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贵州苗族刺绣的审美性

2017-01-18陈舒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审美贵州

陈舒

摘 要:少数民族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在服饰设计制作上保留了各自特殊的制作工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而贵州苗族刺绣是其中最炫丽的艺术奇葩,展现了苗族人民精湛的手工刺绣技艺,体现了苗族人民超强的审美水平,是人类文化财产的瑰宝。本文通过提炼贵州苗族刺绣的特征,对贵州苗族刺绣的审美效果进行了分析,肯定了贵州苗族刺绣的美学价值。文章指出传承、保护和创新贵州苗族刺绣,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具有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贵州;苗族刺绣;审美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171-02

苗族先民在历史发展和战争的流转中不断迁移,形成了众多的支系,由于交通的不便,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苗族各支系在服饰特点和图案上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作为苗族人民生活最集中的地区,贵州蕴含着苗族服饰的丰富资源,贵州苗族刺绣则是其中最炫丽的艺术奇葩。

一、贵州苗族刺绣的产生及发展

《后汉书.南蛮传》中曾记载苗族“好五色衣服”,很多研究表明,苗族刺绣产生于公元前400年左右的战国,并在后代有了较快的发展,清朝的《开化府志》、《广南府志》和民国的《马关县志》、《邱北县志》等文献,均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的描述。

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历史的反映和生活的表现,也是现代设计借鉴的源泉和艺术宝库,极具研究价值,与苗族传统生活中存在于民居、仪式、服饰中的其他任何物象一样,苗族刺绣中的纹饰首先承担的是一种具有符号学意义的文化传承任务①。

二、贵州苗族刺绣的特点

(一)鲜明的地域特征

苗族先民在历史发展和战争的流转中不断迁移,形成了众多的支系,由于交通的阻碍,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各支系苗族在服饰特点和图案上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黔东南苗族喜好用红、蓝、黄、黑、绿等颜色,如丹寨服饰以黑、青色手工染织土布为主,配以红色、黄色、绿色等艳色;而西江苗族则以蓝色为底,配以红、黄色进行刺绣,图纹大多是具象图案如鸟、龙凤、花草等,表达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而黔西南贞丰苗族服饰则镶嵌红、绿、黄等绸缎条作装饰,大多是挑花几何图案,图案一般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图案形式,姑娘们身着百褶长裙,细腰宽摆的造型走动起来如蝴蝶翻飞动感十足。

(二)针法多样丰富各具特色

苗族刺绣针法多样,主要有平绣、破线绣、挑花绣、皱绣、打籽绣、堆绣、锡绣、贴布绣、辫绣等,针法丰富多样并各具风格。如破线绣,是把一根绣花线破为8至12股细线,用破过的极细的线来刺绣各种图案,针法细腻精巧到极致,极具艺术魅力,破线绣绣出的画面,富有装饰性、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针法主要用于刺绣花草、鸟及动物图案,表现动植物生动灵气的艺术风格;挑花主要是用十字纹的形式,组合成图纹的要求,用于表现抽象的纹理设计;堆绣是以各种颜色的布剪成三角形来进行造型,主要表现立体感的图纹;贴布绣则是把各种颜色的布剪成各种形状,绣在底布上,多用在童装的前胸后背以及手臂等处,图案表达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辫绣则是先将八或十二根染色丝线先编成“辫子”,然后将它回旋钉在布上,形成立体感很强的图案和纹样,针法兼具立体魅力和丰富的质感,有浮雕感和肌理变化,辫绣常用于表现如花鸟鱼虫等的立体感。打籽绣是用类似于打结的方式先形成颗粒状的线结再进行刺绣,图案充满了颗粒的表面纹理和细密的肌理效果。锡绣则是使用金属锡,拉成锡线进行刺绣,应用锡的金属银色光泽进行图案组合,体现了苗族人民高超的审美情趣。

