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边塞诗的新特质
2017-01-19朱胜楠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李 成 朱胜楠[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边塞诗的新特质
⊙李 成 朱胜楠[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诗歌题材,元代时出现了突变,少数民族诗人群崛起,笔下边塞诗别开生面,西域与塞外的水光山色、民俗生活、风土人情,更具北方游牧民族和地域特色。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边塞诗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时代特质,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与边塞诗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边塞诗 元代 少数民族 北方地域 新特质
元代疆域空前扩大,为巩固新生政权,元政府推行“汉化”和科举制度,为异域的西北子弟们提供了便利,他们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能熟练运用汉文进行创作,将本民族特色和中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既有少数民族风情又有高超艺术技巧的边塞诗,使边塞诗呈现新的特质:以人事与自然的结合取代景物的简单描绘;扈从诗的出现给边塞诗带来了新变,以清新自然之景、豪放洒脱之风代替苦寒萧瑟之景、悲凉哀怨之气。
一、清新洒脱的诗风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边塞诗没有唐代边塞诗的荒芜之景、悲凉之感,有的是对北方山川草木的喜爱、异域风俗的呈现,野草、乳酪、驼铃、毡帐等意象在他们笔下组成了色彩斑斓的边塞风景图。元代少数民族诗人大都有过边塞生活的经历,祖辈在边塞生活的经历也渗透到他们的家庭教育中,因此他们笔下的边塞是熟悉的家乡风景,他们边塞诗的情感基调是喜悦欢快之情。加上北方少数民族淳朴耿直的性格特征,使得他们以平和坦然的心态去写诗,因此他们笔下的边塞诗少了功利性质,更多的是赞赏留恋,诗风呈现出清丽自然、豪放洒脱的特点。
元初耶律楚材在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过程中以赞赏、喜爱的心态写下了大量边塞诗,赞美了边塞风光,讴歌了西域少数民族。如诗人随成吉思汗西征,过阿尔泰山时所作的《过金山和人韵》:
这首诗先描绘出一幅山峦起伏,峰险沟深的雄奇画面。开头写斗声清亮悦耳,山色朦胧醉人。“清”字写出了山间之静,以斗声的清脆衬托千山万壑的寂静之美。“弄”字亦写出了诗人的怜爱之情,写夜间山色的朦胧之美。这些景象不是边塞的荒凉寒冷,而是诗人用自然之笔描绘的雄奇之姿。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边塞山川的喜爱。他的另一首《阴山》,写得更是豪迈洒脱:
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松桧丛中疏畎亩,藤萝深处有人家。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奇。 ——《湛然居士文集》卷二
诗人先把奇寒苦地、积雪覆盖的阴山写得气势磅礴,随之笔锋突转描写山林深处的人家,将自然与人文融合,使苦寒之景变得亲切自然,感情自然真切,诗风豪迈洒脱。
二、人事与自然的完美交融
元代边塞诗不是对边塞风景的简单描绘,而是以人物为主线,围绕着人事活动展开论述,把异域独特的人事活动与奇丽的自然风光相结合,重点表现边塞淳朴民风及少数民族豪放的性格特征。雍古诗人马祖常具有浓厚的“河西情结”,在延佑四年出使河西,写下许多边塞之歌。这些诗歌以边塞人民为中心,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异域风光结合。如《灵州》:
乍入西河地,归心见梦余。葡萄怜酒美,苜蓿趁田居。少妇能骑马,高年未识书。清明重农谷,稍稍把犁锄。 ——《石田集》卷二
语言简洁明快,浅显易懂。诗人以葡萄酒、苜蓿草开启草原生活画面,“怜”“趁”拟人化的运用,既写出了草原美酒的味甘醇美,又描绘了苜蓿草在田野中繁盛生长的景象。接着诗人视线转移,写出了少数民族妇女豪放不羁、崇尚武力的特征。最后以草原人民的生产劳作结语。寥寥数笔就把西域人民清明时的风土人情勾画出来,可见诗人艺术之高超。
萨都剌的边塞诗喜用“燕姬”这个人物意象。在这类诗中诗人将塞外少女纵马飞驰的形象与边塞风光紧密结合,突出表现这些异族少女豪放爽朗、尚武而不拘礼法的性格特征。如《京城春日》:
燕姬白马青丝缰,短鞭窄袖银镫光。御沟饮马重回首,贪看杨花飞过墙。 ——《元诗选》初集戍集
诗中塑造了英姿勃发而又娇憨美丽的塞外少数民族少女形象。短鞭窄袖,拉着缰绳立于白马前,将塞外女子的爽朗洒脱写得生动传神。本应御沟牧马的少女却在贪恋杨花飞舞的美景,天真浪漫的少女情怀一览无余,成为塞外一抹活泼亮丽的色彩。
