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东部林下香菇栽培技术

2017-01-19张梅春郭晓科张明磊

陕西林业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菌棒香菇菌种

张梅春,郭晓科,张明磊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沈阳 110101)

辽宁东部林下香菇栽培技术

张梅春,郭晓科,张明磊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沈阳 110101)

根据多年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了辽宁省东部林下香菇栽培技术,包括林地选择与处理、菌种筛选、菌棒生产、菌种接种、林下栽培、采收储藏等。

辽宁省东部;乔木林;林下;香菇;栽培技术

香菇(Lentinusedodes\%)又名香蕈, 是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香菇属世界著名食用菌之一,因含有一种特有香味物质——香菇精、具有独特的菇香而被称为“香菇”;子实体较小至稍大, 菌盖伞形,直径3~6cm,表面浅褐色、深褐色至深肉桂色, 菌肉白色、 稍厚、 细密, 菌褶白色。主要天然分布于我国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 甘肃、陕西、西藏南部等及北方地区也有自然分布。由于营养丰富,香气沁脾,味道鲜美,素有“菇中之王”、“蘑菇皇后”、“蔬菜之冠”的美称[1],社会需求量大。

目前香菇常规冷棚栽培过程中,不但使用化学物质,其品质、色泽、产量等也都不尽人意。辽宁省森林资源丰富,利用林下空间和小气候环境,在不破坏林地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仿野生环境香菇栽培,既可节约农业用地,又能提高品质,使产品达到安全、有机、绿色标准,满足消费需求,还可为林木生长起到抚育管理、保持水土、向林地回流基质残留物提高林地养分等作用,提升林业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2-3],推进林农脱贫致富。为此,我们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进行了林下香菇栽培技术研究,取得成功,与常规冷棚相比,投入由96.57元·m-2降低到93.43元·m-2,纯利润由90.29元·m-2上升到298.29元·m-2,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林地选择

选择适宜林地是香菇栽培成功的基础。我国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土壤、森林种类等各异,导致对香菇生长有直接影响的林下遮荫、通风、温湿度、光照、氧气等栽培管理条件,以及适宜品种和原料基质选择等栽培技术的不同。

林下香菇栽培应选择无污染源,林相整齐,林冠下层灌木少,有灌溉条件且水质清洁、排水良好,坡度在25°以下的缓坡林地;不能选择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重点保护的林地[4]。根据试验对比(表1),林分类型辽宁地区可选择郁闭度为0.6左右的落叶松、红松、杨树、辽东栎、核桃楸、白桦等纯林及各种针阔混交林,但以针叶纯林或针阔混交林的菌料转化率、优质菇率、花菇率更好。优先选用人工林,其林相整齐,林下植被盖度小(一般不超过10%)、稀疏,主要乔木树种株行距规整,便于生产造作。

表1 不同林分类型林下香菇栽培质量对比

2 菌种选择及菌棒生产

2.1 菌种的筛选与生产

目前国内香菇品种较多、较乱,根据生长周期分为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根据对温度的要求分为高温、中温、低温型品种。经过多年实践对比,辽宁东部地区适宜栽培品种有早丰8号、辽抚4号。这两个品种出菇早、菇质厚、品质好、产量高,均属中温型品种,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25℃,低于10℃或高于30℃则生长不良,子实体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20℃并要求有大于10℃的温差。

菌种培育配方为:细木屑70%、麦麸20%、粉碎玉米芯、秸杆9%、白糖石膏粉1%,含水量60%~65% ,pH值6.0~6.5。母种、原种、栽培种的生产具体按NY/T528-2010《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执行。

2.2 菌棒生产

按照配料称重→干拌→湿拌→装袋扎口→灭菌→冷却→接种→发菌培养与管理的流程进行菌棒生产。

2.2.1 菌棒备料及装袋 菌棒生产的备料时间可在11月至翌年的2月,具体操作按NY/T5099-2002《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执行。

(1)菌棒配方及培养料配置

菌棒配方为粗木屑69%、细木屑15%、麦麸15%、白糖石膏粉1%,含水量60%~65%,pH值6.0~6.5。

将主料和辅料按比例(约5∶1)配置,混合前先把培养料过2~3目筛,除去小木片、小枝条等尖锐物,在清洁的场所,把木屑等主料堆成堆,然后将麦麸、石膏等辅料由堆尖分次撒下,反复搅拌均匀。

