援助者、核心人员委任者等重要角色。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发展的重要模式,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不断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等方面的创新。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网络是以各个参与主体为结点,通过知识在节点之间的流动实现知识的跨时空整合与创新的多元开放型网络结构。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始终处于动态运转状态,围绕知识的生产、流动、共享、转移、转化和应用,构成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的知识链条。当今,现代知识生产日益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多个目标导向、多种方法综合、多种技术集成、多个过程重叠及多维评价方式等错综复杂的特征。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生产、流动到应用,必将突破简单线性的链式结构,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汇聚多种资源要素、各方协同互动的动态关系网络。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网络为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创新主体提供了多维度、低成本、高效率的知识生产平台、知识分享平台及知识应用平台,构建了知识流动与分享的动态机制,知识网络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中以需求为中心、以任务为牵引的学科、人才、科技、资金、信息等多个创新要素充分注入、频繁互动、协同开放。知识网络能够较好地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实现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各个参与主体都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既有知识输入,又有知识输出。知识输出方不因知识共享和传递而减少,而知识接收方却因为接收而增加知识含量,从而促进整个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总量随着协同创新的深入获得持续提升。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的环节

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由无数复杂无形的知识链组成。从单一知识链进行分析,知识生产作为起点,知识共享作为中心环节,知识应用作为终点。高职院校在知识生产水平上普遍低于本科院校,但是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入水平更贴近市场,知识共享与应用更好。作为知识提供者,通过教育提供如基础理论、应用原理等显性知识,通过见习、实习、产学研,积累科研体会、管理经验、技术经验等提供隐性知识。这些知识资源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产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另外一部分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产生的。特别是隐性知识,只有知识接受者深入产学研活动中,知识才能得以获得与积累。知识网络的形成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在知识网络中,一方与其他节点共享知识时,自身是最大的知识积累者,而其他节点进一步分享知识,并将知识在知识网络中反馈、放大、修正,进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与积累。知识在知识网络中共享速度不同,相同系统内部共享阻力小,共享速度快。不同性质的系统中,信息不对称、潜在风险高等问题阻碍共享速度与效率。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知识转移与知识转化,知识转移是依靠高职院校、企业之间的知识时差在部门间转移。高职院校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同时拥有雄厚的知识传播资源,知识转移主要以高职院校向企业方流动。企业依托其经营背景,在知识应用、市场需求、知识处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资源,因此能够反向对高职院校产生影响。知识转化是知识从一种知识形态向另一种知识形态的转变,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企业利用知识重要资源,促进知识向产品转化。企业会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规划,将知识进行选择、提取和再组织,最终用于生产经营。知识应用包括以产品等实体形式呈现,包括以技术服务等非实体方式呈现。在这个过程中,资金、合作通畅度、中介机构合作水平等都影响到知识应用的效率与程度。

三、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的特点

协同创新知识网络具有动态性、反馈性、收益递增性及非线性等特点。(1)动态性。知识是社会实践积累的固有成果。产学研各主体作为知识网络的节点,知识依托于知识网络的各个节点,通过媒介和工具流动。(2)知识网络由松散的部门构成,各部门性质与诉求存在很大差异。为营造稳定的知识网络内部环境,实现一致的目标,需要反馈机制完成。知识通过反馈机制,可以保证知识传递不偏离战略方向,完成知识的准确传播;可以利用博弈理念制衡各节点,优化知识网络流程,解决知识网络节点内外冲突。(3)收益递增性。知识利用知识网络各节点的共享与应用,产生新的知识。新增知识会超越原有的边界,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往横向与纵向以螺旋式积累方式产生新的知识,最终知识通过投入实际生产经营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3]。(4)非线性。产学研知识网络是多元互动的。从知识共享形式来看,新旧知识、显隐知识以非线性的模式增长[4]。从知识网络的节点看,知识网络参与部门性质不同,它们在网络中承担竞争、冲突、协作等大量非线性互动功能。从知识的创造性来看,产学研合作由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的支持、反对相互作用形成,利用这种非线性的合作作用,将知识网络推向创造性空间,产生新知识。

