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破瓶颈 强基础 解贫困
2017-01-19韦凤年通讯员钱雄耀
本刊记者 韦凤年 通讯员 姚 萍 钱雄耀
广西:破瓶颈 强基础 解贫困
本刊记者 韦凤年 通讯员 姚 萍 钱雄耀
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水资源条件,决定了水利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目前,全自治区有54个国家级和省(自治区)级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2万人。
为破除发展瓶颈制约,加强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近年,广西水利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保持贫困地区水利投资增长作为重点,把创新水利体制机制作为根本动力,大规模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度深化水利改革,大范围强化水利管理和智力帮扶,狠抓帮扶措施和责任落实,确保贫困地区水利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出台优惠政策,确保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力有限,需要加大中央和省(自治区)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减少县级配套比例,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同时贫困地区也要积极探索利用信贷资金,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广西凌云县水利局局长王铮华说。
“过去我们挑水喝,现在饮水问题解决了,我们也想发展产业,但我们村的地都比较远,希望政府部门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改善灌溉条件,发展产业才有后劲。”融水县古顶村村主任莫家清和几位村民迫切地向我们反映情况。
“希望水利部门多建几个这样的蓄水池,解决我们村灌溉水源的问题。”凌云县陇凤村村主任王天参指着2015年年底刚建成的蓄水池说。
增加投入,改善民生,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期盼。为使资金投入更精准、更有效,广西水利厅创新水利扶贫资金分配方式。2013年,广西水利厅首次将冬修水利资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防汛抗旱资金等部分水利资金切块到县级,实行责任、权利、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由县级根据资金规模和自身实际情况、需要,自行确定项目和建设任务,投资计划由市级下达,报自治区水利厅备案。
为切实增加贫困地区水利投入,广西水利厅在政策和资金分配上对贫困地区给予倾斜和照顾,在水利资金安排上采取“基数法”和“因数法”将资金分配到县,提高水利扶贫资金补助比例和标准。“基数法”就是在编制下一年度支出预算时,首先确定上年支出的基数,在上年支出基数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下一年度中各项支出的增长因素,由此来核定下一年度各项支出的数额。“因数法”是按照各地经济条件、财力、人口或者财政供养人员数、上期相关工作业务量、工作实施情况、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情况、上期工作业绩考核结果等因素设置相应的分值和权重(占比),对一定量的资金额度进行计算分解,得出不同地区或者不同项目的资金指标数。自治区水利厅在部门预算时,资金安排采用“基数法”,明确贫困地区资金高于一般地区10%~20%;在扶贫资金标准上,提高了贫困人口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人均补助标准,由572元/人提高到800元/人;对于贫困县的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所需地方配套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全部解决,减轻了贫困县配套资金的压力。
在工程建设中,优先启动贫困地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经过积极争取和协调,广西有29座小型水库工程列入水利部制定的2014—2016年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方案,其中贫困地区工程占28个,28个小型水源工程建设中央及自治区补助资金占批复投资比例的96.5%。
据2016年8月上旬统计,全自治区54个贫困县落实水利投资39.7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4.56亿元、自治区资金10.68亿元、地方资金4.51亿元。贫困县落实的中央及自治区资金占全自治区总量的62.1%,在中央财政资金减少的情况下基本与2015年同期持平,贫困县县均投资比全自治区平均数高60%。
精准的资金投入和保障,将有力地促进广西贫困地区的水利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以水惠民促发展,对口帮扶解贫困
我们跟着凌云县九民村百劳屯管水员全世康爬上了100多m高的山坡,来到了屯子里新建的蓄水池旁。“全靠这个水池,不但解决了屯子里的饮水问题,还解决了生产用水问题。”全世康说。这个蓄水池是九民村百劳屯饮水安全工程的一部分,2015年6月兴建,当年9月建成受益,供水规模91.7 m3/d,彻底解决了全屯120户560人的用水问题。为了管好水,屯子里每年每人收取6元的水费作为饮水工程的维修管理费用。
据介绍,过去这个屯的村民要到山沟里挑水吃,既费力又不安全,现在自来水进村入户,不但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还发展了种植养殖业。有了水的灌溉,屯子里的土地也值钱了。现在土地流转后种植经济收益较高的葛根,1亩(1亩=1/15 hm2,下同)地租金收入就有1 000元,村民还可以在租出去的地里打工,1天能挣80元左右。有了水,既发展了产业,村民又可就近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有利于保障和巩固贫困群众的脱贫成果,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这是凌云县解决贫困地区群众饮水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实例。
