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经济学视野下的根亲文化传承与传播营销策略

2017-01-18柏溪灵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

柏溪灵

摘 要: 20世纪以来,随着“大传媒时代”的开启,媒介形态多元化、传媒整合产业化应运而生·。我们从传媒经济和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不同领域的意见成果,以固始县根亲文化产业园为例,结合相关兴建背景和投融资方式,对经济文化的结合方式进行剖析。并从产业运行机制、宣传渠道、投资环境、集群联合和运营模式等角度,分析寻根经济的创收点和创新点,力求能规避缺陷、提出新型策略建议,寻求传媒经济学的新时代研发之路。

关键词:传媒经济;文化产业;根亲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279-01

一、传媒经济学理论溯源及其相关研究背景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以报业经济的研究为开端,以研究传媒功能为主,而今随着传媒产业化的加剧,更侧重于传媒结构的探索。

从艺术和文化部门剖析经济的现象,在18世纪就已发端。20世纪60年代,高雅艺术是研究重点,70年代扩展到遗产和文化产业。70年代是经济学家和工商学家们探究传媒的开端,近些年来相关学术刊物开始创建,90年代之后则比较侧重于宏观经济和传媒经济教育的研究。我国的文化事业的诞生和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息息相关,在建国初期就承担着巩固执政党地位的舆论监督作用。一些学者也对文化产业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包括陈文玲的六方面说,朱晓青的七方面说等。总的来说,可以将其概括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创意性;知识产权属性;产业关联性;投资高风险性;知识经济属性和集聚性。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和文化体制改革期,文化产品所牵涉的政府市场作用边界存在更多动态特征,我们应当对不同变量加以剖析理解。

二、传媒经济学特性在根亲文化传承中的体现

传媒业的产品从直观上来说即内容产品与广告资源。中原文化资源官方上被划分为8大类36小类,包括始祖文化、姓氏文化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根亲文化。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的融合,不少海内外华人纷纷踏上寻根谒祖之路乡,不同的寻根方式造就了河南独有的根亲文化产业链。其中,信阳市固始县—即古代的“光州固始”,作为移民潮中最活跃的一波激流,成为闽、台、港以及东南亚人士的主要寻根地之一。不同形式和渠道的媒体报道也使得“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得到了宣传和践行的途径,让资源优势得到了关注和开发,更加提升了人民的文化内涵。

在政府层面,早在2009年,固始县就建立了根亲文化节联席会议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宣传部,负责户外广告的发行和书籍的印刷发行。在首届投标开幕式上,还成功得到了北京声屏之友、郑州磐石等公司的大力支持。并积极开办新闻发布会,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预算方面,开展了“中原侨乡客家之根”固始圣土采集活动、“中原圣土望君归”等活动。前三届的根亲文化节就已签约项目77个,合同金额达62亿元。在传播和讯息宣传方面,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根亲办和根亲文化研究会,吸引了闽、粤、台、港、澳等8省区和东南亚及欧美等地10多个国家近50多个南徙姓氏近50万人次,回到固始寻根恳亲。海内外同胞也纷纷在祖地投资兴业,兴建了黄氏宗祠、施氏祖陵、王审知纪念馆等。相关的投资宣传活动还有很多,如首届文化节的民间花会和皮影戏宣传、唐朝和姓氏文化风情街的建立、中州固始十大名优小吃的评选、农产品展销会的举办、博物馆和演艺馆的修建管理、各姓氏宗亲联谊会的举办和相关纪念馆的建造等,为我们打造出文化宣传创收的全方位格局。

