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
2017-01-18周斌
周 斌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
周 斌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吞咽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综合康复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利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表进行吞咽功能床旁评估,并记录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综合康复治疗2周,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6周、8周时疗效显著,S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有明显疗效,可在临床工作应用和推广。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治疗;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吸入性肺炎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老龄人群呈现增加趋势,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升高态势,然而脑卒中后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大量病人伴有吞咽功能障碍[1-2]。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65%,其极易导致脱水、吸入性肺炎、呛咳、营养不良及心理障碍,甚至窒息危及生命,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显著增加脑卒中病人的住院时间、致残率及病死率[3-4]。因此对脑卒中后病人吞咽功能的治疗及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7月脑卒中后伴有吞咽困难住院病人84例,脑出血38例,脑梗死46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5],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首次发生脑卒中病人,病情平稳后>48 h,但病程不超过6个月;病人意识清楚,主观有积极康复意愿,并能配合康复治疗;病人存在吞咽困难,并在治疗前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进行评估。
排除标准:冠心病、心力衰竭、肝肾疾患等严重康复禁忌证;意识障碍及精神异常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上消化道畸形和食道癌等引起吞咽困难。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药物治疗,同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综合训练:①根据病人体质选择适当进食姿势,体力较佳者,应尽量采取自然舒适坐位姿势;而体力较弱者,可采取卧位,头部维持在高于水平30°以上[6]。进食环境应整洁,尽量避免吵闹、杂乱环境[7]。②在进行吞咽训练前,先对吞咽器官进行适当运动牵张训练,对下颌、面部、腮部等部位可沿该部位肌肉走行方向进行缓慢按摩和牵张训练,每个部位重复5次~10次;对唇部进行紧闭口唇和鼓腮、吹气等训练,每个动作各维持5 s,重复5次~10次;重点是舌肌的运动功能和肌力训练,给予舌内收、外伸、左右偏等运动及在各个方向对舌肌的适度抗阻训练,每个动作各维持5 s,重复5次~10次。同时进行闭锁声门练习和发音训练[8]。③在开始吞咽训练前,先用冰棉棒依次刺激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等部位,尽可能大范围、长时间地充分接触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动棉棒前端,左右交替,每次20 min~30 min,然后做一次空吞咽,这样可在咽部期快速启动吞咽功能。④感觉促进综合训练:用压舌板向口腔各壁适度施压,促进口腔压力觉恢复;用温水棉棒和冰棉棒交替刺激口腔内壁及舌以改善温度觉;分别用带有强烈酸、甜、苦、辣味道的棉棒刺激舌面及两侧味蕾,以加速味觉恢复。⑤在吞咽训练时先进行空吞咽训练、交互吞咽、侧方吞咽训练、点头样吞咽训练,以利于训练前去除会厌残存食物。⑥待能适应且能熟练掌握各种间接吞咽动作后,可进行直接食物吞咽训练,开始时使用密度均一、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道时不易残留在黏膜上的糊状食物,逐步增加难度,使用流质、半流质,然后过渡到半固体、固体[9]。食物的量,为“一口量”,选用薄而小的长柄勺送入口,“一口量”由1/4茶匙(2.5 mL),增至半茶匙(5 mL),一茶匙(10 mL),最后至一匙半(15 mL)。吞咽训练前后需清洁口腔,去除口腔残留物,防止发生误吸,能熟练掌握一种动作或一种食物后再进行下一步训练。吞咽训练时所用食物难度应由易到难,食物每次摄入量由少量逐渐增加。⑦吞咽训练同时给予咽部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用表面电极置于患侧舌骨上及舌骨下肌肉,以“吞咽治疗”选项治疗,每次15 min~20 min,每日1次,一疗程为20次,休息10 d,可再行一疗程治疗。⑧给予中医针灸治疗,每日1次,一疗程为20次,休息10 d,可再行一疗程治疗[10]。
1.4 疗效标准 标准吞咽功能评分(the standardized swallowingassessment,SSA)由3部分组成:①临床检查,包括意识、头与躯干的控制、呼吸、唇的闭合、软腭运动、咽反射和自主咳嗽;②让病人吞咽5 mL水3次,观察有无喉运动、重复吞咽、吞咽时喘鸣及吞咽后喉功能等情况;③若上述无异常,让病人吞咽60 mL水,观察吞咽需要的时间、有无咳嗽等。该量表最低分为17分,最高分为46分,分数越高说明吞咽功能越差[11]。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SSA评分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两组病人吞咽困难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周、6周、8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SSA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吸入性肺炎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合并吸入性肺炎9例(11.0%),对照组7例(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输送到胃内的过程[12]。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主要原因为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又称假性延髓麻痹,是指卒中后双侧皮层或皮质延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伸舌困难等症状。
