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宣城集》版本校对及差异整理

2017-01-17苏苇浓

东方教育 2016年7期

苏苇浓

摘要:现存谢朓作品集有几个不同版本,根据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所收的《谢宣城集》与严可均先生编写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收录的谢朓的文和赋、逯钦立先生所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收的谢朓诗歌进行了比较,并标出其中差异。此项工作有助于研究者有选择地使用材料,同时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准确性。

关键词:谢朓;校对;版本探究

谢氏家族是南朝望族,不仅在政治上成就显著,其在文学上的贡献也不可小觑,其中数大谢(谢灵运)、小谢(谢朓)的成就引人注目。而谢朓的诗文在继承了谢灵运细致、清新的特点的同时,也融入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对后世文人的创作影响深远,从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诗句中可见一斑。由此可见,对谢朓诗文的整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对谢朓作品研究有所帮助。

谢朓作品集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①,据记载“齐史部郎谢朓集十二卷,谢朓逸集一卷(梁又有王巾集十一卷之)”。《旧唐书·经籍志》②记载谢朓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③记载谢朓集十卷。遗憾的是,其作品集有部分佚失,现今传世的《谢宣城集》仅有五卷。现存的《谢宣城集》为五卷或六卷版本,根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记载,现存谢朓文集有7个版本,《谢宣城诗集》五卷,明末毛氏汲古阁影宋朝本,《谢宣城诗集》五卷,清影宋抄本,《谢宣城集》五卷首一卷,明万历七年史元熙览翠婷刻本,《谢宣城诗集》五卷,清嘉庆元年吴氏拜经楼刻本,《谢宣城诗集》五卷,清康熙四十九年蒋杲抄本,《谢宣城集》五卷,明正德六年刘绍刻本,《谢宣城集》六卷首一卷,清康熙四十六年郭威钊甓轩刻本。其中,《谢宣城诗集》五卷,清嘉庆元年吴氏拜经楼刻本,多次被使用,严可均先生编写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就选用此本,现行最广泛的《谢宣城集校注》中的赋、诗取的也是明刻本吴骞刻本。但现在可见的最早的版本是《四库全书·谢宣城集》,其选用的是“宋绍兴二十八年楼照所刻本” ④。因此,选用《四库全书》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作谢朓赋的文本比较。

一、赋的对校整理

文渊阁《四库全书》和《全齐文》都收录了谢朓的9篇赋,但其编排顺序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发现,这两种版本的排序体例不同,但由于现存资料有限无法找到两种版本所选用的原本,暂时无法考证这其中的出入是后人在编写时做出的调整,还是两个版本在原本上的出入,或是其他原因,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在对两种版本的对校过程中,发现两种版本在个别字、句上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对这九篇赋中的差异做的标示进行罗列。(依照《全齐文》编排顺序,并以《全齐文》为底本,《四庫》为校对本,找出两个版本间的差异)。

1.《七夕赋奉护军命作》

(1)朱光既斂[《藝文類聚》作“夕”](《四庫》本作“夕”)

(2)盈夕(《四庫》本作“多”)露[《藝文類聚》作“多灵”]之藹藹

(3)升夜(《四庫》本作“明”)月之悠悠

(4)步廣庭(《四庫》本作“階”)而延睞[《藝文類聚》作“膝”]

(5)靨(《四庫》本作“厭”)白玉而為飾

(6)菱(《四庫》本作“玦”)

(7)忻(《四庫》本作“欣”)

(8)嗟闌(《四庫》本作“蘭”)夜之難永

(9)撫鳴琴而修恍(《四庫》本作“况”)

(10)月殿清(《四庫》本作“清絃愴”)兮桂觴酬

(11)卷(《四庫》本作“睠”)星河兮不可留

3.《臨楚江賦》

(1)爾乃雲沉西(《四庫》本作“山”)岫

(2)列(《四庫》本作“冽”)攅笳兮極浦

(3)奉王(《四庫》本作“玉”)樽之未暮

(4)飡勝赏(《四庫》本作“飡缺勝”)之芳音

4.《思归赋》

(1)身□(《四庫》本作“每”)防方思□□(《四庫》本作“之”)俄然萬里

(2)晚而自省(《四庫》本作“晚自内省”)

