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据”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2017-01-18金英梅

关键词:句法现代汉语介词

金英梅

(延边大学 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根据”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金英梅

(延边大学 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介词都由古代的动词语法化而来,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及虚化过程的渐进性、复杂性,介词与动词一直存在着交叉、纠葛。词汇化是由短语到词的过程,而语法化则是词性由实到虚的过程,是一个词语的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对“根据”进行考察,并在跨语言的角度上进一步探讨“根据”的根源。

“根据”;词汇化;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语法化是一个词的词性由实到虚逐渐凝固的过程,部分学者都将“根据”划到了“依据类介词”之列,马贝加(1992)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部分依据类介词的来源问题;陈昌来(2002)在对介词进行划分时,将“按照类介词”划分在了“凭事介词”之内。目前学界对依据类介词的研究范围很广,但是尚未涉及到“根据”。本文语料均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

一、“根据”的词汇化

1.从词组到名词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对“跟”和“根”作释义的:“跟,足踵也。从足瞋聲”,古痕切;“根,木珠也,从目艮聲”,古痕切。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词义上有明显的相关性。两者最初源于同一事物,是用相同或相似的音表示相关的概念,能够证明“跟”和“根”存在同源关系。虽然本文并没有谈及“根”的词性演变过程,但在这里说明“根”“跟”的同源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的本义,指盘踞;认识、信念、判决的依据,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释为“名词,作为论断的前提或者言行基础的事物;动词,以某种事物为依据;介词,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

“根”“据”最早萌芽于汉代,属于线性上的相邻,表“根,扎在……”义,例如:

(1)“党亲连体,根据於朝廷。”(《汉书·霍光传》)

(2)况事有应变从权,礼有沿革损益,受拜既无根据,随俗则乱宪章。(陆心源 《唐文拾遗》)

例(1)结构为“根(N)+据(V)+PP”,表“根扎在朝廷”之义。虽然在唐代出现了名词的用法如例(2),但这不能够说明“根据”已经从词组词汇化①到了名词。

从明清开始,“根据”逐渐地出现了名词词性的用法,例如:

(3)三种议论,俱有根据,然宫府事秘,莫知谁属。(明《万历野获编》)

(4)……苗逆必欲得蒙城为根据地,围攻月余不下,盖县令尹某深得民心……(清《清代野记》)

上例中“根据”名词用法表“作为……的根据”之义,延续到现代汉语中的较普遍用法“根据+地”,表赖以存在的基地、基础。

(5)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李渔《闲情偶寄》)

例(5)相对前例比较特殊,句中“根据”被动词“有”分开,作前一个“有”的名词性成分,是说“我这话可是有根据和证据的。”

“根据”的名词性用法出现,使用范围扩大,其名词用法便逐渐凝固。随着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表现手段的变化、扩展,“根据”也渐渐开始出现了其他的用法。

2.从名词到动词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将“根据”的动词义项解释为“以某种事物为根据”,“根据……”,其后通常带宾语,例如:

(6)主权者应该根据良好的法律和平等的原则进行统治。(《法律文件》)

二、 “根据”的语法化

语法化是实词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演变成为稳固的语法手段的历史过程,其结果常是产生新的语法标记或者句法结构。(石毓智 2003)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根据语料可以看出,“根据”的句法位置是这样的,如:

(7)根据任务的需要,新建了一批院校,并对院校培训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8)根据这一方针,会议制定了海军近期建设规划。(同上)

例(7)的“根据”位于名词性短语之前,作状语,修饰后面整个句子;例(8)位于句首,与其后的主语构成述宾结构,做谓语。

“根据”所介引的依据和后续的行为及结论必须存在一定的推理,后续的行为及结论不一定是完全凭据介引对象得到的,且介引成分不能被后续小句解说。

1.用在主语前,有停顿。例如:

(9)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还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1994年报刊精选)

(10)各部要根据所属单位的情况,提拔一大批工程师。(《邓小平文选》)

上例“根据”均位于主语前,在句法上没有明显的停顿(即标点符号),但在使用中却稍带停顿意味。

2.“根据A”位于主语前后时,主语是人,在跟表示“某人说”“某人看来”一类的小句组合时,句子表示人根据什么情况A做了什么,通常要把小句改为名词性短语,A一般是“规定、估计、预测、记载”一类的动词性词语,句子表示根据行为A会出现什么情况或结果,此时可以互换,例如:

(11)根据规定,他们的名字将被登在当地的报纸上。(张小蛇《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12)根据估计,台湾每年进口大陆图书,金额只占台湾出版市场的5%到10%左右,所占比率很小,不影响岛内出版业。(《新华社2002年3月份新闻报道》)

可以看出在上例中,“根据”后面的“规定、估计、预测、记载”类动词,留有名词词性,所以并不能说这里“根据”的词性是介词。

(13)根据会议的精神,对总政治部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14)根据国务院关于宁夏行政区划归甘肃省的决定,撤销宁夏军区机构。(同上)

“根据”作介词时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

(15)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还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李敖对话录》)

(16)根据统计,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同上)