脑卒中病人主要的吞咽障碍存在于口腔前期、口腔期及咽期。综合康复治疗通过对口腔各组肌肉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食物在口腔前期及口腔期的吞咽和排空,促使食物进入咽期。通过对咽部吞咽动作训练及电疗等,可防止食物在会厌谷及梨状隐窝等部位残留,促进吞咽进行,避免食物进入气管,引发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卒中后出现的吞咽障碍,其发病率约占45%[13]。近年来由于我国老年化社会进程加快,卒中发病率和首发重病率较高,故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发病率明显增加。而以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的病人,常常因误食吸入而致肺部感染引起吸入性肺炎,重症病人也因为痰液阻塞呼吸道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或因摄入不足表现为严重营养不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经口进食者的肺炎发生率(54.3%)明显高于鼻饲者(13.2%)[14],但留置胃管在保证肠道营养同时,也会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常以鼻饲和胃造瘘管及静脉营养等维持治疗,且脑卒中后意识清醒伴吞咽困难的病人在最初6个月内死亡率明显高于脑卒中后意识清醒不伴吞咽困难的病人[15]。因此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的康复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的康复综合治疗则是根据神经可塑性,针对吞咽过程每个失能器官功能,循序渐进地反复训练,从而达到相关器官的复健或部分复健,并恢复相关器官功能协调[16],进而达到吞咽功能恢复。存在吞咽障碍病人常出现对呛咳和误吸的畏惧,或对吞咽功能恢复没有信心。因此在吞咽训练时,对食物种类和量的选择要慎重,尽量避免呛咳和误吸发生,同时要定时对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对评定中获得进步可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提高康复治疗的信心。
本研究通过对8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系统康复综合治疗,经过系统的康复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由于吞咽中枢位于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和运动前区,一侧受损后经过康复治疗,另一侧中枢则可代偿受损区功能,因此康复综合治疗可有效恢复吞咽功能,防止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有效提高病人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1] Daniels SK,Brailey K,Priestly DH,etal.Aspi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J].Arch Phys Med and Rehabil,1998,79(1):14-19.
[2] Smithard DG,O’ill PA,Park C,etal.Can bedside assessment reliably exclude aspiration following acute stroke?[J].Age Aging,1998,27(2):99-106.
[3] Falsetti P,Acciai C,Palilla R,etal.Oropharynge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 incidence,diagnosis,and clinical predictors inpatients admitted to a neurorehabilitation unit[J].Stroke Cerebrovasc Dis,2009,18(5):329-335.
[4] Rosemary M,Norine F,Sanjit B,etal.Dysphagia after s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Stroke,2005,36(12):2756-2763.
[5] 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6] 毕小敏.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早期康复治疗[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4(1):90.
[7] 张臻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4):869-871.
[8] 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2.
[9]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08-1311.
[10] 李胜利.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6-207.
[11] Ellul J,Barer D.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a standardized bedside swallowing assessment[J].Cerebrovasc Dis,1996,6(3):152-153.
[12] 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组,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3年版)[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12(35):916-929.
[13]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47.
[14] Nakajoh K,Nakagawa T,Sekizawa K,etal.Relation between incidence of pneumonia and protective reflexes in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oral or tube feeding[J].J Intern Med,2000,247:39-42.
[15] 申红菊,康希保,谢宜春,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40例[J].陕西中医,2008,6(29):709-710.
[16] 季正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综合康复训练的意义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3):280-281.
(本文编辑薛妮)
山西阳煤总院(山西阳泉 045000),E-mail:sxyqzb@126.com
引用信息:周斌.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3):2830-2832.
R743 R255.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23.036
1672-1349(2016)23-2830-03
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