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性与驯服:秘境里的古茶王

2017-01-19雷虎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6年12期
关键词:勐海半坡巴达

文 / 雷虎 编辑 / 吴冠宇

野性与驯服:秘境里的古茶王

文 / 雷虎 编辑 / 吴冠宇

如果说巴达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古茶树群,是茶原产地在中国最重要的佐证,它一出现就终结了茶原产地之争。那么,南糯山古茶园中的1.2万亩的栽培型古茶树,就是人类驯化、栽培茶树的《史记》。

① 南糯山里的古树 摄影/雷虎

勐海被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巴达山深山密林中“巴达山野生茶王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而另一株,则生长在南糯山的古茶山中的“西保二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一野生、一驯化的茶王树,以及茶王树所代表的野生、栽培型古茶树群,“双剑合璧”奠定了勐海在整个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巴达山野茶王:野性的呼唤

勐海身处野性的热带雨林怀抱之中,这里的茶树就像热带雨林中的原始物种一样,还保持着最纯正的野性基因。勐海人是幸运的,在其它地方的茶客的味蕾只能接触到被人工驯服的台地茶时,勐海人却品尝到古色古香的“勐海味”古树茶,甚至在西双版纳人迹罕至的丛林中,还有保存完好的野茶树基因库。

巴达山则是勐海众多野茶树基因库中最有代表性的样本。地处勐海县和缅甸交界处的西定乡曼佤村贺松村民小组,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是在茶的眼中,这里却是一处圣地。因为,这里是世界最大野生茶树“巴达茶王树”仙逝的地方。

午饭过后,正当我们准备起身去寻访茶王时,天空却下起了滂沱大雨。壮硕的哈尼族汉子则罗说,野生茶王树是有灵性的,不是什么人想见就见的,这雨就是它为考验我们的诚意而特地降下的。

雨太大,我们无法出门,只能在则罗家和他闲聊。

贺松村,是西定乡90多个村寨中的一个。全村有178户855人,是一个纯哈尼族村寨。贺松村在巴达大黑山自然保护区边上,全村国土面积4.47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800毫米,虽然适宜种植粮食以及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但是因为太偏僻,因而像勐海其它的村落一样,千百年来一直贫穷而原始。

村里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种植茶叶,普遍种植于原始森林周围。目前,茶园面积达到3200亩(不含野生茶),当年可采摘面积达1107亩,年产量达32吨。所种植的茶树和野生茶王树一样,是大叶种茶,有回甘好,耐饮耐泡的特点。

贺松的茶园就在原始森林周围,因而无虫害。更重要的是,贺松村是茶王树生长的地方,是受到茶王树庇护的!则罗聊起茶王树时神采飞扬。

在听则罗讲茶王的故事时,雨也慢慢停了。则罗要下山去接慕名而来的客户,而我们则继续进山,在江搓的带领下前往野性的巴达山,那里的野茶树在呼唤着我们。

勐海县,西定乡,巴达大黑山自然保护区深处。布朗人江搓挥舞着手上的朴刀,试图砍去丛林小径上新长起来的野草,为“普洱问茶”者开辟出一条可以行进的道路。勐海,这片云南最南端的土地,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总人口33.72万。居民以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为主。当地少数民族进山时,都保持着带刀的风俗。在大黑山中行走,在与江搓的对话中,我明白了原来勐海在傣语中意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这蛮荒之地,即使是“勇敢者”也唯有配刀才敢闯入。

② 隐印在一片绿色中的贺松村 摄影/雷虎

在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隐秘处行进,就如同闯入电影《阿凡达》中的域外星球。头顶上是参天的古树,中间是盘根错节的藤蔓,地上覆盖着厚厚的腐质土。这是一个立体的生态系统,绞杀、捕杀、寄生、共生……各种丛林法则时时刻刻都在上演。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了大约两公里后,江搓偏离小路,开始往坡下走去。在绕过了层层的藤蔓后,用手上的朴刀指着眼前的大树朝我们呼喊:“看到没,这是一株野生茶树!”又在丛林中穿行了一个多小时后,江搓终于停了下来。他把手上的朴刀入鞘后,右手指了指前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发现一处石亭隐藏在树丛中。

风景优美的南糯山古茶山 摄影/雷虎

“这便是野生茶树王倒下的地方!”江搓站在石亭边,看着石亭上的碑文,神色茫然。江搓已经记不清这是多少次带人来野生茶王树“仙逝”处了。2012年9月27日傍晚,当江搓放牛晚归时,他像往常一样到茶王树这里“请安”,却发现茶王树卧倒在地,从此,江搓的名字就和茶王树联系在一起,因为巴达野生茶王树在茶界的地位太超然了。

巴达野生茶王树被发现,是在1961年。那时,学界正在为茶原产地是中国还是印度争得不可开交。当1800岁高龄,树基部围3.2米,树高32.8米的巴达野生茶王树一出现,就终结了茶源产地之争。更重要的是,在巴达野生茶王树附近竟然有三颗巨大的古茶树,甚至还孕育着野生古茶树群,让勐海为世人瞩目。随着巴达野生茶王树的发现,树龄900余年的南糯山栽培茶树王;有世界上迄今保留连片最大的4.8万多亩栽培型古茶群落;有1400多年前植茶制茶用茶先民“濮人”(布朗族先民)相继被发现……

