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晶,痴迷团扇的手艺人

2017-01-17

学苑创造·C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缂丝团扇扇面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它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有一个年轻人,终日与团扇相伴,他抛弃世人眼中的高薪职位,选择用一把团扇惊艳众人,他就是李晶。

国粹引进门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高中时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京剧《锁麟囊》,旦角穿红戴翠的样子一下子吸引了李晶的目光,“国粹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古板,反而有点儿意思。”

随着对戏曲兴趣的愈发浓厚,李晶报名参加了京剧培训班,在培训期间,李晶开始关注与戏曲有关的一切,尤其留意旦角所用的舞台道具。从点翠头饰、演出服装,到团扇、银件,无不涉猎。后来渐渐从感兴趣变成了收藏,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晶得到了一把老团扇,他早已记不清自己是如何得到这把扇子的,但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看到它的心情,“非常可惜,那是一把工艺上乘的清代团扇,但是扇面破损了。”怀着惜物的心情,李晶尝试找师傅修复它,却未能如愿。修扇子的师傅只告诉他:“这是缂丝扇面,现在很少有人会做了。”

翻阅了资料,李晶逐渐了解了缂丝,缂丝以生蚕丝做经线、彩色熟蚕丝做纬线,由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样,用小梭子分块缂织而成。虽然缂织机单人即可操作,但是在工业化生产的当下,人们几乎无法从织法上分辨绫、罗、绸、缎,更何况拾起梭子织布呢。

面对往昔之美今日难现的缂丝团扇,李晶决定以一己之力,尝试制作缂丝团扇这一传统手工艺品。

姑苏城内制团扇

一扇入行。研究生毕业后,李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来到苏州做团扇。

初到姑苏,李晶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寻找做工精湛的缂丝老手艺人。他至今还记得自己去找第一个老手艺人时的情景,“先坐公交到乡下,再转小巴去村里,缂丝师傅站在村口接我,大概又走了几百里地才到她家中,见到了纺织成品,算是正式见面。”慢慢地,缂丝老手艺人们都知道有个小伙子在做团扇,他的真诚使得很多老师傅都愿意接他的扇面纺织活。

制作一把完整的团扇,工艺十分复杂。制扇框、勾画稿、制扇面、制扇档、制流苏、裱扇面……若要细分,还会需要金银錾刻、镶嵌、烙画、雕刻、结绳、大漆等更细致的工艺。有时甚至需要八到九名师傅,才能完成一把做工复杂的团扇。

“缂丝师傅虽然手艺精湛,但是不精通画艺,色彩搭配也难以令人满意,甚至不能生动表现抓树枝的鸟爪。”于是每次放活前,李晶都要描绘清晰的画稿,有时还要将局部细节放大在画纸上。李晶还负责配色,每做一把扇子,他都要在卖线的铺子里仔细挑选上两个小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做出的扇面符合自己的心意。

为了探索制作团扇的更多可能性,每遇到不同工艺与材质,李晶总会条件反射地想到,这些能不能也用到团扇的制作上。于是苏绣的繁花,缂丝的沙鸟,镶嵌的银饰,雕刻的花纹……都能在李晶的团扇中找到安身之所。而如何搭配这些材质与工艺,如何设计出更美的扇子,便是李晶最费苦心的地方。

追求低调,专注作品

李晶虽用团扇来谋生,但他却很少接受私人订制,唯有面对懂行的业务要求,李晶才乐于接受。

一次,一个拍摄宋代电视剧的剧组向他借团扇,一听对方提到“宋代男子皆执团扇”,他当即签下合同,“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女子才用团扇,其实不然,折扇到宋代还没有出现呢。遇到懂行的人,当然乐意合作。”

去年,某时尚杂志也对李晶的团扇格外钟情。那时摄制组想要拍摄一组能够展示中国传统美的照片,遂向李晶的朋友借取古董发饰,当摄制组问其是否有好的团扇制作者推荐,朋友一笑:“这次拍摄,请的是大牌名模刘雯,穿的是高级定制礼服,戴的是古董老银发饰,团扇怎能不讲究?”于是便把李晶的团扇介绍给了摄制组,双方商谈融洽,当即租赁了几把团扇,成为照片中美人手里的点睛之笔。

即便众人皆为其团扇倾倒,李晶个人依旧追求低调。他没有任何超乎常人的销售盈利渠道,若非说他有什么秘诀,大概唯有“作品”两字而已,“代代都有能工巧匠,不同时代也会有或受欢迎、或不受欢迎的工艺品,我更多专注于作品本身。”李晶说道,“作品好了,自然能得到顾客的青睐。”

猜你喜欢

缂丝团扇扇面
扇面山水
团扇
有趣的羽扇
精巧扇面画
站在苏州团扇背后的人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扇面作画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扇面等式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