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思辨能力培养
2017-01-19张萌
张萌
摘 要: 随着思辨能力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失问题日渐突出,并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将写、说、译能力设定为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能够兼顾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以及认知技能层面思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思辨能力 输出驱动假设 说、写、译能力
1.引言
近年来,思辨能力培养已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从目前的教学情形看,国内英语教学对学生思辨方法和能力的训练极其有限,甚至教师思辨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外语教学不仅应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语言知识,更应依托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外语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思辨能力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应该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的有效路径[1]。思辨能力主要分为情感态度层面和认知技能层面,其中情感态度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谨慎判断、评价、探究等追求真理的能力;认知层面主要包括对证据、概念方法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推理及解释。国内外学者研究并建立了较成熟的思辨能力理论模型,针对大学英语本科教学特点,教师应在课内外教学中探索并构建符合学生的有效思辨能力思维模式和训练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尤其可以建立将思辨能力培养与学生跨文化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结合的模式,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逐渐建立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课内外不断的训练下促进思维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强调思辨的理念,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教育学中的“脚手架”理论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在写作、翻译和阅读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会思考问题。
2.输出驱动假设
二十世纪末,Krashen的输入假设、Swain的输出假设及描述二者关系的Long提出的互动假设不断提出,在国内外二语习得界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内语言教学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8年文秋芳在对这些假设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该假设将Swain的“输出假设”作为“输出驱动假设”的重要理论基础[3]。其主要内容包括:(1)输出比输入对语言学习的驱动力更大;(2)把输出能力作为学习目标更符合学生就业需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侧重培养自己的部分表达能力,即说、写、译中的一种或两种能力[4]。输出驱动假设主张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语言的输出,即写、说、译的能力,而不是听、读、说、写、译五项能力的均衡发展。
3.输出驱动假设对英语思辨能力的提升与促进
大学英语教学强调语言知识并以听、读即输入材料为重点的教学固然重要,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于具有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人才的需求。输出驱动假设把输出能力作为学习目标更符合学生就业需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侧重培养自己的部分表达能力,即说、写、译中的一种或两种能力[3]。
3.1既提高语言能力又兼顾思辨能力培养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听读能力培养往往是教学的侧重点,教师主要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培养,忽略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种延续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失去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低,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更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在兼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该模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更有利于帮助学习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输出驱动不仅可以促进接受性语言知识运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欲望[3]。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未来发展的需求,如就业、升学和留学等,有侧重点地从说、写、译三个输出能力中选择一种或两种能力作为目标。由于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通过期中、期末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更针对个人发展需求出发,对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3.2说写译为目标有助于提高思辨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学习者说、写、译能力在职场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更成为工作中施展才能的重要途径。从职场角度看,大学英语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说写和口笔译技能,而不是单纯的阅读和听力技能。听、读只是输出技能的基础,不再作为单独的教学目标来考核[3]。我国高校传统英语语课程中阅读训练占用大量授课时间,写作训练环节相对薄弱且占用较少的授课时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存在严重的思辨缺失,而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的课程之一[2]。建立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英语说写译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社会文化派认为二语学习不应该将学习(learning)与运用(use)割裂开来,学用应融为一体[4]。以读写能力为例,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读写能力训练是相互割裂和分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主要依托以课文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主要集中在对词汇、句子结构、难点分析和写作方法的讲解。这种方式不仅忽略对学生阐述、分析、推理及解释等认知层面思辨能力的培养,更有可能出现“一言堂”的情况,从而严重阻碍学生勤学好问、谨慎判断、评价、探究等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层面思辨能力的培养。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学要以输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3],阅读应作为促进写作的手段和方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学习的动力,而且将写作认定为学习的目标。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定相应的写作目标,用阅读促进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对文章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这种教学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认知和情感态度层面的思辨能力。
3.3恰当输入材料对思辨能力的促进
输出驱动假设主张恰当的阅读输入材料能够有效促进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输出帮助,从而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反馈。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输入材料积极性,更能够使得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传统的注重语言知识训练,缺乏逻辑思维分析和训练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的写作能力欠缺并且逻辑混乱,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存在目的迷茫、兴趣不足的问题。教师过分关注语言形式而忽略文字的内部结构性和逻辑性;而逻辑思维正是衡量思辨能力重要指标之一。从近年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考试变化和改革不难看出,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和套用模板的写作方法已不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查,这同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写作考试不再基于对形式单一的三段式议论文的考查,更注重学生对于事件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思辨能力的核心技能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提供阅读材料时应选择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材料,除了回答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疑问,更应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和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思考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为了完成输出任务,学生应对阅读材料有质疑精神,对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及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方法做出反思和判断。这种思辨性的阅读能够保证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真正吸收和理解阅读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结语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不仅能够保证英语语言知识的训练,而且能够侧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也因此而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升。然而,思辨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是四个学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的侧重点,甚至应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思辨能力应是终身培养目标,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升学和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输出驱动假设对于教师提供恰当的输入材料能力的要求较高,这对英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视野和思辨水平,才能真正提供恰当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材料,并建立符合学生需求的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教师应注重自身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才能真正有效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3).
[2]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7).
[3]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
[4]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