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慕课(MOOC)研究述评
2017-01-18赵谦
赵 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2)
国内慕课(MOOC)研究述评
赵 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2)
慕课是近五年来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论题。以知网数据库为统计源,梳理国内慕课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视角,发现其中存在着重复研究过多、区域研究不均衡、地方院校研究滞后、领军人才缺乏以及综述类文献更新缓慢等五大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反思,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期待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启示。
慕课;学习平台;在线课程;教学方式
“MOOC”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这一术语是由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研制一门在线课程时共同提出来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慕课以其规模大、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推动全球教育一体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相继建立起了许多著名的“MOOC”学习平台。在美国,Coursera、Edx、Udacity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顶级的慕课学习平台。在我国,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拥有的会员超过了500万,“爱课程”等慕课网站也在蓬勃发展。社会对于慕课的关注同样也对学界产生了影响,自2012年起,不少学者开始对“MOOC”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这也使慕课迅速成为一个热点论题。
一、研究成果与视角分析
根据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截止2017年5月1日,我国学者发表的篇名中包含“MOOC”的论文数量达到4 658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4 237篇、博士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201篇、国内外会议论文162篇、报纸文章45篇以及辑刊论文12篇。总体上看,国内MOOC的研究呈现出了迅速上升的态势。2012年时的发文量仅为3篇,但次年就超过百篇。到2015年后,年均发文量超过了1 570篇。此外,发表的论文涉及了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以及校级课题2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5项,国家社科基金47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2项。在这些基金项目中,北京大学李晓明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OOC数据模型及其对课程与学习评价的效用研究”(编号:61472013)和南京大学杨海平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MOOC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研究”(编号:BIA130068)最具代表性。
在国内的研究者中,发文5篇以上的共有22位。根据数据库统计,发文量排名前5的研究机构分别为:国防科技大学(64篇)、北京大学(55篇)、东北师范大学(55篇)、清华大学(50篇)、北京师范大学(33篇),这些院校皆为国内的重点大学。值得一提的是,排名前5的研究机构中北京占据了3个,这也折射出了该地区在研究领域中的巨大优势。从载文量来看,刊载以“MOOC”为主题研究论文数量排在前5的期刊分别是《计算机教育》(127篇)、《中国教育信息化》(116篇)、《现代教育技术》(76篇)、《电脑知识与技术》(74篇)以及《中国电化教育》(65篇)。其中,《现代教育技术》和《中国电化教育》为国内著名核心期刊。被引频次从侧面反映出了论文质量的优劣,是不少期刊和学者十分看重的量化指标。在国内“MOOC”研究的论文中,王文礼在《江苏高教》上发表的《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被引582次,高居排名榜第一位。被引频次排名前5的论文全都发表于核心期刊上,被引100次以上的期刊有40篇,50次以上的论文达91篇。其中硕、博士毕业生是研究的后备力量与希望。根据知网的检索,篇名中包含“MOOC”的硕士学位论文共有201篇。在这些学位论文中,不乏一些优质的文章,如上海师范大学胡洁婷撰写的《MOOC环境下微课课程设计研究——以‘计算思维’微课程为例》分析了MOOC环境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课程案例,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2]。该文被引用了82次,是所有硕士学位论文中被引次数最多的佳作。通过数据库检索,仅找到1篇与“MOOC”研究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为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毕业生梁琳撰写的《面向孔子学院慕课建设的研究》[3]。
从研究视角来看,纵观国内相关的学术成果,研究者们主要是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MOOC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国外MOOC的研究动态与趋势以及对MOOC热的冷思考等视阈对慕课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当然,除了上述几大研究视角外,也有部分研究者将慕课与其它学科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如不少图书馆学的学者试图分析MOOC环境下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总体上来看,国内学者从多种不同的视角对MOOC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地研究,既推动了我国慕课研究的发展,也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重复研究过多
通过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分析,慕课研究领域中存在重复研究过多、研究视角有待更新等问题。如在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有489篇是讨论慕课对于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作用,190篇的主题是关于慕课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尽管这些论文在文字表述上存在差异性,但在思想观点上存在着诸多的雷同之处。同时,与国外最新研究成果比较,国内的研究视阈相对滞后。
(二)区域研究不均衡
国内的“MOOC”研究存在着区域的不均衡性,研究成果的作者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部分省份,如青海、西藏、贵州、新疆等偏远省份,慕课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如北京地区的北京大学发表的慕课研究成果为55篇,而整个青海省高等院校在相关领域内的成果产出未达到10篇。实际上,因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落后省份的高等院校对于慕课的需求更加迫切。
(三)地方院校研究滞后
相较国内的重点院校,地方院校教科研人员的慕课研究成果太少。根据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国内慕课研究成果的产出单位多为重点大学,以地方学院为单位的成果所占比率甚小。以省属普通本科学院为例,大多数院校存在着师资缺乏,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问题。对于这些院校而言,慕课无疑为它们提供了一种缓解压力的途径。然而,从前期研究成果来看,地方院校教师撰写的慕课研究论文数量所占比例偏小,高质量论文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在历年来立项的国家级慕课项目中,鲜有主持人为地方院校的教师。
