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听懂却不会”现象思维层次的分析

2017-01-19朱茜

考试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朱茜

摘 要: “听懂却不会”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课上听得懂,课下不会做”。这一现象表明学生“听懂”的认知境界与“会做”的认知境界是不同的。作者依据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心理学和思维层次划分理论编写测试题,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测试、访谈,并提炼出“不懂装懂”现象四个层次的具体表现:不懂装懂;听懂,但变式题不会做;听懂,应用题不会做;听懂,解决生活问题不会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层次 认知分析

“听懂却不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课上听得懂,课下不会做”。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一现象更为突出。这一现象说明学生的学习认知有不同的境界,表明“听懂”的认知境界与“会做”的认知境界是不同的①。下面我将以《平行与垂直》这节课为例,在对学生进行访谈、记录、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听懂却不会”现象的层次及具体表现。

一、研究的设计

对于学生“听懂却不会”现象研究,我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我先选定《平行与垂直》这节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板块的概念课;再依据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对目标班级进行教学,尽可能观察学生的总体反应;上完课后,选择目标学生研究。为了尽可能地体现学生之间对同一内容的认知差异性,使研究结果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我重点选择四种类型学生共80人,每类20人,从每类中各随机抽取1名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其中学生A在班级数学成绩比较优秀,思维能力很强,具有相对较强的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学生B在班级成绩数一数二,是一个学习比较认真、用功的女孩,但数学思维灵活性较于学生A较弱;学生C在班级中数学成绩平平,数学思维灵活性不够;学生D属于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爱做小动作、随便讲话,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最后,综合学生反映的情况,分析目标学生认知所达到的阶段,并总结“听懂却不会”现象几个层次学生的表现。

将两份测试题均分为三大题:第一大题是与上课讲过的例题相类似的题目或者上课时讲过的概念,考查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是否听懂教师上课讲过的题目、知识点;第二大题为改变一些无关条件或题干的变式题,第三大题为应用类题目及解决生活类问题。

二、测试过程

(一)测试卷的编写。

1.填一填

(1)在同一平面内(?摇?摇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摇?摇 )。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摇?摇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摇 ?摇),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摇?摇 )。

(3)下列各图中,互相平行的是(?摇?摇 ),互相垂直的是(?摇?摇)。

2.写一写、画一画

(1)教室里黑板上相邻的两条边互相(?摇?摇 ),相对的两条边互相(?摇 ?摇)。

(2)3时整,钟面上的分针与时针互相垂直吗?(?摇 ?摇)。(填“是”或“不是”)

(3)下图中,出现平行的画∥,垂直的画⊥,既不平行又不垂直的画×。

3.涂一涂、想一想

(1)把下列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描成红色,互相垂直的线描成蓝色。

(2)请你想一想,在下图中有互相垂直的直线吗?为什么?

(3)学校要扩大绿地面积,园林工人打算把7棵小树平均栽成6行,每行3棵,该怎样栽?(画图表示出来)

(二)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记录

做测试题时,学生A、B、C、D分别有比较丰富的动作。

学生A做得最快,没有多余的小动作。做第三大题第二小题时,不是像之前那样奋笔疾书,而是一会儿用牙齿咬着笔,过了一会儿,又看看老师,突然想起怎么做,A学生“哦”了一声,然后马上写起来。做最后一题时,他托着脑袋思考了很久,实在想不出。

学生B做得并不快,遇到有困难的第二大题的第四小题时,她拿左手伸到耳朵边,抓抓耳朵,用左手托着自己的脑袋。当做到第三大题的第二小题时,她看看老师,然后趴在桌子上,用手托住下巴。

学生C做的速度和学生B差不多,遇到会做的题目时,思维就比较集中,一道题目接着一道题目做下去,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拿着笔在那里转笔,过一会又捏一捏笔尖,然后咬咬自己的手指甲。