以巴达野生茶王树为开端,进入“茶叶地理大发现”时代,勐海也就作为未被探索的茶叶秘境,成为了所有茶人心中的圣地。

南糯山:“诸侯遗种”发生地

车辆从勐海县城出发,一路向东。行进了20多公里后,路边山坡上便出现南糯山标识。这么快就到南糯山了?我们开始觉得有点不习惯。因为在连日寻访茶山的过程中,每一次进山都是一次攻坚战。这一次“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人有点不太适应。

“这只是进入了南糯山茶区的地界,但距我们今天晚上投宿的南糯山半坡老寨还有十来公里的山路要走。”陪同的勐海茶叶局钱局长故意把“山路”二字拖得老长。我们听到“山路”二字,就做好了“茶路难,难于上青天”的心理准备。但是却发现,我们做的这心理准备是多余的,走的虽然是狭窄悠长无止境的山间公路,但却是一水儿的水泥路,这与去老班章时走的土路有天壤之别。

南糯山,是勐海有名的茶叶产地,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在1500至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至18℃,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半坡老寨是南糯山的最主要古茶区,这里的古茶树大都树龄200至500年,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

如果说巴达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古茶树群,是茶原产地在中国最重要的佐证。那么,南糯山古茶园中的1.2万亩的栽培型古茶树,就是人类驯化、栽培茶树的《史记》。每一年,都有无数茶叶工作者奔赴南糯山,试图通过这些古茶树揭开茶树栽培尚未被揭开的历史,但随着考察、观光人员的增多,“茶王树”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树体也受到许多损伤。1995年“茶王树”不幸“仙逝”。幸好,2002年5月,在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们又发现另外一株较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经测定树龄为800多年,被命名为“南糯山茶王一号树”和“南糯山茶王二号树”,是整个西双版纳重点保护的古茶树。

终于,太阳快要落山,山间已渐起薄雾时到达住处。车辆在一户哈尼风格的别墅前停下,一位中等身材的哈尼汉子出来迎接,他是这别墅的主人也是半坡老寨的村支书车杰。

晚饭后,和车杰一家人在别墅旁边老式的哈尼族木屋中围炉夜话。半坡老寨的哈尼人是恋旧的民族。当普洱茶兴起让半坡人迅速富裕后,半坡人每家每户都建起了别墅。但老式哈尼族木楼却都没有拆除。“没拆木楼,是因为父母住不惯瓦房。因为瓦房里没有火炉!”当一伙人围炉坐定后,车杰指着火炉说,这火炉在南糯山哈尼族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在南糯山哈尼族的传统中,自从新房建起后就要在火炉里生起篝火,这篝火自生起之后就不许熄灭。就像南糯山的种茶传统一般,代代薪火相传。

坐在火炉边,车杰给我们讲述了“武侯遗种”的故事: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不服水土,生了眼病,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而也有人称为孔明山。从武侯留下茶种后南糯山就成为了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据说,这些树木就是茶树。后来,每到清明节、鬼神节、泼水节,当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纪念诸葛亮。

① 手工炒茶的哈尼族人 摄影/雷虎

勐海种茶历史据此便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虽然传说有附会、夸大之嫌,但是却可以佐证勐海种植茶树的悠久历史。

为何勐海会成为野生茶树和人工种植古茶树群眷顾之地。这得从勐海的气候说起:勐海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无四季之分,有“南方春城”之称。同时,勐海县境内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水质好,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为茶叶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复杂而多样的土壤类型和立体气候等促成了勐海县多样性的植被类型。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为茶树的起源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于是,普洱茶便在勐海这舒适的“茶的老家”发酵。

② 雨林古茶坊 摄影/雷虎

自唐代,勐海茶第一次被带到西藏后,普洱茶的醇香就征服了多肉食的藏民。从那时开始,人工驯化的古树茶就如同星火燎原,传遍了六大古茶山。西藏同胞对普洱茶旺盛的需求,驱使马帮在崇山峻岭间用马蹄踩出纵横四千公里的茶马古道,也激励勐海各民族先民从原始森林中把一棵棵零星的野茶树驯化成一片片人工培育的古茶树园。

“其实,诸葛亮征南中是没有到达滇南,所以也不可能在南糯山留下茶种。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在南糯山种茶的,不是哈尼族人,而是布朗族。据考证,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哈尼族人继承;根据当地哈尼人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约已经历1100多年!”在车杰讲述流传在南糯山的“武侯遗种”传说后,钱局长也摆出了南糯山的“专家论证”。

无论“武侯遗种”是否发生过。传说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茶文化的继承。无论是哈尼族从武侯手中接过茶种,还是在布朗族手中接过茶园,南糯山的茶文化都被当地人继承和发扬得无以复加。

猜你喜欢

勐海半坡巴达
Taxonomic Revision of Raorchestes menglaensis (Kou,1990) (Amphibia:Anura),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from Yunnan,China
都说西安好 (外一首)
尘封千年的古城纳巴达
勐海甘蔗温水脱毒种苗试验研究
打造“勐海茶”品牌 做强普洱茶产业
——“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启用
白鹿原民俗村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