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珍菇栽培技术改良
2017-01-18刘佳豪伍亚华
张 顺,刘 彬,刘佳豪,伍亚华
(蚌埠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安徽蚌埠233030)
秀珍菇栽培技术改良
张 顺,刘 彬,刘佳豪,伍亚华*
(蚌埠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安徽蚌埠233030)
[目的]改良秀珍菇栽培技术,提高秀珍菇生物学转化率和品质。[方法]从菌料选择及配方、菌棒构造2个方面,改良秀珍菇栽培技术。[结果]改良后的配方不仅保留了常规栽培中配方所体现的所有特性,而且整体提高了秀珍菇的生物学效率,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秀珍菇的出菇率。[结论]该研究为秀珍菇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秀珍菇;栽培技术;改良
秀珍菇(Pleurotusgeesteranus)学名环柄香菇,20世纪90年代初,由我国台湾通过改进栽培工艺而开发成商品化生产[1-2],是近几年国内外市场新开发的一种食用菌[3],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4-5]。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院所主要开展了秀珍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但仅局限于小规模的试验中,其相关技术要求尚未明确。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容易出现菌袋霉烂、不出菇、出菇不齐以及萎缩死菇的异常现象,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降低菇农收入[6]。笔者结合安徽蚌埠当地的特点,改良秀珍菇的栽培技术,以期提高秀珍菇的生物转化率和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母种的选择。供试菌株为袖珍菇夏丰1号,来自于安徽科技学院食用菌生产基地。
1.1.2 原辅材料的选择及预处理。根据安徽蚌埠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菌棒透气效果及营养配比等因素,选取棉籽壳、玉米芯作为菌棒主料,麦麸、豆饼粉作为辅料。
棉籽壳和玉米芯在生产前2 d用1%石灰水淋透,每隔1 d翻堆1次,进行软化分解处理。使用前,保证其原料pH在7~8。
1.1.3 仪器设备。高压灭菌锅、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电子天平等。
1.2 试验设计
1.2.1 配方改良。①配方1(P1):棉籽壳30.00 kg,玉米芯70.00 kg,豆饼粉10.00 kg,石灰粉1.76 kg,石膏粉2.00 kg,过磷酸钙2.00 kg,尿素0.30 kg,料水比1.00∶1.48;②配方2(P2):棉籽壳50.00 kg,玉米芯50.00 kg,豆饼粉5.00 kg,石灰粉1.00 kg,石膏粉2.00 kg,过磷酸钙2.00 kg,尿素0.30 kg,料水比1.00∶1.45;③配方3(P3):棉籽壳70.00 kg,玉米芯30.00 kg,豆饼粉5.00 kg,石灰粉1.00 kg,石膏粉2.00 kg,过磷酸钙2.00 kg,尿素0.30 kg,料水比为1.00∶1.36;④配方4(P4):棉籽壳80.00 kg,玉米芯20.00 kg,麦麸12.00 kg,石灰粉1.76 kg,石膏粉2.00 kg,过磷酸钙2.00 kg,尿素0.30 kg,料水比为1.00∶1.33;⑤配方5(P5):棉籽壳100.00 kg,豆饼粉5.00 kg,石灰粉1.00 kg,石膏粉3.00 kg,过磷酸钙3.00 kg,料水比为1.00∶1.30。
1.2.2 菌棒构造改良。①方法1:在拌料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无菌沙子,通过沙子增加菌棒的透气性(标记S),湿料与无菌沙子的比例分别为1.0∶0.1(S1)、1.0∶0.2(S2)、1.0∶0.3(S3)、1.0∶0.4(S4)、1.0∶0.5(S5);②方法2:在菌丝长满菌袋后,将菌棒中部制作一个深度适宜的透气孔(标记 Z)。透气孔直径Ф分别为0.5(Z1)、1.0(Z2)、1.5(Z3)、2.0(Z4)cm。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方改良
2.1.1 各个配方组中秀珍菇在发菌阶段菌丝生长情况。由表1可知,P1~P4前4种配方秀珍菇在发菌阶段菌丝长势较好,而P5配方秀珍菇在发菌阶段菌丝长势较弱。配方 P3秀珍菇在发菌阶段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可达6.65 mm/d,配方P2秀珍菇菌丝生长速度次之,P1和P4的生长速度相差不大,为5.40 mm/d左右,而P5配方菌丝生长速度最慢,仅为3.95 mm/d。配方P3秀珍菇在发菌阶段菌丝长满袋的时间最短,为26.8 d;配方P1与P2菌丝长满袋时间相差不大,都在30 d左右;P5配方满袋时间最长,可达46.8 d。
由此可知,以上5种配方中,P3配方秀珍菇在发菌阶段菌丝长势良好,生长速度最快,菌丝满袋时间最短,因此,其菌丝生长优势较为明显。
表1 菌丝在不同配方下的生长情况
注:+++为浓密,++为一般,+为稀疏。
Note:+++ stands for thick hyphae, ++ stands for general hyphae, + stands for sparse hyphae.