四、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治理

知识网络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内在知识体系,保证了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建构与运转。在知识网络中作为节点的各个参与主体知识含量越丰富,核心价值观念越认同,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就会越强;协同创新中知识网络的规模越庞大、层次越复杂,越能提供丰富而异质性的知识资源;知识生产、流动与传递的体制机制越健全、频率越高,越有利于知识网络自身的维护、发展和提升;人才、资金、信息互动反馈交流越频繁,越有利于推动形成知识网络中的合作共享、协同创新环境。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中,知识生产、共享和应用效率较低。加强对产学研知识网络的研究,有助于缓解高职院校知识生产、知识共享与知识应用不匹配的现象,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如何从产学研合作角度落实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战略要求,促进创新知识产生,加速推进高科技知识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共享程度与应用水平,显得极为重要。打造适合产学研合作的环境是首要前提,宽松的环境为创新知识生产提供了条件。促进知识在产学研知识链中流动通畅,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更需要寻找切实有效的共享途径与方式。真正把知识应用到生产经营中,要打通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壁垒,建立良好的知识应用渠道。

1.慎重规划格局,谋求合作机制。

合作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出发点,也是维持知识网络的核心。在知识网络中,作为节点的各个参与主体必须建立开放、互信、共赢的合作理念。在产学研合作的开始阶段,需要慎重做出宏观规划。政府需要改变一言堂的权威管理模式,调整职权关系,改善市场环境,完善契约制度。在法律上、制度上要保障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各部门的合法权益,维护知识网络各节点的部门稳定性,满足各方利益诉求,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政策导向方面提高产学研合作的信心与动力,引领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协同各种优势资源,促进不同性质部门合作。高职院校产学研职能部门要重视团队建设,促进非正式组织沟通,提高和谐氛围,提升知识共享意愿,降低共享成本。要明确自身的知识资源状态和知识需求状态,广泛搜寻最为匹配的知识发送方与接收方[5]。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倾斜,资源利用要因地制宜,改善资源分配不均现象。

2.打造平台联动,促进资源整合。

从知识网络外部环境角度来看,市场、金融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需要采用政策、法律倾斜、制度引导等措施,维护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诚信、和谐的市场环境。金融机构加大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视程度,在扩宽融资渠道,提高小额贷款的供应等方面起到重要保障作用。从知识网络内部环境角度来看,要制定合理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员培养教育模式,在确保教学完整性、专业知识扎实性基础上,创造开放的教学、科研环境,激发工作热情,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测评技术,对参与人员进行合理分配。要提供及时有效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认同感、归属感。要增加人文关怀,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塑造学习型合作文化。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各节点要提供学习资源与环境,如定期举办各部门人员间交流,互派人员驻扎学习。提供相关人员专业技术相关培训,提高各部门人员交流机会。根据知识提供方与知识吸收方的知识诉求不同,在合作中必须进行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存在的差异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沟通成本低、地域限制小、信息处理快等优势,建立互联沟通平台。

3.打通各方面壁垒,提高参与主体自觉性。

提高各个参与主体的自觉性,是提高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运转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岗位匹配,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利用目标激励、内隐激励等激励策略,提升参与人员内在创新动力。提高知识网络知识资源的储备与吸收能力,提高知识共享、知识转化、知识应用效率。建立独立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部门,协调各部门间关系,形成有利于各个参与主体有效协同开展工作的体制机制。制定提高知识的生产、知识的流动、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应用等环节效率的制度,营造利益均衡、整体优化的知识网络环境,避免各部门简单整合与拼凑。参与人员要深入具体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及时通过反馈机制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利用专业知识及时解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企业在加大对产学研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增强知识吸收能力与开放度的同时,要增强自身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杜绝为了引进而引进知识的现象。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将知识网络各结点从单个的、封闭的知识链模式往流动的、开放的方向转变[6];将知识网络各节点从个体的、分散的模式向聚集、融合的方向转变;将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分割模式向整合、贯通的方向转变。实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构建并完善知识网络,以知识网络促进知识链形成并合理流动;以知识网络实现各种创新要素的汇聚融合;以知识网络形成开放、贯通、立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未来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将紧紧围绕我国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构建完整产学研知识网络,大力推动知识生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文俊.关于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创新团队”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4):138-139.

[2]唐承林,顾新.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优势来源与形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113-116.

[3]贾卫峰,党兴华.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形成的三状态模型研究——基于企业间关系耦合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11).

[4]侯志军,王正元,朱誉雅.研究生学术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57-61.

[5]孟庆敏,梅强.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的知识转移过程研究——以某校技术转移中心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137-141.

[6]王建刚,吴洁,张青,等.基于竞争优势的知识流、知识创新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2(02):114-118.

猜你喜欢

知识网络产学研高职院校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知识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