(3)(《四庫》本作“何則歸難必而思不禁也。爰作斯賦,辭曰:”《全齐文》无此句)

(4)受靈恩(《四庫》本作“恩靈”)而不訾

(5)施银(《四庫》本作“鐘”)黃之沃若

(6)逢知己之隆盼(《四庫》本作“眄”)

(7)踐重崗(《四庫》本作“岡”)而不眩

(8)吹萬忻(《四庫》本作“欣”)而同悅

(9)眷崇岡[《藝文類聚》作“芒”]而引領

(10)爾乃眷言兴(《四庫》本作“薄”)慕

(11)檐(《四庫》本作“園”)桃春發

(12)窗(《四庫》本作“”)竹夏涼

(13)痛(《四庫》本作“庸”)銷落而徒傷

(14)苟外物以能感(《四庫》本作“惑”)

5.《酬徳赋》

(1)曾陰默以淒(《四庫》本作“悽”)惻

(2)散忿(《四庫》本作“奮”)懣於胸臆

(3)雖黼藻之何置?惟風雅之未變,(《四庫》本作“雖黼藻之未變”)

(4)嗟員首其焉托(《四庫》本作“託”)

(5)予窘跡以多悔(《四庫》本作“媤”)

(6)將汨(《四庫》本作“洎”)徂於南夏

(7)何瑰(《四庫》本作“瓌”)才之博侈

(8)迫紛埃之東鶩(《四庫》本作“騖”)

(9)連篇章之莫酬(《四庫》本作“訓”)

(10)意搔搔以杼柚(《四庫》本作“軸”)

(11)魂營營而馳鶩(《四庫》本作“騖”)

(12)曆星術之熠耀(《四庫》本作“曆星術之燿燿”)

6.《遊後園賦》

(1)《遊後園賦》(《四庫》本有“奉隋王教作”)

(2)對玉堂之泬(《四庫》本作“沉”)寥

(3)時寤(《四庫》本作“晤”)語而逍遙

(4)紛蘭籍(《四庫》本作“藉”)兮咀桂漿

7.《高松賦奉竟陵王教作》

(1)《高松賦奉竟陵王教作》(《四庫》本作“奉司徒竟陵王教作”)

(2)巡汜(《四庫》本作“氾”)林之彌望

(3)爾乃青春爰(《四庫》本作“受”)謝

(4)陵翠山其(《四庫》本作“而”)如翦

(5)施懸羅(《四庫》本作“蘿”)而共輕

(6)卷風飆之歘吸(《四庫》本作“吸歘”)

8.《杜若賦奉隋王教于獻》

(1)《杜若賦奉隋王教于獻》(《四庫》本作“奉隋王敬時年二十六於生獻”)

二、文的对校整理

现存的谢朓文章共有19篇,有表、章、笺、启、教、哀策文、谥册文、墓志铭、祭文等类型的文章。曹融南先生编写的《谢宣城集校注》是以严可均先生编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底本,这一底本是严可均先生根据《艺文类聚》、《初学记》、《文苑英华》、《文选》、《梁书》中所收的谢朓的文编定的。这一版本是现存收集作品数量最多、文章类型较全面的谢朓文的汇编,因此我们选用《全齐文》为底本,《四库全书》为对照本进行对校。《四库全书》中的《谢宣城集》并未收录谢朓的文,但谢朓文章在《四库全书》中也有部分记载,谢朓的文收在子部的《御定渊鉴类函》和集部的《南齐文纪》中。通过对两个版本中谢朓文的对校,发现有七篇文章是在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没有收录的,《全齐文》中却有收录。以下文章是《四库全书》中未收录的:《临东海饷诸葛璩谷教》、《为齐明帝让封宣城公表》、《拜中军室辞随王笺》、《为王敬则谢会稽太守启》、《新安长公主墓志铭》、《齐郁林王墓志铭》、《齐海陵王墓铭》、《为诸娣祭阮夫人文》。此外还存在两个版本都收录的,而具体的字句还存在一些差异的篇目,共十二篇。以下是文章中具体差异的列举,以便研究者参考查看。

