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2017-01-18薛岚平张琴琴龙雅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24期
关键词:复发性半胱氨酸血小板

薛岚平,张琴琴,龙雅丽

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薛岚平1,张琴琴2,龙雅丽2

目的 探讨初发与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其与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50例初发脑梗死病人及50例复发脑梗死病人,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水平,比较初发与复发脑梗死病人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梗死病人较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增高,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较初发脑梗死病人显著增高,复发脑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率高于初发组。结论 血小板聚集率对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血小板聚集率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60%~80%,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脑梗死复发率高,据报道脑梗死后1年~2年,复发率高达14%~17%[1],国内外对复发性脑梗死(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 RCI)研究较多, 但对血小板聚集率改变在复发性脑梗死中作用及其与复发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初发与复发脑梗死病人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危险因素筛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以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在脑梗死复发中所起作用, 为脑梗死二级预防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系2015年6月—2016年1月首次发病48 h内入住我院的脑梗死病人50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2],排除肝肾疾病、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无其他代谢性疾病,发病前2周内未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和其他抗凝药物。复发性脑梗死组为因再次发生脑梗死在48 h内入住我院病人50例。复发定义: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初发症状、体征加重,且排除进展性卒中;上述情况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近1周内使用氯吡格雷、除阿司匹林以外的传统非甾体抗血小板药、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药物;心源性脑栓塞病人;有家族或个人出血疾病史;血小板计数>450×109/L或<100×109/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近期行较大外科手术或有严重外伤者。正常对照组为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排除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史者,与脑梗死组的性别、年龄匹配。

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血小板聚集率应用美国Helena公司生产的PACKS-4型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试剂选用美国Helena Lab Corp公司产品。入院后用药前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查,并常规行血、尿、粪常规以及血生化等实验室检查。

1.3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取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3.8%枸橼酸钠抗凝,采血动作迅速,并及时将血与抗凝剂混匀,废弃溶血及乳糜血的样本。于取血后3 h内离心,以1 000 r/min(离心半径12 mm)离心5 min,分离出富血小板血清,再以3 000 r/min(离心半径12 mm)离心10 min分离出贫血小板血清,分别以ADP(20 μmol/L),AA(5 mg/mL)为诱导剂采用比浊法检测。

2 结 果

2.1 3组治疗前后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 初发期、复发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健康人。复发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初发组。详见表2。

%

2.2 复发组、初发组危险因素的比较 复发脑梗死组和初发脑梗死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吸烟、酗酒,入院时血糖、血脂、神经功能缺损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详见表2。

表2 复发组、初发组危险因素的比较 例(%)

3 讨 论

国外报道称脑梗死的年复发率为14%~17%,复发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也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本研究分析发现,脑梗死复发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率显著高于初发组(P<0.05),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病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持续高血压引起血流动力学高切应力,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于内皮下,促进脂质斑块形成[3],使原有的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重,加重原有的管腔狭窄或产生不稳定斑块,引起血小板凝集性增高,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本研究表明,复发性脑梗死伴有高血压病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高血压不仅是首次发病危险因素,亦是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糖尿病导致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使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长期糖尿病病人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使局部脑血流量下降,糖尿病时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黏稠度增高,变形能力减弱,以上因素促使糖尿病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斑块和血栓的形成,促进脑梗死的发生发展[4]。糖尿病病人血小板对血管壁的黏附或血小板相互间的聚集机能增强,纤维蛋白原增高,凝血因子Ⅰ、Ⅴ、Ⅶ增加,这些血液成分的改变促使脑梗死的形成[5]。本研究表明,复发性脑梗死伴有糖尿病病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糖尿病不仅是首次发病危险因素,亦是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复发性脑梗死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于对照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6],是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疾病等传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外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栓塞性疾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通过内皮损伤和内皮功能异常,刺激机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破坏机体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使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同型半胱氨酸可以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加速血栓形成[7];同型半胱氨酸引发脑梗死通过对血小板和血管壁两方面的影响而致病。

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初发病人,表明复发性脑梗死病人的血小板处于较高的活化状态,而血小板活化在脑梗死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脑梗死发生时血管内皮损伤,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血小板向内皮下黏附,诱使血小板活化,使血小板表面表达明显增加,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意味着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伴有血管内受损或血流缓慢。则称为血栓前状态,它易导致血栓栓塞形成,或加重栓塞的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引起一系列的疾病,研究表明,复发性脑梗死病人存在较多危险因素,这些人群中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基础疾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而这些因素均能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导致脑梗死发生。

本研究显示,所有脑梗死病人有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倾向,而复发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初发病人,可能的原因是其中部分病人未正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有病人可能存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以及多数危险因素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能敏感地发现血栓前状态,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药物治疗与预防效果的一项主要观察指标,血小板聚集试验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检测血小板活化的方法,是反映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一个指标[8],为脑梗死病人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监测数据,因此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既要积极的抗血小板聚集。同时也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

[1] Boysen G,Brander C,Bristensen H.Homocysteine and risk of recurrent stroke[J].Stroke,2003,34:1258-1261.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 季燕,王建平,宋玉丽,等.高血压、细胞因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73-74.

[4] 张竹琴,张淑朵.脑梗死患者血糖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4,6(3):41.

[5] 吕晓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小板参数变化[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6(4):264-266.

[6] Howard JV,Sides GE,Newman CG. Changes in plasma homocysteine in the acut ephase after stroke[J].Stroke,2002,33(2):473-478.

[7] 田辉.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抵抗素和瘦素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3B):514.

[8] 沈洁,董强.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定量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7,15(3):291-295.

(本文编辑王雅洁)

1.山西大医院(太原 030032),E-mail:xlp0915@sina.com;2.山西省人民医院

引用信息:薛岚平,张琴琴,龙雅丽.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1):2952-2954.

R743 R255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24.034

1672-1349(2016)24-2952-03

2016-08-02)

猜你喜欢

复发性半胱氨酸血小板
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进展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手工浓缩与单采血小板在急诊患者中输注的疗效比较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诊疗经验
S-异戊烯基-L-半胱氨酸对辐射诱导小鼠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俞瑾治疗复发性流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