通过例(15)(16)我们可以得出,句中的“根据”的介词性不是很强,甚至有的例子我们可以判别它的词性是动词而不是介词。

3.“根据”位于主语前时,它的介词性并不是很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在这个例句中的“根据”是介词而不是动词呢?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得出,“根据+抽象名词/泛化名词”的介词性更强。例如:

(17)我最先所学,同时拿来致用的,也就是根据各种经验来制作各种谎话。(《散文》)

(18)根据形态学的研究证明。(同上)

最初,“根据”是动词“根”和“据”的组合,分别表“以……为根”“以……为据”之义。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与“据”的介词用法相比较我们得知:

A.“据+主谓结构”,如“据他说,情况并不严重。”

B.“根据+名词”,如“根据他的说法,情况并不严重。”

C.“据我看来”中,“据”和“来”搭配,后续句中无其他连词出现。

“根据我的看法”中的“根据”应当与后续小句中的结果连词相搭配,形成一定的关联作用,是前提和结果之间的关联作用,但该句“根据”的介词义程度没有“据”的介词义程度高,前半句“根据”是前提,对后半句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说它的动词性还没有完全丧失(择一原则),处于语法化的起始阶段,并非典型的介词,属于正在发生的语法化。

三、“根据”的词汇化、语法化历程的动因和机制

结合上文提及的内容,我们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探讨了“根据”的词汇化和虚化,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弄清了“根据”的虚化历程,下文将结合“根据”的虚化历程,探讨其虚化的动因和机制。

1.动因

(1)句法位置的变化

“根据”最初出现时,其线性上的相邻是导致词汇化的最初始动因,它位于地点名词或专有名词前,作为单个动词出现。明清之际,它作为名词在句中作宾语,当它的这种用法和成分逐渐凝固下来,随着人们的需要,语境的改变,使“根据”词义慢慢虚化,其语法功能也随之发生了相应改变,它不再作句子的宾语和谓语,而是作了状语。在有一定标记的情况下,其介词性并不是十分强,如位于句首或在其后加上相应的抽象名词或者泛化名词时,就可判定它为介词,而不是动词。由此,“根据”的介词性还处于正在发生的语法化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介词,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其没有介词词性。

(2)跨语言的作用

如今社会我们都熟知的语言除汉语外,就是英语。本文的“根据”与英语“follow”相对应,“follow”其后加宾格“me”时,是作动词使用的,表“跟随”义。随着语法化的过程逐渐深入,英语“follow”便有了“根据”之义。再如英语“according”对应于汉语的“根据”,属介词,这也是为什么在第一章提及“根”和“跟”的同源关系。

(3)语义的泛化

随着句法位置的相应变化,语义也会随之发生相应改变。“根据”经历了从“……的根据”到“以……为根据”到“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等三种语义的变化历程。

2.机制

石毓智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2001)指出:尽管各种语言的发展途径不同,没有一种语言是停滞不变的,都处在不断发展当中。导致人类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重新分析,一是类推,这两种机制又因语言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1)重新分析

“根据”在“依据类”介词中,是词汇语法化的较为典型的代表,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历时较长、较复杂,经历了以下路径:

重新分析的目的在于创立新的语法手段,但是我们知道,重新分析并不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它有很强的条件限制,由此可得知为什么“根据”在发生从短语到名词的词汇化时,是从汉代开始的,是因为“根据”存在的句法环境和所处的句法位置引起了它的词汇化。那么随着人们的需要和语言环境的变化,又导致了“根据”的词性发生了虚化,也就是由动词到介词的虚化,由于语法化的择一原则我们得知,“根据”的这一词性的虚化过程还在持续。

(2)类推

“类推”同“重新分析”一样重要,其作用不容忽视,导致类推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诱发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通过重新分析产生新语法,从而使这种格式扩展到整个语言当中。

Hopper&Traugott(1993)将类推定义为:“类推使句法组织的范式化,会引起表层搭配的变化。”

石毓智(2001)能诱发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原因有很多,类推和重新分析只是语法化内部的两个重要的机制,除了这两个重要的机制以外,还有很多因素会促使语法化的产生,包括语音、语义、语法,以及语言接触等等,就像汉语和韩国语发生语言接触时,韩国人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受到韩国语语序影响,使他们所说的汉语与韩国语的语序一致一样,他们有可能都是诱发语法化的原因。

注释

①董秀芳(2002)认为,词汇化即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就是从句法平面的自由组合到固定的词汇单位的演变过程,是指从大于词的自由组合的句法单位到词的一种变化。

[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商务印书馆,1982.

[2]陈昌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4]江蓝生,谭景春,程荣.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8]石微.汉语依据类介词的语法化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2013.

[9]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Class No.:H146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Chinese Word Genju

Jin Yingme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China)

Lexical grammaticalization is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 vast majority of prepositions in modern Chinese are grammaticalized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verbs. Due to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language evolution, lexicalization is a process of from phrases to words, whil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the change of part of speech . In this paper, from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aspects, we discussed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word Genju.

Chinese word Genju ; lexicalization; grammaticalization;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金英梅,硕士,延边大学。

1672-6758(2017)01-0143-4

H146

A

猜你喜欢

句法现代汉语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句法二题
介词不能这样用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