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究
2017-01-17张晓晨
张晓晨
摘要: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关要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理论与学生实践的联系。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改;师生关系;和谐;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以下三种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既是是尊重、关心和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可以帮助培养学生 学习的信念;第三,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以学习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成了当务之急。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对“教学”一词的解释:“教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可以说,这是对目前师生之间日常教学活动的一个颇为客观的描述。这让人想起唐代大诗人韩愈说过的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传道”到“传授”,何其相似,真正的千年不变的一脉相传。而由此形成的对“师生关系”的定位就是:为师者,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为生者,是虚心求教的蒙恩者。“因为高高在上,所以就要有所谓的“师道尊严”:宁可给学生一颗好心,也不能给他一张好脸!因为高高在上,古训便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颂…… 因为高高在上,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背书本,背步骤,背答案…… 因为高高在上,我们就可以“命令”我们的小学生坐在教室要乖乖地背手在后…… 做学生的视教师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圣人,做教师的一切要以教材、教参的马首是瞻,并将其视为考试时的标准答案,学生则不敢有自己丝毫的独立见解……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应是以生为本,包含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在教学、情感上的“互动”。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一律平等,以一种和谐平等关系互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参与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对学生有教育管理的责任、要求学生完成相应学习的权利和向学生传授相应知识的义务;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承担学习知识和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责任和义务。
老师不能再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给予学生机会去展现自己,尊重学生的观点。另外不偏爱,不歧视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特长,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型师生关系与传统师生关系的主要区别
(一)与传统师生关系相比,新型师生关系由单向向双向改变。
儒家文化一贯强调“修身,齐家,独善其身”等理念以提高自我修养,这成为了长期以来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传统教师更关注自身的行为,认为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就好,当然教师的自身修养对师生关系的培养很重要,但在当前社会,在提高自身品味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接受的群体。此时学生不在是被动接受者,他们是凭借自己价值判断对知识的创造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认知标准也不一样,对教师呈现多元化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能仅仅关注自身,自己的教育行为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
(二)与传统师生关系相比,新型师生关系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它已经渗透到和学生接触的方方面面。
由于师生关系具有特殊性,将其分为了正式性和非正式性接触。正式性接触指在课堂教学上的接触。非正式接触师指在课堂教学以外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探讨。随着新课程改革学校教学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师生非正式接触日益增多,成为重要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关系更多的改变为情感的交流与渗透。。
(三)师生关系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无条件学习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协作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合作者。
传统教师的一切以教材、教参的马首是瞻,并将其视为考试时的标准答案,学生则不敢有自己丝毫的独立见解,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学习的知识得不到实际应用。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学生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许多课程都将是老师和学生协作学习完成的。
四、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和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现实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交流不多难以相互了解,因为换位思考的机率就小。对此,师生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地位,加强沟通交流,彼此建立充分地信任感。
(一)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最权威、最重要的领导者。通常情况下学生心里会不自而然的与老师产生一定的距离。新课改后提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个性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其人格,对待每位学生都应如此。教师应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得到充分锻炼与肯定,增强学生自信。
(二)学会换位思维
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着试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充分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像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并且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
(三)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我们经常发现,对于成绩不好,表现稍差的同学,老师毫不留情面,当着众人一顿批评,训斥。这样的教育后果不但会伤害学生自尊心,还会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因此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也绝不可以回避的问题。
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尤其对后进生要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不能盲目否定学生;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在赢得学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教育工作就容易多了。
(四)改革课堂教学,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有思考交流的时间,有活动训练的时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1、提高道德修养。
教师要以德服人。为师先为人,育人先正己。教师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爱岗敬业,坚定自己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身立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表率与榜样。
2、扎实知识功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学科知识越深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名受欢迎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具备超强的能力才能使学生信服。
3、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那么对自身来说就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自身角度要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4、培养与时俱进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所创新,体现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思考与研究,形成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及时了解该学科领域研究的前言动态,关注国家教育政策,培养要求的发展。
5、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老师要积极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不要把自己特别定位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不要总以组织者自居,应该主动参与到学生各项活动中去。另外教师要学会爱学生,英国教育家罗素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当教师面对学生时,不能挑选,爱这个、不爱那个,应爱每一个学生。即使有的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也不能歧视他们,而应该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教育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韦小宁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J]广西教育A(小学教育)
[2] 李瑾瑜等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3] 李朋伟 新型师生关系的创设[J]-西藏教育 2015(8).
[4] 白晖 浅谈新型的师生关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8)
[5] 申淑丽 新型师生关系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4)
[6] 王薇薇 论传统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区别[J]现代教育科学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