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畅游虚拟养心殿

2017-01-19

紫禁城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养心殿雍正皇帝内景

畅游虚拟养心殿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前沿技术,它可以使用户置身于虚拟环境之中,进而带来身临其境般的视听体验。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的世界中复原了养心殿,让我们可以不受文物保护的限制畅游这座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盛衰的宫殿。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的中心,落成于一四二〇年,是中国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总占地面积七十八万多平方米,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宫殿建筑群。

这座庞大的宫殿,按照中国传统礼制规范,划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外朝用于举行庆典、处理政务,内廷则用于起居生活。

在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内廷,有一座特殊的院落,它把「外朝」和「内廷」的功能集于一身。从雍正皇帝开始,直到末代皇帝溥仪,八位帝王无一例外都选择这里作为寝宫,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这座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盛衰的宫殿,就是养心殿。

院落

养心殿是一组由三进院落构成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大约五千多平方米。穿过养心门,就进入第二进院落,也就是主体建筑「养心殿」所在的核心区域。

「养心殿」的名称出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乾隆皇帝曾在《养心殿铭》一文中写道:「克己复礼,外王内圣。」也就是说,他认为「养心」就是要克制内心的欲望,不断追求道德完善,从而把自己塑造成「圣王」、「明君」。

养心殿的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前殿和后殿之间通过穿堂走廊相连接。前殿主要分为明间和东、西暖阁三个部分,主要是皇帝从事政务活动以及学习、礼佛的场所;而后殿则是皇帝起居生活的空间。这样的功能划分,和两千年前《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寝」的宫殿格局相对应。所以,养心殿虽小,却仿佛一座具体而微的小皇宫,容纳了几乎全部功能。天子纵然拥有如此庞大的紫禁城,他却似乎和普通人一样,更愿意生活在这样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里,是不是也很令人感慨?

养心殿俯瞰(VR影像)

养心门外景(VR影像)

遵义门外景(VR影像)

养心殿前殿外景(VR影像)

「养心殿」牌(VR影像)

前殿明间

养心殿前殿明间的室内装修和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乾清宫风格相似,浓墨重彩、金碧辉煌。天花板正中悬挂着帝王独有的装饰「轩辕镜」,更衬托出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

在宝座上方,悬挂着「中正仁和」匾额,是雍正皇帝亲笔所写。「中正仁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典籍中随处可见,表明清朝帝王为维护政权稳定,十分重视学习和吸收汉族文化,并用它来治理国家。

雍正时期,前殿明间主要用来接见进宫朝拜皇帝的外地官员。届时,他们由吏部或兵部的官员带领,分批前来养心殿。御案上摆放的红、绿头签子,就是皇帝用来分批召见官员们的。

端坐在宝座上,抬头看到大门上方的「日监在兹」匾额。如果说「中正仁和」是告诫臣僚们保持谨慎的心态,那么「日监在兹」则是皇帝用来提示自己:皇天在上,应当时刻谨言慎行。透过重重开启的大门,宝座与尽端的「九龙玉璧」遥相呼应。玉璧的「璧」与「墙壁」的「壁」谐音,据说,天子面「璧」,是为了经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养心殿前殿明间内景(VR影像)

前殿西暖阁

养心殿前殿西次间,因为雍正皇帝留下「勤政亲贤」的圣训,又通常被人们称作「勤政亲贤」室。和明间相比,这里的装饰朴素无华,窗外还有红色木板墙包围,是雍正皇帝和亲信大臣密谈的地方。雍正皇帝在位虽然只有短短十三年,但是他一生勤勉,励精图治,迅速巩固发展了康熙皇帝开创的繁荣局面。

穿过勤政亲贤西侧的小门,有一间小屋。走进门去,迎面可以看到一幅用西洋透视画法绘制的通景画贴落,它是如此逼真地描绘了室内装修的细节,让人误以为里面另有天地,情不自禁地想要走入画中!

这幅画的主人公,正是雍正皇帝和年轻时的乾隆。画中两人共执一枝梅花,似乎喻示着,「勤政亲贤」的雍正皇帝,终于把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日趋昌盛的大清帝国,亲自托付到乾隆皇帝手中。

这间小屋面积不过八平方米,还用槅扇分为内外两间,更显得空间狭小。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斗室,在中国文化史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就是声名显赫的三希堂。

养心殿前殿西暖阁勤政亲贤内景(VR影像)

养心殿前殿西暖阁三希堂内景(VR影像)

一七四六年,乾隆皇帝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一起珍藏在养心殿西侧的这间小屋里,并且把它改名为三希堂。在那时候,三希堂只是皇帝独自赏玩书画珍品的小天地;现在,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坐在三希堂里,仔细欣赏这三件法书珍品。

