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培育河蟹苗种技术总结与改进
2017-01-19张厚冰
文/张厚冰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培育河蟹苗种技术总结与改进
文/张厚冰
本文根据辽宁盘锦稻田培育蟹苗技术进行摸索改进,使之适合安徽省马鞍山市稻田培育河蟹苗种的技术。改进措施有投喂方式、大眼幼体培育由大面积改小田块和水稻品种由晚熟改中熟,在10月底收割完毕,这个时候寒潮没来,水稻桩要尽量留短,避免寒潮来临蟹苗躲藏在稻草桩里影响捕捞等,使养殖户获益匪浅。
我们实施的稻田培育河蟹苗种技术来源于辽宁盘锦稻田培育蟹苗技术,由于辽宁与本地区在气候、种植养殖品种和习惯等方面差异,多年来我们一直摸索改进使之适合在我地全面推广的养殖模式,养殖户获益匪浅。
一、养蟹稻田的田间工程建设
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交通便利保水力强的田块,尤其是田埂不能漏水。田间工程应按蟹稻共生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养殖技术等条件,合理设计、科学施工。
1.开挖一套蟹沟。蟹沟通常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三部分构成。环沟一般在稻田的四周离田埂2m左右开挖,沟宽3m~5m,深0.8m~1.2m,坡比1∶2,其总面积占大田面积的20%左右。其形状可为“十、井、丰”等形。暂养池主要用来暂养蟹种的。田间工程建设好后用生石灰100kg/亩~150kg/亩带水彻底清池,全池泼洒消毒,清除池中青蛙蟾蜍、泥鳅和野杂鱼等敌害。
2.为了养好河蟹苗种须将田埂加高加固,并压实夯牢,大块的土要粉碎,不能在埂中留有缝隙,造成漏水逃蟹苗,尤其是河蟹大眼幼体溯水逃逸十分严重。
3.进排水系统建设。进排水口用管道较好,进排水管口都要用密眼网包扎好,中间更换两次以防损坏。特别注意的是管道与田埂之间不能有缝隙,应用水泥浇灌、夯实。否则,进排水时如有细微水流,都会引起蟹苗种的逃逸。
4.钙塑板防逃墙。选用抗氧化能力较强的钙塑板,沿养蟹稻田四周埋设,通常钙塑板高60cm~70cm,埋入土中10cm~20cm,高出地面50cm,用木桩或竹桩支撑固定,细铁丝扎牢,接头处要紧密,不能留有缝隙,四角作成圆弧形。这种防逃设施防逃性能好,能抗住较大的风灾袭击,是较为常用的一种。
5.种植水草。在放养大眼幼体前即4月中旬开始种植水草,池四周设置水花生,带宽50cm~80cm,水草移植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1/3以上,使蟹沟、暂养池内始终保持有丰盛的水草。
二、水稻的栽插与管理
1.水稻要选择生长期长,分蘖强,丰产性能好,耐肥抗倒,抗病虫,耐淹,叶片直立,株型紧凑的水稻良种。如汕优63、武运粳27号。栽插前施足基肥,每亩腐熟农家肥300kg。插秧方式为宽窄行双垄,适当增加沟、塘边的栽插密度,不提倡晚稻品种,以免影响蟹苗捕捞。
2.田间管理技术,施肥的原则是提倡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应选择尿素5kg/亩,最好追肥在窄行中,以利水稻生长。
3.科学使用农药:选择对口的低毒高效农药,采用适宜的施药方法:中午细喷雾,流落到田水中的农药少,或者分片施药。施药时尽量把蟹苗引入蟹沟和暂养池内。
三、大眼幼体投放与管理
选购5月份~6月份生产的长江水系人繁蟹苗,要求从有资质的蟹苗场购买,大小、规格均匀,无病无伤,体色呈淡黄色,有光泽和透明感,用手轻握成团后能迅速散开。投放时要沿池塘四周均匀摊开放入水中或水草处。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浸泡5分钟~10分钟,每亩放养规格为16万只/kg左右的大眼幼体1.25kg~1.5kg,示范户多年实践证明亩放养量不宜超过1.5kg,过密培育出的扣蟹规格不一且偏小,过稀则性早熟比例高。
1.投饵方法。大眼幼体不同于其它水产品,因其活动方式、时间、摄食方式等具有一定的特点。刚投放的河蟹大眼幼体主要以放养前肥水培育的浮游动物如轮虫等为饵,辅以人工饵料蛋黄、豆浆等,日投饵3次~5次。刚投放的大眼幼体一般都附着在水草上,24h后开始第一次蜕壳变为I期仔蟹,随后沉入池底。投喂3天~5天后,改用蛋白质含量高的开口饵料如小杂鱼等打碎后投喂,经过30天~40天时间共蜕壳5次即成为V期幼蟹。此时日投饵两次,上午投喂日投饵量的1/3,傍晚投喂投饵量的2/3。投喂时沿池塘四周均匀投喂,投饵量要根据水温、天气、水质等情况而定,以吃完为宜。在整个培育期间投饵应遵循“四定”的原则,全程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沿着沟渠多点投喂,以防幼蟹摄食不均而导致残杀、性早熟。