(2)培养料湿拌及装袋扎口

用洒壶将水分次撒入混合均匀的干料内,反复翻拌,使料水混合均匀,培养料水分含量达到60%~65%,操作时速度要快,从拌料到装袋不超过2h。

培养料拌匀且水分含量达到要求后,立即用装袋机装袋(17cm×33cm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厚0.005cm),并扎紧袋口,时间不超过4h,湿菌棒重量以每个1.05~1.10kg为宜。

2.2.2 菌棒灭菌 可采取常压蒸汽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常压蒸汽灭菌时将菌棒整齐码放在蒸锅内,菌袋间留2~3cm宽空隙,菌袋与菌锅之间留10cm空隙。4h内菌袋温度升至100℃,保持12h后,停止加温,6h后出锅,即为全熟料菌棒。高压蒸汽灭菌使用高压灭菌设备,0.12MPa条件下,灭菌2h,即为半熟料菌棒。灭菌后的菌棒要及时移入经过消毒的发菌棚,按“井”字型摆放堆垛(每垛2 000个菌棒)、冷却,之后在发菌棚中的每个菌棒垛上搭建5m×5m×2m的简易活动接种帐(可满足4个接种人员操作),并将三级菌种、接种服、接种工具、接种用消毒药品放进接种帐。用气雾消毒剂按4~6g·m-3用量进行气雾消毒40min,无明显刺激性气味后,接种人员方可进入接种帐内接种。

2.2.3 接种 菌棒冷却至25℃以下时,在接种帐内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接种。接种前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拭菌棒表面,用75%的酒精擦拭手和接种工具。在菌棒的一侧等距离用铁杵打4个直径1.5cm、深2cm的孔,将三级菌种填满接种孔并压实,使接种的菌块稍突出料面以防污染杂菌。摆放时最上层接种穴朝下,其余层菌棒接种穴朝上,直接在原地顺次墙式摆放以12层~14层为宜,每层菌棒上覆盖一层塑料地膜保温保湿。

2.3 发菌棚管理

发菌棚管理是菌棒生产成败的关键,重点是做好发菌棚的消毒与环境管理。发菌棚长、宽、高分别为50、7、2.5 m,遮阳率50%~75%;一个发菌棚可生产菌棒24 000棒,满足约0.7 hm2林地畦床摆棒。

2.3.1 消毒 发菌棚在使用前,首先按发菌棚地面200g·m-2的量,在地面撒石灰,然后使用气雾消毒剂(菇宝)进行消毒,使用量为4~6g·m-3,消毒时间40min,消毒期间发菌棚密闭[5]。

2.3.2 菌棚温度管理 棚内温度以保持18~24℃、料温24~25℃为宜,料温高于28℃应翻堆、刺孔以利通风降温。整个培养过程需倒垛三次,结合倒垛进行三次刺孔,以利散热增氧。菌棒仍呈“井”字型摆放。每次刺孔倒垛后,随着刺孔次数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加快,菌棒自身产热量增加,菌棒的摆放层数逐渐减少,菌棒层数的多少根据菌棒堆温不超过28℃而定,避光条件下,菌丝长满塑料袋需要50~60d。

2.3.3 菌棚湿度管理 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以65%左右为宜,发菌期间,若湿度过低,可早、中、晚各喷水雾1次,每次15~20min。

2.3.4 菌棚光照条件管理 棚内光照条件应暗光培养,防止形成菌膜,脱袋前10d,适当增加光照,促进脱袋后转色。

2.3.5 灭杂菌 如果出现杂菌,要及时处理。菌斑在5cm以内,可切除感染部位后喷福尔马林再重新封袋。菌斑超过5cm时要及时移出发菌棚,烧掉或深埋。

3 林下栽培与管理

辽宁东部林下香菇栽培一般每年生产1茬,5月中旬日均气温稳定达到15℃左右时开始,10月末日均气温降到15℃左右时结束,7月中旬至8月中旬转化率最高,最适宜香菇生产。林下香菇栽培主要环节有林地清理、林地畦床准备、林地摆棒与转色管理、出菇管理等。

