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城乡一体化路径

2017-01-18黄先政黄媛媛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23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成都

黄先政++黄媛媛

【摘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统筹城乡教育,而统筹城乡教育的关键是均衡配置基础教育师资,包括小学师资。全国各地在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城乡师资的均衡配置,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系列对策来推进,在此以成都市为例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统筹城乡 基础教育 师资均衡 成都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3.021

成都市正在推进“统筹城乡灾后重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两区”建设工程,提出了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这一重大课题。

成都市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现状

成都是我国中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目前按照“全域成都”理念,以统筹城乡教育思路,以推进“发展规划、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生均经费、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六个方面城乡一体化为途径,努力探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但以教育现代化标准衡量,成都市基础教育“大而不强”、教师“量不够而质不高”、师资配置“城乡差异较大”的现状依然存在。从全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基本情况来看,截至目前,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学科结构与实际需求有差距。根据相关报告,名校及城镇学校教师基本胜任工作,而薄弱及农村学校教师,若严格按照教师质量标准来看,“不称职”的也不少。从成都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城乡分布情况来看,不均衡分布问题依然明显存在,从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到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优青教师的数量,中心城区同农村区县、市域内城乡间、县域内学校间差距都非常明显。

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差异

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在均衡配置方面问题较严峻,既存在现实不足,也有体制方面的问题,既有教育内部的制度与政策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原因。首先是数量和质量问题。全市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受当前生师比而衍生的科学编制问题的影响,既超编又缺人成为义务教育的现实状况;整体职业素养水平不高,农村教师尤甚;有带动能力的骨干教师不足,农村教师堪忧;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型老师不足,农村教师没有。其次是培养和培训问题。教师队伍入口水平每况愈下,近年来农村与城区学校皆反映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过去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培训效率不高,个性个人化培训偏少,教师培训上存在城乡“一刀切”现象。再次是管理和流动问题。实行教师以学校为单位分散管理的模式制约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在农村和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与在城镇和名校工作的教师相比,从入职初始便有差距,全程专业发展更是极为不利。教师队伍的不断流动更助推了新的资源不均衡分布,全国及成都市基础教育存在教师自然流动与政府主导流动两种情况,因教师自然流动而导致优质师资从农村和薄弱学校向城镇和名校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

成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与同一区域学校间的差异性发展。在城乡学校实现“标准化”建设后,教师队伍的结构与素质便成为焦点问题,解决之道是从教师管理制度入手,探索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的途径与模式。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是实现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消除贫困或难短时兑现,创造公平必须刻不容缓,这是李克强总理回信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师生所强调的。教育公平推动,农村孩子要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得有‘能下去、能留住、能干好的专业化高素质师资队伍为重要支撑。”①很久以来,因全国城乡经济社会不平衡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城市,使得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教师在面临繁重工作任务时,还面临因交通通讯条件艰苦等造成的许多无法解决的生活难题,很难留住优秀教师。这种教师面临的城乡反差大环境,在成都市也是存在的。实现均衡要跳出教育框架看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

做好教师的入口关和培训是达到均衡配置的关键点。完成“普九”后,各地都重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教育机制,形成一些值得持续推广的经验。成都市及各区县出台政策措施以推进教师教育,加大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实施“八大工程”,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农村教师发展;以校本研修示范校、教师教育示范机构为龙头,推进校本培训和研究;组织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创新城乡学校对口支援、捆绑研修、捆绑发展等方式;市级培训机构组建培训联盟,统筹培训工作。这些做法可加快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

实施常态化的教师流动是确保均衡配置的必由之路。实施常态化的教师流动能有效促进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如《成都市教育局关于深化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为实现常态化教师合理流动指明了方向。一为对口支援,由强校至弱校,由城镇至农村,由内圈层至外圈层,学校间相互派遣教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支教”,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常态化的教师流动。二为在县域内同一学校任教达9年的教师及校长进行交流。在交流时要为老师解决实际困难,采取给予补贴和政策倾斜等多项激励措施。

优化教师待遇、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是解决均衡配置的核心举措。“需要加强对农村教师专业性的宣传,使‘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形象定位仍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②目前成都市农村学校教师这一职业吸引力较低,优秀教师不愿去也不愿留,主因还是待遇不高。“农村教师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工资水平高低是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待遇,既要有保障更要有优势,这是提升教师社会综合地位的基本之道。”③可见,待遇合理与否是教师职业选择意向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农村教师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才会有教师双向有序合理的流动,优秀教师才愿去农村,才会留得住并干得好。首都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认为,“具体落实的待遇政策是农村教师最重要的职业吸引力”。④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是人们选择职业的另一衡量标准,除物质条件外,还要给农村教师队伍提供精神激励、进修机会、提升空间等专业环境保障。与成都中心城区及县城学校比,农村学校总体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许多老师要“走读”,工作和生活成本较高。要实现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的根本改变,地方政府需进一步加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规划纲要》《教师法》等政策,并作出相应政策倾斜。

只有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与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高,才能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的一体化配置,才能让农村孩子共享平等的基础教育权利,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教育系统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在成都市及全国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才是解决师资均衡配置的根本之道。

(本文系成都学院校青年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城乡小学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XJR16)

注释

《农村教师没尊严生活仍清苦》,《人民日报》,2014年11月6日。

《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收入拉低其综合社会地位》,《文汇报》,2014年5月20日。

责 编/樊保玲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成都
成都THE REPUBLIQUE廾界买手店
穿过成都去看你
成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蓉漂”为何选择成都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