2.水质调控。河蟹大眼幼体下塘时水位保持为50cm~60cm,开始不加水、不换水,待第一次蜕壳后逐步加注经过滤的新水。一般每15天换水1次,换水时先排水,后加水,一般每次换水1/4。进排水口要用密眼网封好,定期检查完好无损严防敌害进入。进入高温季节,水位应控制在最大,以不淹死水稻为宜,可有效控制幼蟹积温。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既可调节池水的PH值,改良水质,又可增加池水钙的含量。注意施生石灰的面积按蟹沟、田间沟、暂养池等的面积来计算的,每次亩用5kg~10kg,池塘内水体pH值保持在7.5~8.0之间。整个养殖过程的水质调控以加注水为主,换水为辅。当透明度低于20cm时应及时换水,换水宜在晚上进行。经常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全池泼洒调节水质。整个培育期间加强水质管理,严禁在蟹苗蜕壳高峰时换水、用药。
3.病害防治。由于大眼幼体和幼蟹都非常小,生活在水里不易观察,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控制,因此除选购优质大眼幼体外,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经常用显微镜检查幼蟹,重点预防纤毛虫病、烂肢病、肠炎病等。具体防治方法:①培育阶段若出现幼蟹爬上岸现象,要调节水质,清除水中残饵,保证溶氧充足;②培育期间重点预防水霉病、纤毛虫病和烂肢病等。由于幼蟹体小,用药过量很容易造成全军覆没,因此一定要遵循水产技术人员的指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低限量来用药。后期尤其在立冬前要进行1次水体消毒,防止病害发生,可使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消毒7天后全池泼洒生石灰以调节水质。③幼蟹的敌害较多,主要有青蛙、蟾蜍、泥鳅和野杂鱼等,因此在放养大眼幼体前要彻底清塘,进水时用密网过滤,在平时发现敌害生物要用茶籽饼及时清除。对捕食蟹苗的飞鸟也要驱赶。
四、水稻收割与蟹苗起捕
经过7个月~8个月精心管理,培育出的扣蟹(蟹苗)规格基本一致,成活率较为理想,蟹苗供不应求,多年来在我地区利用稻田培育河蟹大眼幼体,蟹苗、稻谷均获得了好收成。l、收割水稻时,为防止收割水稻时伤害河蟹,可选通过平时定点投喂、排水使蟹苗集中到蟹沟、暂养池中,然后再收割水稻。2、蟹苗的起捕:利用河蟹苗种夜晚上滩、趋光、溯水的习性地笼捕捞。诱使蟹苗进入蟹沟中水经过多次冲新水,地笼捕捞,蟹苗的起捕率一般可达90%以上。
五、改进措施如下
利用稻田将大眼幼体培育成扣蟹时间短、见效快,经济效益比单养蟹苗的综合效益高,除了优质蟹苗外,同时收获优质稻谷确保粮食安全。改进之一:水稻品种由晚熟改中熟,在10月底收割完毕,这个时候寒潮没来,水稻桩要尽量留短,避免寒潮来临蟹苗躲藏在稻草桩里影响捕捞。
改进之二:投喂方式改进;1、全程投喂全价配合饲料,蟹苗规格整齐,早熟苗少;在水温10度以上一直投喂,改变以往进入10月下旬就停喂的习惯,后期要加强管理,保证产出蟹苗体质强壮,活力大也便于捕捞。沿着沟渠定点投喂减少性早熟蟹与小规格扣蟹的比例,确保蟹苗吃饱吃好,质量规格整齐,达到稳产高产的目标。
改进之三:在11月底开始捕捞蟹苗,元旦前把蟹苗捕捞销售一空,采取“饥饿销售法” 真正做到提前放苗,在春节后停止卖苗,“饥饿销售法”是我们近年来倡导的以培育大规格优质蟹苗为前提的模式,一亩稻田培育1.5万只大规格苗~2万只大规格苗,每斤60只~70只规格,同时亩产300kg优质稻谷,蟹苗每只1元,养殖户对我们“如鹏1号”优质蟹苗求“之”若渴,养成回捕率60%以上,效益良好。
改进之四:蟹苗捕捞方式改干池捕捉为带水地笼张捕,捕捞前加满池水,捞出水面浮草,让蟹苗无躲藏之地,经过3次~5次冲水捕捞基本捕净,提高捕捞效率,减少蟹苗断肢,同时蟹苗腮部没有泥沙,省去吐水时间,提高蟹苗体质。
改进之五:大眼幼体培育由大面积改小田块。面积以分割为1亩~2亩一个养殖单元为宜。优质蟹苗是养殖成蟹的关键,利用小田块塘口便于操作管理,蟹苗品质有保障,可控性强,成活率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地利用稻田培育优质蟹苗模式是上海海洋大学已故王武教授生前身体力行,极力推广的,在此缅怀王先生教诲。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陇乡水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