三、传媒经济在根亲文化运用中的弊端显现及策略建议

(一)投资环境过于单一 不能很好适应竞争需要

在文化节举办过程中,有些政府部门缺乏和文化局的有效沟通,没有起到很好的文化发掘和宣传作用,例如对名人根源地的竞争、利用文化活动进行扭曲的封建迷信宣传、文化建设款项款项使用不当或资金不到位等,这些都大大地影响了根亲文化的品牌和声誉,资金使用散乱的现象,使得文化建设需求和经济发展不同步,盲目投资和散乱投资严重。对此,我们应当整合资源、细分市场、扩大投资路径。在根亲文化的宣传策划时,我们可以根据地理环境:固始本地区的姓氏宗亲进行就近地区的当地姓氏恳亲纪念活动和对应的纪念馆的建造;闽台地区可举办闽台恳亲渊源交流会,在会议上推动融资投资建设;还可以根据心理特色:海内外姓氏宗亲一般是年纪较大的各界精英代表,他们比较关注历史古迹和文典传说,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宣传;而青少年大多活泼好动热情,可以让他们参加志愿者活动。并积极应对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挑战,开拓海外文化市场;推进科技创新,建立数字化根亲图书馆、开发特效互动式电影,推进电子购物等。

(二)宣传渠道固定单一 缺乏创新机制

根亲文化的开发尚存在重复现象,创新力缺乏,如姓氏宗亲联谊,祭拜参观和销售纪念产品成了固定的宣传模式,忽略了风俗文化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开发出其他衍生领域的文化建设,如姓氏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和不同地域的代表性文化等,这样就会扩大整个文化活动和项目的影响力。对此,我们应当加大文化创意建设,如文化项目的开发,可以将古文化建筑的建设和现代网络化新媒体宣传方式相结合,在根亲广场上安装滚动播放的宣传视频和参与投票机制;根亲产品的设计,可以拓展到书画装裱设计、动感3D相片墙设计、根亲文化代表人卡片设计等。在文化服务方面,完善博物馆、根亲文化园、根亲旅游等队伍筹划建设。在宣传方面,电影和录像、交互式软件、演出、出版、电视和广播等都是很具活力和创造性的方式,在主流媒体的带动下,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互动,形成全方位的创新创意格局。

(三)产业联合和运行机制不成熟 缺乏整合效应

许多地区在进行根亲文化资源开发时,很多地区存在争夺文化资源的现象,比如对名人祖根地、产业品牌打造的争夺等,使得整个文化项目建设缺乏联合机制和整合力,阻碍文化交流。同时,固始县根亲文化在组织系统上尚没有成熟的企业,文化产品的策划、撰写、编辑、编导、摄录缺乏创新和灵动机制。而在宏观调控上,缺少基金会、商业银行等筹措资金平台,对文化传播的检查和监督上,缺乏具体的行政手段和法规规范。 这是因为集群效应和联合经营机制匮乏的结果。我们应当通过发展规模经济和一体化战略来产业链,进而创收盈利。在固始县根亲文化建设中,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以建设出很广泛的产业集群效应。如历史人物有冥王王审知,开漳圣王陈元光,奶奶庙魏敬夫人等,这些也可转化为相应的影视角色。在音乐制作上,可以结合相关MV和影视作品的拍摄背景,再加上主题制作,为根亲文化宣传打造大气又恢弘的格调;在根亲旅游的建设上,打造集休闲、会展、度假、传播、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并和周边的华阳胡风景区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达到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效果。

根亲文化的传播是基于传统宗源地的故乡情谊,成为连接闽台和海内外同胞情谊和带动经济共生发展的祖根桥梁。根亲文化的宣传让我们意识到,传媒不仅可以起到传播文化、教化民众、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也能够很好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促进经济的建设。而其相关的文化宣传模式、策划规划方案、信息传播渠道、文化溯源建设等都为其他的文化传播和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蓝本,也更深刻的了解了传播衍生出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宣传方式,这也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戴宏,丁华.论河南寻根经济的未来发展[J].特区经济,2007(08).

[2]张贷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张新斌.河南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03).

[4]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李万卿.“拜祖创意”助推河南“寻根经济”[N].经济视点报,2006(02).

[6]谢均祥.河洛文化与中原姓氏起源[J].黄河文化,2004(02).

[7]张放涛.中原文化旅游概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8]阿尔文.托夫勒,孟光均(译).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9]约瑟夫.派恩,夏业良,鲁炜(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陶少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2019西部文化产业指数出炉 川陕渝居前三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年提高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