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理念在绿道规划设计中的研究

2017-01-19张恒坤

中华建设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绿道场所城市规划

张恒坤

城市的主体是“人”,一切的城市建设活动均应以市民为根本出发点。然而在工业革命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城市生产生活的发展颠覆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城市广场和街道空间不断被侵蚀,原本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被取代,人群作为街道主体被不断边缘化,街道上安全隐患加剧,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诸多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面对各类城市问题的侵袭和困扰,人们开始反思过去。俞孔坚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呼唤人性场所》一书中强调人性和场所的回归,并指出人性化的场所是经济实用、方便的。恢复城市的步行空间,使城市街道回归生活性,建设以人为本理念的城市绿道成为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诉求。

一、绿道的概念

“绿道是经过专门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线型或带状型用地,是一种集生态、休闲、文化、景观等功能于一体的土地利用模式,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将绿道定义为“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认为绿道应具有休闲健身、绿色出行、生态环保、社会与文化、旅游与经济五方面的功能,根据空间跨度与连接功能区的不同,将其分为区域级绿道、市(县)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三个等级。

二、以人为本理念及其发展

1.起源于西方思潮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初来自于西方国家的哲学思潮,中世纪的欧洲充斥着“以神为本”的思想枷锁,伴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们打破思想禁锢对生产力的约束,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以人为本”思想理念。

中世纪之后西欧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化,“以人为本”在城市环境和社会氛围剧烈推动下根植于民,逐渐形成了以社会群体概念为主的人本思想和强调个体人的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明确——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市民。因此,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作为全体市民的生活空间,城市规划建设只有服务于所有人时才能保证健康、稳定地进行,只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才能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可行的理念指导。

2.我国古代政治学的“民本”概念

“民本”一词在我国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夏康之弟劝诫夏康而作的诗歌。意思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作为统治者要敬民、重民、爱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自我约束,修善德行,慎重处理民事、国事。从我国古代政治学发源出的“民本”概念,虽与西方的“人本思想”不同,但是在对城市规划建设活动的解读中却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无论是民本思想还是以人为本思想,指的均是城市社会的主体——市民。

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所指就是城市中生活的市民,这与儒家“民本”思想中的取义相同,古代儒家思想中“民”与“人”的概念是一脉相承的,且“民本”的思想概念源于“君本”。孔子曾提出过“重民”、“宜民”,无论是人还是民均是一个类的概念,这种以民为本的传统概念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以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理念也与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相适应。因此,对儒家“民本”的理解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3. “以人为本”的现代科技内涵

“以人为本”在现代化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是基于人群心理、行为及感知需求以及人体工程学等以使用者作为出发点和参考的规划设计,借助适用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合理把握设计尺度和感官体验。相关设施以人体工学研究为出发点,增强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而创造出富有活力、安全、舒适、宜人的人性化空间和场所,成为市民进行社会交往和交流沟通体验的公共空间。不仅能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和幸福感,更能够促进城市空间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绿道规划设计研究中的体现

1.基于景观感知的规划设计研究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人群对于景观的感知一般主要通过视觉感受的要求出发,进而基于景观的本质特征和人群对景观的感知两个层面创造出环境形象。在此过程中,城市意象理论和场所精神理论是创造有意义的城市景观的主体理论。前者强调事物本质的特征和结构认知,后者注重人群在环境中的感知过程。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景观均具有意象,好的城市景观源于其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前者是景观本身的特征,是基础和保障;后者则是景观与城市中其它意象的空间结构关系特征。在凯文林奇的理论中,城市景观是可见、可忆和能被识别的,通过点线面的景观认知途径,形成综合体,以公众的视觉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环境的体验进而实现营造和涉及场所的途径。

场所理论强调的是有意义的场所能让人群在其中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且处于环境中能有自己的定位,也能对环境产生认同感和定位,而认同感即是在对场所的自然和文化环境认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归属感。城市意象和场所理论都是对城市景观形态的具体指导,就绿道规划设计来看,主要在于对整体形象的构建、景观美学及地域人文特色的传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环境心理学为基础的设计研究

环境心理学是人性化设计的另一种重要理论基础。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心理、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似概念还有环境行为心理学、景观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等。环境心理学强调使用人群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人群由于在文化、年龄、教育水平、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环境的感知也各不相同,虽然均具有选择性和差异性,但是都能反映在人的行为中。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为景观的人性化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和理论支持,在空间尺度和空间距离中能够以此为据满足人的交往需求。

在以人为本的尺度研究中,有学者曾阐述了尺度感对于彼此日常交往的影响,并对不同的人际距离关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亲密距离等)进行研究,这是空间环境对心理的影响。也有学者认为现在的规划设计内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行为学的介入能使得设计内涵更加丰富,人的行为成为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人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相互交流、文化共享。通过分析使用者的行为与心理确定与之匹配的设计方式,营造出更加舒适的绿道空间。

3.依据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研究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具有强交叉性的学科,其核心是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现最适宜的设计产品,也就是说该理念指导形成的规划设计产品能使使用者感觉到舒适、健康、安全、愉悦,从而满足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人体工程学最初是起源于西方工业发展,机器的使用促使人们关注人与器械、环境之间的关系,此后经过不断发展,又融入了心理学和测量学等学科,并开始运用在不同的领域中。

人体工程学是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参考标准和依据,例如,通过人的场地活动确定所需空间大小;根据人体的物理环境参数进行视觉环境设计;营造适宜的景观空间,满足使用者的功能性需求。人在规划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能使地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深入研究人体的特征及活动规律,能加强环境的使用效率,使得绿道的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这样,在人体工程学理论的指导下,绿道的规划设计更充分体现了使用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性,强调了空间主体——人的重要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

四、结语

无论是西方中世纪的“人本思想”还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的“民本”概念,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共同构成了城市规划建设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绿道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从使用者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两个方面对规划实践提供了指导,景观感知、环境心理、人体工程等研究的发展也为规划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理性依据和定量把握。在当下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中国社会,以人为本思想应是城市建设可持续最重要原则,只有回归了生活的空间和街道,才是充满人性的家园。

猜你喜欢

绿道场所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远离不良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