学生D做得最慢,一开始就趴在桌子上,看东看西,当教师示意她快点做的时候,她在那里说:“老师,我不会做,太难了。”之后,她嘴巴一嘟,假装在那里做,但是很少动笔,有了答案以后才动笔,有的时候就玩玩手指,翻翻铅笔盒,在那里挖橡皮擦。

三、学生“懂而不会”现象的测试分析

批完学生的测试卷后,针对学生错误情况与学生交谈,当问学生:“上课的内容你听懂了吗?”学生都回答:“听懂了。”当问:“那为什么做错呢?”学生说的意思大体是:“我也不知道,明明听懂了,可是做得时候没注意,想不到。”

四个学生的测试结果是:

A学生是做得最好的,只有在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该学生填成了垂点,这是对书本上单纯的记忆性文字定义混淆了。但该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第四大题还是不会做,说明该学生的认知只达到“听懂但不会解决生活问题”的阶段。

B学生做得较A学生差一些,只是在第二大题的第三小题中风筝线的交叉情况,认为是垂直了,证明对垂直的概念不是特别清楚,学生B第三大题的第二小题还有第四大题都不会做,表明学生的认知只达到“听懂但不会应用”的阶段。

学生C则错得相对比较多,第一大题“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该学生也填成了垂点,第二大题的第三小题,判断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错误得比较多的第三大题,也不能从一个图中把既有平行又有垂直的找完整。第三大题的第二小题和第四大题不会做,表明学生的认知只到了“听懂,但变式题不会做”的阶段。

学生D做得最差,表明学生的“听懂”是假的,根本是“不懂装懂”。

四、“懂而不会”现象几个层次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总结出“听懂却不会”现象几个层次学生的表现有:

(一)不懂装懂。

“不懂装懂”的学生在课堂上眼神迷离,课堂上时不时看一下教师,呈现心虚的状态,或者干脆自己干自己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动作或者说话之中,当教师问“懂了吗”的时候,学生下意识地点头;做题目时,学生无从下手,木木地扫着一道一道题目,长久不见动笔,后来干脆做小动作,左顾右看或者趴在桌子上。

(二)听懂,但变式题不会做。

“听懂,但变式题不会做”的学生,课堂上听课时而做做小动作、分分心,又听进去部分内容,对课堂重难点没有完全理解,如“互相”、“在同一平面内”等概念。因而只会做与上课讲过的差不多的题目不能拓展。这类学生时常的表现是做题速度比较慢,并且答案模棱两可,做题时常常感觉好像会做,又好像不会,有点思路,又做不下去,因而学生做题目时小动作比较多,速度较慢,正确率不是很高。

(三)听懂但应用题不会做。

“听懂但应用题不会做”的学生上课比较认真,能初步理解课堂重难点,但是不能很好地应用,该学生时常的表现是能比较顺利地做基础的题目,但面对稍有难度的题目时则需要时间思考,做题的速度中上水平,思维容易受限,不能很好地发散,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听懂但不会解决生活问题。

“听懂但不会解决生活问题”的学生上课能紧跟教师的思维,较好地理解课堂重难点,但不能解决生活问题。该学生时常的表现是会做的题目能够很快又顺利地做题目,没有多余的小动作,并能在做题中从语言、动作等多方面显示出做题自信。

通过《平行与垂直》课例研究,总结出“听懂却不会”现象几个层次学生表现,我们能根据学生动作、表情、做题情况,分析目标学生认知达到的阶段,进而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使教学实践更有指向性,便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标”。

注释:

①何善亮.从意义建构到能力生成——“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探析、实践应对与理论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7.

[2]盛群力,褚献华.重在认知过程的理解与创造——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的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4(11).

[3][美]L·W·安德森等著.皮连生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80.

[4]何善亮.从意义建构到能力生成——“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探析、实践应对与理论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5]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第二版.

[6]孔凡哲.小学数学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网络课程,2006.

[7]张晓斌.论数学教学中思维层次的结构[D].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

[8]邹群英.解决初二几何学习困难的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9.

[9]金成梁.小学数学竞赛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5.8,第一版.

[10]刘凯.能听懂课而不会解题的原因与对策讨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