2.1.2 各个配方组的出菇情况。由表2可知,配方P3秀珍菇产量最高,为333.8 g/袋;其次为配方P2,为313.1 g/袋;配方P4产量与P2相差不大,配方P5产量最低,为257.4 g/袋。
表2 不同配方组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
在出菇温度20~25 ℃、空气相对湿度70%~80%条件下,不同配方组秀珍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见表2。表2表明,配方P3的生物学效率最高,为111.3%,配方P2和P4的生物学效率相差不大,配方P5的生物学效率最低,仅为85.8%。
2.2 菌棒构造改良
2.2.1 发菌阶段菌丝在菌棒构造改良S组中的生长情况。由表3可知,与对照组相比,S1、S2这2种改良后的配方秀珍菇在发菌阶段菌丝长势较好,S3配方秀珍菇在发菌阶段菌丝长势一般,而S4、S5配方秀珍菇在发菌阶段菌丝长势最弱。S1配方秀珍菇生长速度最快(为5.35 mm/d),S5配方秀珍姑生长速度最慢(为2.65 mm/d)。S1配方秀珍菇发菌阶段菌丝长满袋时间最短(为34.1 d),与对照组S′相差不大;S2配方满袋时间为36.8 d,S5配方满袋时间最长,可达45.0 d。
表3 菌棒构造改良后不同配方组菌丝生长情况
Table 3 Growth of hypha of different formulations after improving the fungus rod structure
配方Formulation长势Growthvigor生长速度Grouthspeedmm/d满袋时间FulltimedS1+++5.3534.1S2+++4.5036.8S3++3.9038.1S4+3.3039.8S5+2.6545.0S'(对照组)S'(Controlgroup)+++5.5534.0
注:+++为浓密,++为一般,+为稀疏。
Note:+++ stands for thick hyphae, ++ stands for general hyphae, + stand for sparse hyphae.
由此可知,以上5种改良组中,S′和S1的菌丝生长优势较明显,表明就发菌阶段而言,菌棒构造改良后未起到很好的效果。
2.2.2 菌棒构造改良S组秀珍菇的出菇情况。由表4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菌棒构造改良后秀珍菇产量仅S1组产量有小幅提高,为310.0 g/袋;其他组产量未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在出菇温度20~25 ℃、空气相对湿度70%~80%条件下,菌棒构造改良后秀珍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见表4。由表4可知,与对照组相比,S1配方的生物学效率有所提高,为103.3%,其他配方组均有所降低。这表明改良后的S1组生物学效率有所提高,但效果不大。
表4 不同S组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
2.2.3 菌棒构造改良Z组秀珍菇的出菇情况。由表5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不同Z组秀珍菇产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Z3组产量提高最大,为313.2 g/袋;Z4组产量提高最少,为264.9 g/袋,明显优于对照组Z′的257.4 g/袋。
在出菇温度20~25 ℃、空气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不同Z组秀珍菇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见表5。由表5可知,菌棒构造改良Z组效果比较明显,均比对照组Z′的生物学效率高。其中,Z3组生物学效率最高,达104.4%,转潮期也明显缩短,因此,改造后的菌棒能较大程度地提高秀珍菇的出菇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
表5 不同Z组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
3 结论
配方改良试验结果表明,配方P3较适合实际生产运用,在该配方下不仅保留了常规栽培配方所体现的所有特性,而且整体上提高了秀珍菇的生物学效率;无菌沙子试验组结果表明,改良后并未明显提高秀珍菇的生物学效率,不符合实际生产的需求;中空培养改良试验组结果表明,改造后的菌棒较大程度地提高秀珍菇的出菇率,而且生物学效率明显提高,最符合实际生产运用。
[1] 郭力刚,冯志勇,谭琦,等.秀珍菇菌株遗传差异研究初报[J].食用菌学报,2000,7(4):4-7.
[2] 翁伯琦,江枝和,林勇,等.不同培养料对秀珍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的影响[J].食用菌学报,2002,9(2):10-13.
[3] 张孔金,黎志银,谢宝贵,等.不同农药对秀珍菇生长及产品安全性影响的研究[J].食药用菌,2012,20(5):292-294.
[4] 李依韦,郭海林.秀珍菇高产品种选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5):514-518.
[5] 王广维,鲁德迅,张泉亮,等.袖珍菇脱毒·组织培养·孢子分离菌株性能对比[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5):10265-10268,10350.
[6] 黄良水,徐立胜,江美芳.秀珍菇出菇过程中异常问题分析及处理[J].食用菌,2009,31(4):39-40.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mprovement ofPleurotusgeesteranus
ZHANG Shun, LIU Bin, LIU Jia-hao, WU Ya-hua*
(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and Food Engineer, Bengbu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30)
[Objective] To improv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Pleurotusgeesteranus,increase the biological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 ofPleurotusgeesteranus. [Method] From material selection, formul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 stick, 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Pleurotusgeesteranuswas improved. [Result] The modified formula not only retained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embodi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but also improved biological efficiency and producing mushroom rate ofPleurotusgeesteranus.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good quality and high yield cultivation ofPleurotusgeesteranus.
Pleurotusgeesteran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mprovement
201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311305077)。
张顺(1991- ),男,安徽蚌埠人,本科生,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从事食品生物技术研究。
2016-10-10
S 646
A
0517-6611(2016)36-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