(四)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缺乏
众所周知,学术权威对于推动学科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MOOC”研究领域内学术权威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缺乏。在国内众多的研究者中,尽管也有不少学者以慕课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但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发文超过6篇以上的专家极少。相较研究者的数量,“MOOC”研究领域权威专家所占的比率极低。另外,知网数据库检索的结果显示,至今为止,仅有一位博士选择将慕课作为博士论文的论题,这也折射出了本研究领域中青年学术骨干缺乏的现状。
(五)综述类文献更新缓慢
慕课综述类研究论文较少,更新速度较为缓慢,这也是研究中存在着的一大问题。一方面,慕课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给撰写综述类论文带来了困难。但另一方面,国内慕课研究的发展速度却是十分迅猛。以2015年和2016年为例,每年慕课研究的发文量均超过了1 570篇。因此,及时地对发表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对于我们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与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议与对策
(一)研究者应避免重复性研究
今后的研究者们应该拓宽视野,尽量避免对某些论题的重复性研究。不少欧美国家的慕课研究水平大大领先于国内,因此,研究者们不应局限于国内的文献,要放眼世界,多多阅读一些世界一流的专业期刊,国外不少优秀的研究论文能给予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如Marshall在论文《Exploring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MOOCs》中,从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慕课对于社会的影响,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4]。当然,阅读国外文献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创新。在学习国外专家独特思想的同时,我们也要将它们与国内研究的实际结合在一起,不断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慕课研究体系。
(二)学者们应加强学术交流
当前国内的慕课研究中存在着区域不均衡性的特点,因此,国内的研究者应加强学术交流,多多开展以“MOOC”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北京等地区从事慕课研究的知名学者应多去偏远省份举办讲座,和当地的教育界学者分享慕课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教师了解慕课,鼓励他们加入到慕课的研究之中。慕课研究薄弱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所属高校进行慕课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利用暑期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慕课研修班,增加对慕课的认知与了解。权威期刊的编辑部也可以与偏远地区的院校合作,举办慕课专题研讨会,为推动我国慕课研究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地方院校应加强慕课研究力度
总体而言,地方院校慕课研究的成果不多,高水平论文缺乏,整体水平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在国家级项目的评审过程中,专家们一般都更青睐于重点大学教学科学研究院教授们申报的课题,这也让二本和高职学院教师申报的课题难以有立项的机会。不少专家指出,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顶级大学推出的慕课课程并不适用于“大众教育”,慕课最大的受益对象应该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性大学。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地方学院申报课题的扶持力度,努力建构重点大学、地方大学、高职高专学校多层次的三维立体式研究体系。核心期刊的编辑们应该摒弃对作者身份的歧视,以稿件质量作为选稿用稿的唯一标准,给予地方院校教师更多的发文机会。而地方院校的教师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把更多的业余时间和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争取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成果。
(四)中青年骨干教师应坚持研究,努力成为领军人才
领军人才对于推动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科研中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加入到慕课研究的队伍之中,为国内的慕课研究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如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许涛博士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学期间,对慕课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2015年起,许老师开始专注于慕课研究。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在国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近10篇。这些科研能力极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应该坚持研究,不断地撰写发表新的优质论文,争取出版学术专著,提高慕课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此外,正在从事“MOOC”研究的硕导和博导们应引导更多的硕博士加入到研究之中,为慕课的持续性研究储备力量。
(五)对慕课研究的动态与趋势进行跟踪研究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少有学者对慕课的研究趋势进行持续地跟踪研究。以国内研究为例,根据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我国学者发表的国内外慕课研究综述类论文总量不足20篇,其中没有1位作者发表2篇以上(含2篇)的综述论文。如前所述,慕课研究是教育学领域十分热点的一个论题,文献更新速度十分惊人。因此,今后的研究者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地对国内外最新的慕课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以便了解前沿的研究趋势与动态。
6[1] 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2] 胡洁婷.MOOC环境下微课课程设计研究——以“计算思维”微课程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 梁琳.面向孔子学院慕课建设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 MARSHALL S. Exploring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MOOCs [J]. Distance Education, 2014(2):250-262.
[责任编辑] 尹 健
2017-03-13
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商务英语)(2014tszy067);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6mooc154)
赵 谦(1982—),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育教学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7.02.016
G434
A
1673-5935(2017)02- 005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