(三)配色大胆独具艺术魅力

苗族刺绣主要有红配绿,黑底上配红色、绿色、黄色、白色图案,蓝底上起红色、黑色、黄色,红底上起黑色、蓝色、白色图案等形式来进行配色,色彩搭配大胆,色彩对比强烈,显示出极高的配色技巧。

黔东南台江苗族辫绣龙纹袖片,是在服装的袖子上,应用辫绣的手法,红底上用蓝色、白色绣出龙纹的身子,用绿色、黄色绣出龙纹的脚爪,左右两条龙盘踞,中间是圆形的花草变形图案,呈现出色彩的对比美和形式上的对称美,刺绣图案栩栩如生。

黔东南苗族小孩背带上的图案,是在黑色的面料上,应用大量的红色绣出一朵一朵的花朵,再用绿色绣出叶子和枝条,表达花朵的立体感和叶面的色彩变化。而凯里地区苗族妇女衣袖上的花鸟刺绣是在红色面料上,配以黄色、蓝色的辫绣图案,并以白色、褐色勾勒出轮廓线,这样的搭配色彩雅致大方,极富魅力。

台江和施秉的苗族擅长破线绣技法,她们在黑色的面料上运用大面积的红色绣线勾勒主要图案,如动物、人物以及花鸟鱼虫等,再添以少部分蓝色、绿色、白色等亮色在局部,这样的配色手法极其娴熟,色彩对比强烈,整体色彩感鲜艳夺目。施洞苗族妇女的破线绣作品中背部的图案是在黑色面料上,大面积蓝紫色为主,圆形造型中围着圆的外边缘绣满鸟纹,并以黄色绣线勾勒轮廓,形成一只只生动造型鲜明的鸟儿,色彩的鲜明对比使得整个图案形象生动、造型明确,把自然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贵州惠水的苗族背扇,则使用黑色面料为底,用大红色、玫瑰红、粉红色递进使用,绣出花朵层次和立体感,最后在正方形红色图案外加上一圈绿色图案,强烈的色彩对比极尽美学修养。

(四)苗绣纹样造型丰富多彩

苗族刺绣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敬和热爱,折射出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是苗族人民长期和自然共处、和自然抗争的记载。

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丰富多为自然物象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等,苗族刺绣还有极常见的人骑龙或骑牛纹样,表现了苗族人民对龙敬而不畏的情结。苗族纹饰中常见蝴蝶纹,因为苗族家喻户晓的蝴蝶妈妈的神话传说,蝴蝶图案常与草木、花卉、虫鸟和鱼虾组成同一个完整的画面,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亦花亦蝶的世界。

三、贵州苗族刺绣的美学分析

(一)贵州苗族刺绣的色彩美

苗族服饰中的刺绣,色彩搭配明快、雅致、和谐、秀美为其特征。苗族妇女在刺绣色彩上用高纯度的对比关系,不受固有色的限制,不注重物象的造型,而是根据本民族的审美爱好及习惯,大胆的直接运用纯度较高的红、黄、蓝灯艳丽的色彩等来进行刺绣②。

明快是在配色中大胆对比,应用鲜艳夺目的色彩搭配,再辅以少部分亮色、少部分暗色来调和,使得对比大胆的配色能起到和谐统一的美学感受,如在红色配绿色中,搭配部分白色、黄色,视觉上明快响亮。而雅致是在刺绣中,应用各级色彩的变化,如花朵应用大红色和粉红色来搭配,过度自然,及其协调,表现雅致的特征。和谐秀美,则是在大量亮色基础上,应用部分暗色来调和,不会繁琐冗杂,许多的色彩来源于自然的再现,体现苗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学修养。苗族刺绣的色彩美不仅符合人们 的生活需求,也体现了现代美学原理,从色彩的三属性看,在色彩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的使用上体现了高超的技艺,不仅具有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于现代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值得研究和学习。

