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英语词汇的石化现象及其对策
2017-01-19冯玲
冯玲
摘 要: 近年来,有关词汇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多,石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二语学习过程中,而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一旦词汇形成石化,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语言的习得。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本文通过分析石化的概念,论述词汇石化的分类及其成因,从而探究为减少词汇的石化现象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石化 词汇能力 教学对策
一、引言
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外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有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停滞不前、很难再有较大提高的现象。这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一种常见现象——词汇能力的石化,且该现象常见于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和学习者都会发现,特别是英语学习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不再像学习的初级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从而形成语言石化现象,不能取得理想的目的语学习成效。二语习得中的语言石化(也称僵化)现象被看做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此现象的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通过分析词汇石化的定义、成因和特点,探索在英语教学中可有效减少或避免该现象的教学对策。
二、石化的定义
石化(fossilization),是Selinker在其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中提出的另一概念。在此他认为:许多(95%)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会出现石化,使其语言能力不能达到本族人的同等水平。按照Selinker的定义,“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Selingker把石化看成是存在于中介语中的一种心理机制,无法消除,它可以出现在语言学习的任何阶段。可见,语言石化是外语学习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后来Selinker和Lakshmanan又认为,石化存在于非本族语者的整个中介语中,是与目的语结构不一致的稳定状态的长期存在。据韩照红介绍,最初Selinker清楚地区分了石化的双重功能:认知机制和结构—行为现象,随着他对石化定义的扩大,又模糊了此区分。各类文献中将石化主要描述为:石化了的语言形式是二语学习者以一种异常的方式学到的。此概念将石化与学习的成败联系起来,表明石化是二语使用者努力学习不成功的结果。以行为—能力的术语来描述,石化是一种(认知)能力层次的现象,或者,至少不只是在行为层次(Nakuma 1998)。
三、词汇石化现象及其原因
在英语学习中,词汇的石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根据Selinker的分类,学习者个体石化大体表现在两方面:(一)词汇偏误石化(Diction Error Fossilization)表现为被纠正多次的,并认为已清除了的错误反复出现,如学生总把“university”写成“universty”等,而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并很难纠正。蔡虹在《英语学生写作中词类混用现象》中提到此类上的偏误主要表现在因受中文词性使用较灵活含糊的影响,很多学生没有正确使用词性的意识,在英语写作中常出现不分词性、词类混用的错误。(二)词汇能力石化(Diction competence fossilization)表现为学习者个体的中介语在语言、词汇及句法结构方面的石化,即学生的作文缺乏内容、没有思想、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文章中用词口语化、简单化和缺乏准确性的笼统化。根据何旭良教授对大学二年级和部分四级考试学生作文的统计分析,学生所使用的单词(97%)是中学阶段所学的单词,仅有3%是大学阶段所学词汇。此外,在文章中也可以看到诸如“a piece of cake”之类的典型的口语化词汇和“He was happy.”这种不痛不痒的笼统表达,充分说明学生写作词汇能力的欠缺。
英语学习中的词汇石化现象原因是母语负迁移作用。汉语属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英语为屈折语(Inflecting Language)。英语通过词形变化表示意义或语法功能的改变,而汉语词形不发生变化,主要通过词序和功能词表示语法作用。显然,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因此给英语习得者带来的负迁移作用是巨大的。比如汉语单词没有区别词类的特殊标记,然而大量的英语单词有自己的词类标记,这就造成很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容易出现词类混用现象。另外,两种语言有着非常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很多词汇的文化含义、社会含义等迥然不同。词汇学习缺乏对这些意义的准确输入也会给写作词汇带来很多的偏误,而且这种偏误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是根深蒂固的,影响非常大,会一直伴随整个英语学习。这种语言间巨大的差异带来的障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扫除的,因此容易形成石化。
四、解决词汇石化的对策
首先,要注意习得者英语学习的发展阶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习得者的英语学习能力在迅速提高之后进入到了“高原期”(plateau)(Littlewood William 1984)。习得者在“高原期”五年后便出现了石化现象(Selinker 1972)。因此,英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一,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自学习初期起就形成的不良的或无效的学习方法,及时引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要帮助学生尽可能减少母语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输入国外的社会、文化知识,使学生尽快地形成跨文化的意识。第三,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其次,要注意英语输入和输出的质量。低质量的词汇输入是引起词汇偏误和石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只注重汉语的解释,但有时这种解释不能准确地解释该词汇的含义,这使得学生对该词汇的理解一知半解,同时出现了“记得快忘得快”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英语的解释,进而培养学生双语的解释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四、六级的要求有意识地把词汇分成不同的等级要求,即高频词的要求、有用词的要求和一般词的要求等,帮助学生对不同的词汇的要求标准有基本的了解。
高质量的词汇输入是高质量的词汇输出的基础,而高质量的输出可巩固和加强词汇输入的效果。为了保证高质量的词汇输出,教师应在教学中输入较有难度的词汇(i+1),同时利用高科技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语用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真实语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最后,为了防止词汇的石化,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要更多地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良好的互动可促进双方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有效反馈,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课堂上对相关社会、文化信息的植入可减少或避免学生对词汇理解的石化现象,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促进二语习得。
五、结语
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而石化现象也变得很复杂。对二语学习而言,石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石化现象一旦产生就会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词汇是二语习得的基础,也是听、说、读、写、译最基础的基本单位,词汇一旦石化,必然会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习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词汇石化这一现象,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如提高词汇输入质量,加强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得以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1]Han ZhaoHong: 2004a. Fossilization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Nakuma,C.1998.“A new theoretical account of`fossilization:Implications for L2 attrition research”.IRAL 36.
[3]Selinker,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Longman,1972:209-231.
[4]Selinker,L &U.Lakshmanan.1992.“Lang uage transfer and fossilization: The multiple effects principle”. In S. Gass & L.Selinker(eds.).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Amsterdam:John Benjamins.
[5]Littlewood William.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Press.1984:23-124.
[6]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10):209-231.
[7]蔡虹.英语学生写作中的词类混用现象[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37-43.
[8]何旭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作文选词策略[J].外语界,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