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楼空间中人的行为研究与评价
——以华中科技大学西十二教学楼为例
2017-01-18吕颖琦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
文/吕颖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
高校教学楼空间中人的行为研究与评价
——以华中科技大学西十二教学楼为例
文/吕颖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
智慧展示是数字化展示的高级阶段,是在数字媒介与数字内容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数字化平台与智能化科技,将智慧展示中数字媒介管理、数字内容发布、数字内容更新、数字内容再生产有机地整合为一体。本文论述了智慧展示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不足;提出了基于数字化平台架构的智慧展示框架。
智慧展示 数字化平台 数字媒介 交互
一 引言
高校公共教学楼的设计正朝着开放、公共与多元的方向发展,以往的独栋式、单元式教学楼多被大型的公共教学楼群所替代,而这种公共性教学楼以其容纳的各个学院的不同人群及人数而与各个学院的教学楼有所区别。但这类建筑在公共空间设计上有所脱节,也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
不少针对高校教学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都从校园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以及教学楼公共空间或共享空间的研究,但是大多以空间手法为主,少有梳理空间结构和人的行为以及认知的关系。我将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结合学生的使用情况、行为特点和具体教学楼的空间形态方面,分析教学楼建筑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二 教学楼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分析
1 公共行为
1.1 提出问题:走廊中设置的突出空间是否能够很好地承担公共交流的功能?
1.2 分析问题:
交往空间的认识:交往空间是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场所,由此构成公共生活。人们通过交往和环境同他人发生关系。因此,交往空间是人与环境互动的桥梁。人与环境的互相认同、互相促进创造了有利于人类交流的交往空间,由于包含了人的因素,交往空间不同于一般的人工环境,其中融进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2 私密性层次
2.1 提出问题:私密性等级不同的空间学生的使用情况及感受是否符合设计意图
2.2 分析问题:
2.2.1 私密性层次的思考
私密性层次主要分为如下空间等级: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私密性与公共性是相对而言的。为满足不同使用者、不同行为内容、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
根据Hall的近体学,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亲密距离只用于关系亲密的人,如密友、情人或配偶和亲人等。除特别的环境外,一般不会与陌生的人采用这种方式。个人距离在45到120厘米,熟识的人在这个距离里交谈。社交距离常用于社交和商业接触。公共距离通常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
2.2.2 人们对于私密性需求的表现
在有选择时,人们最喜欢选择空桌子边上的位置,如果有人使用了这张桌子,第二个人最有可能选择离其最远的座位。人们喜欢背靠背的椅子而不是并排的椅子。当教室中已经有60%的人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另一个教室自习。
2.2.3 实地案例分析:
例如西十二教学楼每个教室外的侧窗台处形成的空间,由于其靠近教室和走廊,但是又相对围合出一个独立的空间,其私密性较走廊边上的突出阳台要高,这里的人们通常会进行休息、等待、看书等较为安静独立的事情。而如果我们把该区域与教室划分的玻璃换成全透明的,那么这里的私密性就降低,人们停留在这里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同时,教学楼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使用走廊公共空间的方式,是将书包等物品放置在教室外的窗台上,而人隔着走廊站在走廊边的扶手边进行学习。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走廊中的活动为背诵以及打电话。在这种活动中,人们偏向于更为轻松的氛围,因此就出现将书报等物品放置于窗台上的情况。这种空间的利用也表现了本身学生对于单独的、自由的、可发声空间的需求。同时季节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夏季更多的学生会选择坐在教室外的窗台处,而不是站在可能被阳光直接照射的栏杆旁。冬季较为寒冷,故坐在窗台的人并不多。
3 减少拥挤
3.1 提出问题:在上下课的高峰时段,西十二楼的宽阔的平台是否能起到舒缓人流的作用
3.2 分析问题:
3.2.1 关于拥挤的思考
拥挤指的是心理上的状态而不是一个物理量。是个人主观的反应,是对空间太小而周围人数又太多的感受。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密度大的空间等同于使人有强烈的拥挤感。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密度与拥挤感并不是对等的。比如在聚会等场合中,虽然密度很大,但我们往往没有觉得拥挤。但是当你和很多陌生人在一起时,常常会觉得有拥挤感。所以,往往是人们的认知密度而不是密度本身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3.2.2 通过分隔减少拥挤
在很多公共建筑的出入口处会发现,作为建筑一部分的台阶和柱子成为了分隔空间的工具。人们的行为也因此被限定。比起一片空白的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衔接空间,这种空间更加能够限定人们的行走,使得人流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前行,避免了拥挤。这种具有很强导向性的空间也更加利于人们迅速通行。
又如建筑中我们常会看到宽大的楼梯,但如果不加以分隔,就会导致人流散乱,极易造成拥堵。而通过合适比例的分隔,人们会自觉地在人流较大的时候选择右侧,另一个方向的人流则会选择相反的一侧。使得拥挤感减少。
三 总结
如同著名的设计师西蒙兹说的“我们规划的不是物质,不是空间,而是人的体验。”
我们的设计归根结底是要去为人服务的。但生活中又常常看到很多建筑为了立面上的绚丽而无视使用者的需要,从开窗的大小到位置,都闹出了不少笑话。这也是非常值得反思的一点。在设计中,合理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知识,可更为有效地为人们创造适宜的建筑环境,提高空间品质。
[1] 周真如.大学设计专业学习行为模式及交往场所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4
[2] 刘端端.武汉高校公共教学楼公共空间场所感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2012
[3] 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 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