三、兴盛的塞外纪实扈从诗
无论是西征还是扈从,都是元代边塞诗的一大特色。元世祖实行两都制,可以说是元代布衣文人游历上都的一个契机,大批文人士子以扈从身份游历,记录所见所闻,也带来了元代边塞诗的独特形式——纪实扈从诗的兴盛。这些少数民族诗人游历边塞时更多的是怀着寻根情结去探访祖地,他们以独特的民族诗人的视角写景言情,使我们全面了解到蒙古族生活地区的物象风景、民族文化,从中传达出了浓郁的边塞情韵和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勇敢、率真淳朴的精神品格。
蒙元王朝京城上都与大都的建立,使当时文人墨客的眼光纷纷转向北方,大都及周围地区的景物、生活自然就成了他们笔下关注的对象。萨都剌之父常年驻守雁门,他的青少年时代一直在雁门度过,塞北草原粗犷豪放的生活也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在他的许多扈从诗中表现明显。如《上京即事》前三首:
大野连山沙作堆,白沙平处见楼台。行人禁地避芳草,尽向曲栏斜路来。
祭天马酒洒平野,沙际风来草异香。白马如云向西北,紫驼银瓮赐诸王。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雁门集》卷六
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描绘了不同于中原的边塞之景:原野一望无际、沙丘连绵起伏、草地曲折馨香、奶酒乳酪甘醇,散漫落日下的牛羊、朔风卷起的白沙、家家户户的毡帐。把象征着元代民族文化精神的移植莎草、祭天礼俗等场景融入草原之景中,本应是荒漠绝域,在诗人笔下却成为生机盎然的游牧民族繁息之地。
元末葛逻禄诗人禄贤,扈从诗有五十九首,数量相对于其他西域诗人来说已算非常可观。至正九年,禄贤跟随御驾巡幸来到上都,写下了大量关于塞上风情的诗篇,并将此行的诗篇结为《上京纪行》。这组诗或写塞上风光,或写上都见闻,或抒归途情思。诗中没有愤慨无奈的哀叹,充满了旅途游人的舒适惬意,弥漫着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和乐天心态。这些诗多以组诗出现,格调昂扬轻快、生活气息浓厚。如《塞上曲》三首:“秋高沙碛地椒稀,貂帽狐裘晚出围。射得白狼悬马上,吹笳夜半月中归。杂沓毡车百辆多,五更冲雪过滦河。当辕老妪行程惯,倚岸敲冰饮骆驼。双鬟小女玉娟娟,自卷毡帘出帐前。忽见一枝长十八,折来簪在帽檐边。”(《塞上曲》,《金台集》卷二)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以饱含热情欢快的笔调记录着草原的风土人情:猎人出围驱车破冰夜半归,年迈老妪倚岸敲冰饮骆驼,双鬟小女折花而簪帽檐边等,草原人民狂放豪迈的行为举止令人眼前一亮,诗人以民歌的语言、饱满的感情描绘出大草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作家在自己的祖宗之地是主人,客人的身份变成主人的身份,文学的形态就完全变了。民族身份使他们与汉族诗人发生了换位思维,从而给中国文学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产生新的精彩。”元以前的边塞诗多具有征戍诗、战争诗的悲慨苦寒的特点,通过苦寒的边塞环境展现征战将士与自然的抗争,以此表现英勇无畏不可战胜的战斗意志和顽强毅力。虽有少量风俗诗,但也是作为表达自己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理想抱负的陪衬出现。而元代北方少数民族诗人则以浸透在血脉中的古老情愫,汲取北方民歌的营养,客观再现边塞景物,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差异和格调,他们以新的身份登上诗坛,改变了边塞诗创作队伍格局,加入了一些富有北方民族与地域文化的新元素,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与思想内涵,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1]胡大浚.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之繁荣[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2).
[2]杨镰.元代蒙古色目双语诗人新探[J].民族文学研究,2004(2).
[3]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创造大国文化气象[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5).
作 者:李成,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辽宁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朱胜楠,辽宁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