1.《為明帝拜録尚書表》

(1)未階六(《四庫》本作“大”)正

2.《為百官勸進齊明帝表》

(1)昭假(《四庫》本作“格”)四海

4.《謝隨王賜左傳啓》

(1)朓未覩山笥(《四庫》本作“未覩山笥”)

3.《謝隨王賜紫梨啓》

(1)旨珍玉津之莖(《四庫》本作“澨”)

(2)獨甘仙席(《四庫》本作“籍”)

4.《齊明皇帝諡册文》

(1)則影響庶同[《藝文類聚》作“圖”](《四庫》本作“圖”)其功

(2)通機神[《藝文類聚》作“神機”](《四庫》本作“神機”)于受命

(3)重維國綱[《藝文類聚》作“紐”](《四庫》本作“紐”)

(4)風作草化(《四庫》本作“偃”)

(5)輯(《四庫》本作“緝”)五材以教民

(6)用能盛(《四庫》本作“盡”)德殷薦

(7)累德弥(《四庫》本作“稱”)睿

5.《齊敬皇后哀文》

(1)《齊敬皇后哀文》(《四庫》本中有“明帝后劉氏名惠端彭城人帝崩遷祔山靈朓撰哀册文齊世莫有及者”)

(2)玄(《四庫》本無此字)堂啓扉

(3)想鹥(《四庫》本作“鸞”)輅而撫心

(4)曾沙膺(《四庫》本作“應”)慶

(5)顧史弘(《四庫》本無此字)式

(6)宸居(《四庫》本作“駕”)長往

(7)背神京之弘(《四庫》本無此字)敞

(8)映輿嵕(《四庫》本作“鋄”)于松楸(四庫本缺字)

(9)終配祇(《四庫》本作“祀”)而表命

8.《臨海公主墓志銘》

(1)玄(《四庫》本無此字)鳥歸飛

9.《新安長公主墓志銘》

(1)如何冥(《四庫》本無此字)黙

10.《祭大雷周何二神文》

(1)龜(《四庫》本無此字)鼎忽焉

三、诗的对校整理

逯钦立先生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凡例》中说“以冯惟讷古诗纪为基础”⑤,并参考清人冯舒的《诗纪纠谬》,然而“诗纪各集……旧集残存者。仅蔡邕、谢朓、萧统、何逊、阴铿、庾信等六家……然则多数诗集已难规复原貌”。⑥于是他选取众家之学,注明谢朓诗所参考的文本有《谢宣城集》(四部丛刊本)、《乐府诗集》(影宋刊本)、《诗纪》、《类聚》(影印宋本 冯己苍校本)、太平御览(影印日本宋本)、《草堂诗笺》(古逸丛书本)、《玉台新咏》(寒山赵氏仿宋本)、《三谢诗》(影印日本刊本)、《昭明文选》(胡刻本 四部丛刊本)、《文章正宗》(明刊本)、《南齐书》(百衲本)、《文选》、《初学记》(陈大科刊本)《文选补遗》(清乾隆刊本)、《太平寰宇记》(乐氏刊本)、《广文选》(明刻本)、《文镜秘府论》、《古文苑》(守山阁本 四部丛刊本)、《合璧事类别集》(《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明嘉靖刊本)等。他不仅参考多个古本,对谢朓的诗进行校对核误,出处详明,还注明自己的判断如何。对于不同版本异文以及前人校勘所得,只要是值得参考的,他都一一注明,为后世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完善的资料。

逯钦立搜辑全备、考订精详,所以我们以逯书为底本,与文渊阁《四库全书·谢宣城集》进行校对,《四库全书·谢宣城集》选用的是“宋绍兴二十八年楼照所刻本”,并注明谢朓诗与逯书的异处,以期对后来的研究者有所裨益。“今之编纂。自以仍从诗纪体例为宜。……又嵇康集、谢宣城集等。每附他人歌诗……今于附诗。一律从删。以求画一……各诗注明出于何书何卷。文字异同仅夹注某书作某。”⑦所以我们的顺序也按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以下简称逯书),即按照《诗纪》的顺序对谢朓的诗进行编纂。