(二)苗族刺绣的工艺美

苗绣技法多样,各具特色。如打籽绣,能有效表达颗粒状的立体感,苗族人民把它充分运用在如儿童背带上,在青黑色土布上应用红色、白色等绣花线进行打籽绣,上部中央图案代表月亮,其中间二龙戏珠图案蕴含苗族兄妹成婚之传说,下部中央图案代表太阳,其下双凤牡丹构成大蝴蝶图案。图案立体饱满,体现故事和人物动物栩栩如生,而手感丰满和其他绣法又有不同。

破线绣则是把一根纱线破为几根,再应用已经破过的极细的线来进行刺绣,这种工艺效果细腻光滑,平整光亮,一般用于苗族节日盛装中,有富丽堂皇和喜庆气息,美不胜收。

锡绣则是应用锡线,在青色布料上进行几何纹的刺绣,再重复排列,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苗族刺绣的技法丰富多样,工艺的美学感受也各具特色,有细腻光滑的、有丰满立体的、有对比强烈的,加以各种技法的综合运用,工艺的本身就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赏析价值。

(三)苗族刺绣的图案美

苗族刺绣取材广泛,自然界的内容基本涉猎,从山脉河流到花鸟鱼虫,到人物动物,以及人兽合体、人花共生等面面具到,极具审美性。那些优美的水波纹、起伏的山脉纹、耀眼的太阳星光发射纹、花朵花蕊绿叶、飞鸟猛兽、枝条树木、栩栩如生的人物、各式蝴蝶纹样。这些图案在对称的基础上又具变化,如龙纹样和凤纹样搭配,在整体色彩和形状基本对称的安排下,局部形状的变化,龙的威武和凤的飘逸各具不同特点,统一中的变化恰到好处,龙的口部是龙珠的圆形,凤的口部就是衔的花草纹,对比和谐美丽。

苗族刺绣以一针一线一块布为媒介,用象征手法,大胆运用色彩展开无限想象,高度抽象提炼,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生活习俗浓缩与斑衣绣纹中。具有题材广泛、造型独特、绣工精美、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的基本特征③。

四、苗族刺绣审美价值的运用及意义

(一)苗族刺绣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起来,更好的传承其审美价值。

随着现代生活的方式进入苗寨,苗族刺绣服饰以及刺绣技艺面临失传、简单照搬、粗制滥造应付旅游需求的问题。贵州苗族刺绣与现代服饰设计和市场需求结合,是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一是寻求成熟的服饰设计公司进行合作,把苗族刺绣的元素运用在现代设计中,寻求市场的认同来发展和传承苗族刺绣;二是政府主导搭建平台,进行各种比赛和活动,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苗族刺绣艺术的发展,三是与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等合作,举办各种绣娘培训和传承班,培养培训更多的苗族妇女从事苗族刺绣,为创新苗族刺绣提供人才支撑。

(二)加大对苗族刺绣的研究,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苗族刺绣服饰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服饰保存的困难,一些苗族刺绣的图案和针法技艺正在消失,我们要加大收集整理的力度,倡导社会各界研究者和爱好者,进行文字的记录、图像的留存,技法的学习。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制约,在服饰的设计制作上,少数民族群众充分发挥其特长和聪明才智,来进行服饰的制作和点缀美化,从而形成了各民族服饰的各自特殊的制作工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而苗族刺绣是其中最炫丽的艺术奇葩,体现了苗族人民超强的审美水平和美术大师般的配色技巧,展现了苗族艺人精湛的手工刺绣技艺,是人类文化财产的瑰宝,值得我们大力保护和传承,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注释:

①何圣伦,金科.苗族刺绣中龙纹图案的生态文化意义解读[J].装饰,2015(07):92-93.

②范贤坤.苗族刺绣色彩语言在当地绘画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③金艳.苗族文化符号与现代漆画发展融合研究--以苗族刺绣为中心的考察[J].四川戏剧,2014(06):74-75.

猜你喜欢

审美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贵州教育出版社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