凌云县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革命老区,全县总面积2 053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93%,全县60%的人口居住在石山区,40%的人口居住在土山区,是壮族、瑶族等民族聚居地。凌云县季风气候明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旱涝频繁发生。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等诸多原因,全县水利发展明显滞后,旱涝灾害频发仍然是全县的心腹大患,工程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并存仍然是全县的突出水情,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长足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短板,水利保障和支撑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农村的要求,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良好的生态是凌云县的优势,必须围绕生态做文章。凌云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良好的生态优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特色产业,以争取项目、工程建设、改革发展、发挥效益为重点推进水利事业较快发展,为扶贫攻坚推进以及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5.8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5倍,是凌云县水利建设历史上水利投资规模最大、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
在防洪减灾能力提高方面,全县完成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澄碧河和布柳河沿河加尤镇、下甲镇等6个乡镇政府驻地河段防洪整治(累计完成堤防护岸33.8 km)。
在城乡用水安全建设方面,全县共建成363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9.7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改善了农村饮水条件和供水质量。
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建成一批塘坝、地头水柜等小水源工程,发展管灌等高效节水工程6处,建成灌区末级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16处,新建灌区2处,新增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47hm2,新增经济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3 hm2,改善1760hm2农田灌溉条件,恢复213hm2农田灌溉。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全方位注重对水生态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完善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执法体系,加强重点开发建设区水土保持监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92 km2。
在水源工程建设方面,落实了那追、各漏两座新建水源工程项目的建设资金1.8亿元,并已开工建设。
在水利管理能力方面,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管理,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有水,农民就有了信心,你帮我,我带他,先脱贫村带动贫困村发展产业,有稳定收入那才叫真正的脱贫。”凌云县水利局副局长林义志说。
凌云县下甲镇平怀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一村一品”的示范村,得益于水利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改善,已经脱贫走上了致富路。“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合养蚕,现在土地流转出去种植桑树,1亩地的租金就有1 000元左右,加上村民打工的收入,一年算下来比过去多了不少,已经吸引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家务工了。”蚕丝被厂厂长李开行说。目前全村种植了47 hm2桑树,种桑养蚕已经成为平怀村的品牌产业,并形成稳定收入来源。
看着平怀村种桑养蚕脱贫致富,邻村彩架村也心动了,在平怀村的带动下也开始种桑养蚕,发展桑蚕产业。
凌云县是水利部对口帮扶的重点县,为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近年水利部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智力扶贫和捐资助学等方面关心支持凌云县扶贫开发工作,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凌云县副县长石永存说:“水利部不但给我们送来一泓甘泉,还给我们送来了一根‘金手指’。”这根“金手指”就是 《凌云县水利改革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这个规划的编制得到了水利部有关司局、自治区水利厅和百色市水利局等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规划明确提出了“以水惠民生、以水促发展、以水保生态”的发展理念、目标和任务,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我们相信,在规划的引领下,水利保障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享有“山上水城、古府茶乡、宜居天堂”美誉的凌云县将更加美丽、富裕、和谐。
补齐水利短板,建设秀美融水
我们乘坐的汽车沿着盘山路转了好几道弯终于来到了融水县四荣乡荣地村高位水池旁。这个水池是荣地村高山水果基地灌溉工程的一部分,工程总投资75.24万元,建设200 m3蓄水池2座,安装引水管3 000 m、供水管5 427 m,附属工程51座。工程于2013年10月开工建设,2014年3月完工并投入使用。该项工程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0 hm2。
荣地村村主任潘剑说:“你看满山坡的桃树,得益于这个蓄水池,不但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也解决了发展生产的问题。有了水利设施的保障,村子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才成为可能。”