通过比对,我们发现逯书比四库本多了两首五言诗和两句五言诗,都出处详明。仔细查阅后,我们发现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91年出版的曹融南先生注解的《谢宣城集校注》中也没有这几句诗,这可能是由宋刻本在传抄过程中佚失或是其他原因造成,这一发现对谢朓诗文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以下是逯书多辑的几首诗篇:

《別王丞僧孺詩》

首夏實清和。餘春滿郊甸。花樹雜為錦。月池皎如練。如何當此時。別離言與宴。留鬱已鬱紆。行舟亦遙衍。非君不見思。所悲思不見。

逯书在其下标注出自《古文苑》九不署作者。《詩紀》五十九。

《蒲生行》

蒲生廣湖邊。托身洪波側。春露惠我澤。秋霜縟我色。根葉從風浪。常恐不永植。攝生各有命。豈雲智與力。安得遊雲上。與爾同羽翼。

逯书在其下标注出自○樂府詩集三十五。《詩紀》五十八。

《至尋陽詩》

過客無留軫。馳暉有奔箭。

逯书在其下标注出自○《文選》二十六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詩注。

夜條風淅淅。晚葉露淒淒。

逯书在其下标注出自○合璧事類別集五十四。

此外,在对两种版本的对校过程中。发现两种版本在个别句、字上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对不同之处所做标示进行的罗列。(依照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编排顺序,并以其为底本,《四库》为校对本,找出两个版本间的差异。)

1.《校獵曲》

(1)殺盛涼飆衷。(《四庫》本作衰)[本集作開。《文選》補遺、廣《文選》同。樂府雲。一作開。]

2.《從戎曲》

(1)弭節赴(《四庫》本作趨)[本集作趨。《類聚》同。樂府雲。一作趨。]河[本集作何。]源。

3.《登山曲》

(1)蕙草正(《四庫》本作芳)[本集作芳。]

4.《芳樹》

(1)復影(《四庫》本作鼓)[本集作鼓。《詩紀》雲。一作鼓。]滄洲枻。

(2)葳蕤紛可結。(《四庫》本作繼)[本集作繼。]

(3)誰憐終委絕。(《四庫》本作細)[本集作細。]

5.《臨高臺》(朓時為隨王文學)

(1)纔(《四庫》本作裁)[本集作裁。]見孤鳥還。

(2)誰識(《四庫》本雲。一作急)[本集作識。注雲。一作念。]倦遊者。

6.《永明樂王融同賦》第九

(1)身與嘉(《四庫》本作佳)[本集作佳。]惠隆。

7.《銅雀悲》

(1)銅雀(《四庫》本作爵)悲

8.金谷聚

(1)渠盌(《四庫》本作椀)[本集作璖椀。]送佳人。

9.《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詩》[九章○以下四言。]

(1)朱祶[《文選》補遺作綈。]葉祉。

(2)非(《四庫》本作飛)[本集作飛。注雲。一作非。]泳非[本集作登。注雲。一作非。]陟。[《文 選》 補遺作飛流登陟。]

(3)麟趾方(《四庫》本作方。一作公)[本集雲。一作公。《文選》補遺同。]定。

(4)歡飫有終(《四庫》本作終日)。[本集作終日。《初學記》、歲時雜詠、《文選》補遺同。本集、《文選》補遺又注。一作有終。]

(5)永愧(《四庫》本作媿)元良。

10.《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詔詩》十章

(1)萬箱惟重。百鍰載卹。(《四庫》本作萬箱惟百。重鍰載卹。)

11.《三日侍宴曲水代人應詔詩》九章

(1)初鸎(《四庫》本作鸚)命曉。

(2)曲阻亭(《四庫》本作簃)[本集作謻。]榭。

(3)穆穆(《四庫》本作是)[本集、《類聚》並作是。]天儀。

12.《遊敬亭山詩》

(1)合沓(《四庫》本作遝)與雲齊。

(2)隱淪既已託。(《四庫》本作托)

13.《暫使下者夜發新林至京邑山西府同僚詩》

(1)馳暉不可接。(《四庫》本作按)

14.《酬王晉安德元詩》(《四庫》本作酬王晉安詩)