《中秋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王献之的作品。他的书法受到父亲王羲之的影响,并且将王体行书进一步提炼和升华。这副帖子用笔行云流水,已经接近草书的风格。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四十岁之后的作品,因为其中有「快雪时晴」的字样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疏朗,后人称它有「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这是乾隆皇帝最珍爱的法书藏品,他一生中时常在三希堂观赏、品味,所作题跋竟有七十三处之多。它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是王珣的作品,是世所罕见的晋代法书真迹之一。王珣继承了「王门」书体而又自成一局,用笔灵动飞舞,这幅书法是上乘的行草作品。

得到三件法书珍品的乾隆皇帝,兴奋之余,不禁想和天下文人雅士共享他的快乐,于是责令大臣们从皇宫收藏的书法作品中精选三百四十件,包括欧阳询的《张翰帖》、褚遂良的《兰亭序》等杰出作品,精心摹刻在石板上,并拓印成册,广为流传。这些珍贵的拓片,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其中的一套,就收藏在三希堂地上放置的木匣里。

除了收藏三件稀世的法书珍品,「三希堂」的名称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在这幅《三希堂记》中,乾隆皇帝指出,理学家周敦颐提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文人理想,是「内圣外王」的依托,正符合「养心」的含义。所以,「三希堂」虽然是书斋名称,却体现了乾隆皇帝的政治追求。

后殿

养心殿的后寝殿共有五个房间,当中三间用雕刻精美的落地花罩和槅扇门分开,是皇帝日常起居活动的地方。和紫禁城内廷妃嫔们居住的宫殿相比,这里到处张贴着名言警句,仍然时时提醒皇帝,即便在日常起居中,时刻不能忘记肩负使命,务必保持警醒。

不过,这里毕竟不是理政的朝堂。结束了前殿繁忙政务的皇帝,摘掉沉重的朝服冠、脱去肃穆的龙袍,「天子」走下神坛,恢复普通人的身份,开始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

养心殿后殿明间陈设的十二生辰像(VR影像)

养心殿后殿明间内景(VR影像)

前后七位皇帝居住的养心殿,留下了各个时期的痕迹。这里陈列着他们钟爱的奇珍异宝,数量足有上百件,不过当然还是乾隆盛世的藏品最多。

后殿明间的炕桌上,摆放着一个紫檀木匣。外观看似平淡无奇,可是如果仔细阅读匣子上刻写的诗句,会发现其中巧妙地嵌入了十二生肖的字样。这首诗记述了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乱的前因后果,是乾隆皇帝效仿元代诗人仇远的《十二辰诗》所写,胜利者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木匣里面,是青玉雕刻的十二生辰像,正中的碧玉方盒侧面,还雕刻着象征帝王权力的十二章纹。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木匣,其中也蕴涵着那么多奥秘呢?

后寝殿东西尽端的两个房间,都是天子的卧室。西侧用于皇妃侍寝,东侧用于皇后侍寝。这两间卧室,有等级高下之分,据说夜晚把两边床帐都放下,还能混淆刺客的耳目。

天子的寝室,看似朴素,每件陈设却都出自国内顶尖的能工巧匠之手,每个细节都透露出皇家生活的奢华考究。紫檀案上,西洋进贡的珐琅围屏座钟不紧不慢地摆动,似乎也在传达着中央天子接受万国来朝时那份从容与骄傲。

养心殿后殿东尽间内景(VR影像)

养心殿后殿西次间内景(VR影像)

前殿东暖阁

然而,康乾盛世之后不到百年,「天朝大国」的宁静却被鸦片战争的枪炮无情地击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含恨而终。同治皇帝匆匆即位,因为年仅六岁无法理政,所以,中国近代史上那出名为「垂帘听政」的大戏,就这样在养心殿东暖阁缓缓拉开了序幕。

在曾国藩的日记中,记载了垂帘听政的情形:「皇上向西坐,皇太后在黄幔之内,慈安太后在南,慈禧太后在北。」虽然看似两宫皇太后共同辅政,但众所周知,大权实际掌握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

无奈清王朝大势已去,谁都无力挽回。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隆裕皇后携末代皇帝溥仪在东暖阁宣告清王室退位,昔日至高无上的「天子」,仿佛只在宝座上留下了一道模糊的背影。

天子的时代已经远去,历史的脚步却一刻不曾停滞。天子的宫殿紫禁城,已经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在这座巨大的博物馆中,天子的寝宫养心殿,还完好地保留着过去的样子,无言地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故宫博物院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供稿)

养心殿前殿东暖阁内景(VR影像)

养心殿前殿东暖阁内陈设(VR影像)

猜你喜欢

养心殿雍正皇帝内景
养心殿
枫常公路隧道内壁装饰材料的应用与选择
文 章 插 图
记录养心殿
养心殿修缮二三事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
浅析《红楼梦》对二月河创作的影响
恼人的人数问题
浅谈《甲方乙方》中的电影美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