说起3年前,全村人均收入只有4 000多元,到2015年年底人均收入突破了7 000元。3年来,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修建了蓄水池、观光亭、鼓楼、水泥公路、公共厕所、停车场等一批公共设施,打造了百里禾花鲤、千亩桃园、万亩杜鹃等农业示范产业区,提升了乡村旅游品质,拓宽了致富路子。
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一条发展的产业链。“春天来时可看到满山遍野的桃花,五六月份来时可采摘鲜桃,九十月份来时还可下到田里捉鱼,这种体验式的休闲、度假,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此观光旅游。游客的到来,带动了村里旅游业的发展。村子里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商机,也回来办起了‘农家乐’。游客增多,不仅带来了‘农家乐’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村子里农产品的销售。这是一条产业链。”融水县四荣乡乡长韦锋说。
没发展旅游前,村子里的鸡、鸭、鱼、水果的价格不高也不好卖,以前禾花鲤1 kg只卖几元钱,现在1 kg可以卖到20多元。现在种桃树的收入比过去高,有的村民种得多一些,一年收入也有1.3万元左右。桃园开花结果都能给村民带来收入。
在贫困户韦巧兰的家里,我们看到墙上贴着贫困户联系卡,她告诉我们,她和老伴带着孙子孙女和80多岁的老人在家,虽然村里还有像她家那样缺少劳力的贫困户,但已经被自治区水利厅、县、乡三级党员干部“认领”扶持,加上村里的旅游越做越好,家里也能接待游客吃饭。“我想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开办‘农家乐’,日子会越过越好的,过两年还请你们到家里来。”韦巧兰向我们发出了邀请。
依托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打造融水乡村旅游一张亮丽的名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植树造林,保护了绿水青山;通过民俗民居、现代农业,绿水青山又变成了旅游资源;通过对家园进行风貌改造,使老百姓有一个更加宜居美丽的居住环境。融水县已经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端,土地资源以山地为主,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山地占土地面积的85.48%。聚居有苗、瑶、侗、壮、水族等21个少数民族,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101个贫困村11.64万贫困人口。以盛产木材而闻名,经济基础薄弱,工农业都比较落后。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水利的基础性、先导性、保障性作用,加快补齐补强贫困地区水利短板。“要围绕把融水县建设成广西林业强县、旅游大县、文化名县的目标,做好 ‘水文章’,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保障。”融水县水利局副局长银杰显说。
截至2015年,融水县已建成水库43座,其中大(2)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10座、小(2)型水库29座;建成水电站66座,装机容量34.79万kW;全县已经治理河段长度27.44 km,其中治理达标长度19.52 km;全县灌溉面积2.18万hm2,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89万hm2,全县工程节水灌溉面积0.61万hm2,节水灌溉率达到32.52%;全县已建水利工程总供水量达到2.2亿m3。目前,融水县初步形成了防洪、供水、灌排、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对保障防洪安全、抗御水旱灾害、合理配置水资源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我国贫困地区分布与水资源禀赋条件高度相关,“有水难存”“无水可蓄”都是贫困的根源。对于山区县来说,首要的问题是解决饮水安全和农田水利问题。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融水县建设了490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1.05亿元,基本解决了14.5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水利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增恢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63万hm2,完成投资0.4亿元;加快推进糖料蔗种植的旱坡地节水灌溉规模化建设,实施了1.08亿元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
按照自治区精准脱贫“八个一批”和“十大行动”工作方案,围绕2016—2019年贫困村脱贫目标任务,做好年度项目规划和工程初步设计,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和市级补助资金,加快工程建设。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具有强大的支撑保障作用。落久水利枢纽是柳江防洪控制性工程,是柳州市和融水县人民盼望已久的工程,被国务院列入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工程位于融水县融水镇新安村,计划总投资30亿元,正常蓄水位153.5 m,防洪高水位161.0 m,防洪库容2.5亿m3,电站总装机容量4.2万kW,总工期40个月,计划2019年5月全面完工并发挥效益。
落久水利枢纽的建设将对工程周边地区起到巨大的带动辐射作用,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提高柳州、融水、柳城和沿江城镇的防洪标准,可为融水县0.59万hm2基本农田提供可靠的灌溉水源,改善下游融水县城及周边农村供水条件,缓解地方电力供需矛盾。水库建成后将形成众多的岛屿,渠化航道近32 km,为沿岸新建的8个少数民族移民新村拓展旅游资源,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支持。目前,落久水利枢纽已完成库区淹没补偿、进库道路及导流隧洞等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97亿元。
在落久水利枢纽库区的新安村公示栏里,我们看到刚贴出来不久的贫困户脱贫摘帽公示信息,新安村第一书记尹以厅告诉我们:“结合水库移民搬迁,村子里已经有152户593人脱贫摘帽。”
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带动下,融水已经迈开大步摆脱贫困,山清水秀、风情多彩的融水将更加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