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2017-01-19王海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辽宁辽阳110000
王海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辽宁 辽阳 110000)
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王海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辽宁 辽阳 110000)
目的:研究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的40例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病例分析显示:40例患者经CT平扫显示:结节状且边界清楚影像学病灶31例,小片状且边界模糊影像学病灶9例。CT增强扫描:选择药物优维显100mL经患者的肘静脉以3.0mL/s的速率注射,在注射药物优维显1、2 min时,经CT增强扫描的病灶达到最大强化值20~60 HU,这时的影像学显示完全性强化患者33例,周围性强化患者7例;在注射药物优维显4min后,CT增强扫描的病灶CT值逐渐降低,呈现出抛物线状的强化时间密度曲线。结论:CT灌注影像学检查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查中的一项,但CT增强扫描过程中,对CT值的改变及强化时间密度的曲线的变化应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已确定肺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避免误诊。
周围型小肺癌 螺旋CT 诊断价值
周围型小肺癌是发生于肺部的周围,肺段以下的支气管至细小支气管的肺野型肿瘤,肿瘤直径小于3cm,临床症状不显著,患者一般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偶尔发现,诊断往往已是晚期,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影像学对胸部的疾病诊断是临床重点辅助检查项目[1]。多层螺旋已成为周围型小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重要途径。现将40例经CT引导下皮肺肿块穿刺活检及病理取材后确诊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经CT引导下皮肺肿块穿刺活检及病理取材后确诊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40例病历资料显示:患者年龄42~70岁;男26例,女14例;病灶直径在1~2 cm及2~3 cm的分别为11例及29例;病理报告显示:腺癌、鳞癌、小细胞癌分别为28例、8例、4例。
1.2 方法
通过螺旋CT机(GE Prospeed AI)予患者扫描,首先选择10mm的扫描层厚及层距进行胸部CT平扫,扫描影像显示出结节病灶后,为进一步确定病灶结节的最大层面,再对结节进行层厚及层距均为2mm的薄层平扫。之后选择药物优维显100mL经患者的肘静脉以3.0mL/s的速率注射,在注射药物优维显过程中对病灶中心连续扫描以测定结节CT值,扫描时间选择在药物注射的1min、2min、3min、4min、6min、8min,分别测定3~4个区域的病灶结节中心层面的CT值,将所有时期的测得的CT值及强化值(CT平扫及增强CT扫描的不同时段CT值)进行统计,取平均值作为病灶结节的CT值及结节最大强化值,统计出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前后CT值的差异。
2.结果
40例患者经CT平扫显示:结节状且边界清楚影像学病灶31例,小片状且边界模糊影像学病灶9例。CT影像学显示:结节浅分叶、深分叶、边缘呈踞齿状和小棘状突起病例分别为5、19、16例。病灶内部有点状透亮影、结节影有条状血管影相连、胸膜凹陷征的分别为9、8、8例。CT增强扫描:选择药物优维显100mL经患者的肘静脉以每秒3.0mL的速率注射,在注射药物优维显1、2 min时,经CT增强扫描的病灶达到最大强化值20~60 HU,这时的影像学显示完全性强化患者33例,周围性强化患者7例;在注射药物优维显4min后,CT增强扫描的病灶CT值逐渐降低,呈现出抛物线状的强化时间密度曲线。
3.讨论
螺旋CT扫描快速,多个层面的扫描只需要患者进行一次屏气就可完成,这一优势弥补了普通CT的弊端,普通CT因为患者的呼吸运动而导致部分小病灶漏诊,螺旋CT同时具备采集数据量大,空间分辨率强的优势。
周围型小肺癌结节征象经影像学显示分为:①结节边缘分叶(浅分叶和深分叶两种)征:该征象主要病理表现为肿瘤扩散至肺小叶,扩散的各部分生长速度不一致导致;②结节边缘毛刺征:浸润性病理变化的肿瘤,呈现结节边缘毛糙,CT影像显示表现细而短的毛刺在肿瘤病灶的边缘出现,若出现的毛刺显示为粗而长则可能为良性肿瘤,需进一步确诊;③结节内部结构可见空泡征:空泡出现在肿瘤病灶的周围,病理原因为患者肺部同时存在正常肺组织及由于气肿而损伤的肺组织,结节状病灶内瘢痕组织收缩,致使残留肺组织出现泡性肺气肿;④血管集束征:病灶周边及附近的血管束与病灶直接相连或出现向病灶集中的现象。血管集束征是由于肿瘤体内出现纤维化及增殖破坏,导致肺部结构改变,出现塌陷及皱缩,进而促使周边及附近的血管受到牵拉或包绕而出现的症状;⑤胸膜凹陷征:CT影像显示规则线条影,主要由于病灶结节对胸膜造成一定的牵拉使胸膜凹入,形成的典型的喇叭口状征象[2]。针对以上螺旋CT扫描的影像显示征象的不同特点,可以对周围型小肺癌结节进行早期诊断,使患者在早期即可确诊并进行最佳的治疗。
本研究通过螺旋CT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进行影像学诊断的结果与其他的肺部疾病时所显示的影像结果及CT值进行比较,结果有所不同,可与周围性小肺癌进行鉴别,如:①病灶中心会出现干酪样坏死的结核瘤,由于中心血供显著较少或无血供,造影剂无法或很少进入病灶中心,CT增强显示为轻度周边强化,中心部分无显著强化。峰值于增强4 min后达到,之后逐渐减少,最大强化值约在10HU,呈平坦形的时间密度曲线[3];②急性炎症早期导致的炎性结节,由于会出现血管短时间的暂时痉挛,致使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短时间出现扩张,血流量增多,水肿的炎性组织又会导致静脉受到压力,致血液回流受到阻碍,延长了造影剂滞留在细胞外液时间,所以,急性炎症时CT显示强化显著,持续时间长,峰值于增强4 min后达到且会出现5~6 min的持续高峰值,之后再逐渐减少,最大强化值在35~100HU[4]。这些与本研究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可作为鉴别依据。
CT灌注影像学检查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查中的一项,但CT增强扫描过程中,对CT值的改变及强化时间密度的曲线的变化应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已确定肺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避免误诊。
[1]袁克美.螺旋CT在周围型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4):45-46.
[2]闫铁民.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3-64.
[3]卢叶灿,吴俊兰.16排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4):711-713.
[4]卢邦卫.16层螺旋CT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7(2):132-134.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Value of Spiral CT in Peripheral Small Lung Cancer
WANG Hai Department of Oncology, Liaoyang Third Peopleʼs Hospital(Liaoning Liaoyang 110000)
1006-6586(2017)19-0059-02
R734.2
A
2017-04-10
王海,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