3.1 林地清理与畦床准备

在选择好的林下做畦床,畦床宽为80 cm,长度随地形而定,全面清理畦床上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扒开林地地被物。畦床间留出80 cm作业道,其上灌木杂草可不清理。畦床消毒用石灰粉,均匀撒施,用量为200 g·m-2,并浇透水。

3.2 摆棒与转色管理

将成熟菌棒运至林下进行炼棒、脱袋、摆棒、转色。炼棒即是将成熟菌棒移至林下畦间作业道上,平放堆垛3~4层,同时覆盖塑料薄膜增温,以适应林下的环境,一般20d左右菌丝逐渐充满菌袋。脱袋是待菌丝长满后10~15 d,表面有瘤状物突起并有黄水出现时,用消过毒的刀沿菌棒纵向割“>”形状的口,一般割口长度同菌棒长度,脱掉塑料袋。畦床两端钉木桩,在畦床两侧拉两条14#铁线,离地面高度为20~25 cm。按畦宽80 cm人字架形摆放2排菌棒。

菌棒摆放畦床后,覆盖塑料薄膜,畦床两侧压实;一般3~4 d之内在保持菌棒湿度在65%左右的情况下,菌棒出现黄水;此时再连续微喷2 d,每天1~2次,即完成转色。转色温度以18~22℃为宜,最高不超过25℃,最低不低于15℃。

3.3 出菇管理

首先连续催蕾6~12 d,覆盖薄膜控制菌棒温度18~22℃,湿度65%上下,促进菌丝相互交织成盘状组织,周围菌丝会不断输送营养和水分,盘状组织不断膨大,菌棒表面出现不规则裂纹,菇蕾从裂纹中长出。

出菇过程要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通过通风强度和喷水调节林内温度、湿度,林间温度应控制在15~25℃之间,湿度达到80%~90%,菌棒湿度达到65%以上。

3.4 病虫害防治

林下香菇栽培病虫害较轻。首先应掌握好各生产环节消毒技术及卫生条件,以降低其病虫害的发生率;其次采取林下悬挂粘虫板(纸)粘杀菇蚊和菇蝇的成虫、减少着卵量和林下摆放糖醋液诱杀等的物理防治方法,就可基本解决病虫害问题。

4 采收与储藏

为了保证食用菌质量,应“适时”采收。

采收可分为六潮菇。当菌盖内卷成“铜锣”状,菌膜刚破裂时即可进行第一潮菇采收,一般在摆棒后的10d左右;第一潮菇采摘后,减少喷水,使菌棒湿度保持55%~60%为宜,促使菌丝恢复生长。在采菇疤痕处有菌丝恢复生长并开始转色后,注水或泡棒1次。待菇蕾达到0.5cm左右,微喷补水,早晚各1次,约5d后采收第二潮菇。以此类推。

香菇产品可以直接销售或冷藏保鲜、冷冻储藏或制成干品。冷藏保鲜方法采用容量在几吨到几十吨中、小型冷库的冷藏保鲜温度为1~4℃,一般保鲜时间为20~30d。冷冻储藏时,鲜菇预冷后进冷库保存、冷链运输,以免产品受到二次污染。干制可晒干可烘干。

[1] 刘晓杰,王继良,王俊山,等.林下香菇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2(10):42-43.

[2] 张浩,张焕,仕王猛,等.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4(05):175-179.

[3] 方金山.食用菌林下高效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4] 王立安.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J]. 食用菌,2012(3):1-3.

[5] 蔡衍山,赵金胜,吕作舟,等.食用菌生产配套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Techniques on Mushroom Cultivation below the Forest in the East of Liaoning

ZHANGMei-chun,GUOXiao-ke,ZHANGMing-lei

( Liaoning Fores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Shenyang, Liaoning 110101)

Basedonyears’experiencesandresearch,techniquesonmushroomcultivationbelowforestintermsofforestselection,strainselection,mushroomstickproduction,straininoculation,cultivationbelowforest,collectionandstorageweresummarized.

EastofLiaoning;Arbortrees;underforest;mushroom;cultivation

2016-08-14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2015年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辽[2015]TG08号)。

张梅春,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林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S

B

猜你喜欢

菌棒香菇菌种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香菇接种三招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香菇菌棒开放接种新技术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