(1)稍稍(《四庫》本作梢梢)[《文選》作梢梢。本集同。]枝早勁。

15.《郡內高齋閑望答呂法曹詩》

(1)見就玉(《四庫》本作此)[本集作此。注雲。一作玉。六臣本《文選》注雲。五臣作此。三謝詩作此。]山岑。

16.《在郡臥病呈沈尚書詩》

(1)弦(《四庫》本作絃)歌終莫取。

(2)撫機(《四庫》本作枕)[本集作枕。注雲。一作機。《文選》作機。六臣本注雲。五臣作枕。三謝詩作枕。]令[本集作金。]自嗤。

17.《同羈夜集詩》

(1)已對濁尊(《四庫》本作樽)酒。

18.《京路夜發》

(1)復泱(《四庫》本作瀁)[《詩紀》作瀁。]漭。

19.《始出尚書省詩》

(1)邑裏[《四庫》本作裡]向疎蕪。寒流自清泚。

(2)衰柳尚沈沈。(《四庫》本作沉沉)

20.《賽敬亭山廟喜雨詩》

(1)福被延民(《四庫》本作氓)[本集作氓。]澤。

21.《賦貧民田詩》

(1)曾(《四庫》本作會)[本集作會。注雲。一作曾。]是共治[本集雲。一作怡。]情。

(2)察壤(《四庫》本作壞)見泉脈。

22.《詠落梅詩》

(1)初蕋新霏霏(《四庫》本作菲菲)。[《詩紀》作菲菲。]

23.《和何議曹郊遊詩二首》

(1)未嘗遠離別(《四庫》本作別離)。[本集作別離。]

24.《和宋記室省中詩》

(1)竹(《四庫》本作行)樹澄遠陰。

(2)無歎阻琴尊(《四庫》本作樽)。

25.《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詩》

(1)連(《四庫》本作聯)[《詩紀》雲。集作聯。]翩戒征軸。

26.《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

(1)鵲起登吳臺(《四庫》本作山)。[各本作山。今從《顏氏家訓》。]

(2)積(《四庫》本作績)[本集、廣《文選》作績。]羽餘既裳。

27.《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詩》

(1)坐惜[三謝詩作惜。]紅粧(《四庫》本作顏)[本集作顏。玉臺同。三謝詩作裝。]變.

(2)平生(《四庫》本作生平)[本集作生平。《文選》同。]一顧重。

28.《和劉中書繪入琵琶峽望積布磯詩》(《四庫》本题目作《和》)。

(1)石菌(《四庫》本作箘)蕪修幹。

29.《和王長史臥病詩》

(1)燮[本集作慶。]贊動甿歌。

(2)歸恨積(《四庫》本雲。一作限稍)[本集雲。一作根稍。《詩紀》雲。一作稍。]蹉跎。

(3)願緝吳山杜。(《四庫》本作社)[本集作社。]

(4)幸留清尊(《四庫》本作樽)味。

30.《奉和隨王殿下詩十六首》

(1)神居肅且深(《四庫》本作清)。

(2)幹(《四庫》本作遷)[本集作遷。]直愧蓬心。

(3)幽人多感(《四庫》本作載)[本集作載。]懷。

(4)一飡(《四庫》本作飧)繫靈表。

(5)明月流皎(《四庫》本作明流皎如)[本集作明流皎如。]鏡。

(6)幸是方(《四庫》本作芳)[本集作芳。]春來。

(7)宗霸拯(《四庫》本作振)時淪。

31.《和紀參軍服散得益詩》

(1)練(《四庫》本作鍊)質乃排雲。

32.《離夜詩》

(1)翻潮[本集作浪。]尚知恨。(《四庫》本作限)[本集作限。]客思眇難裁。

(2)山川不可盡。(《四庫》本作夢)[本集作夢。《類聚》.草堂詩箋同。]

(3)況乃(《四庫》本作及)故人杯。

33.《將發石頭上烽火樓詩》

(1)踟躕躧曾(《四庫》本作魯)阿。

(1)陵高遲(《四庫》本作墀)[本集作墀。]闕[《類聚》作墀闕。]近。

34.《落日同何儀曹煦詩》(《四庫》本詩名作《落日同儀曹》)

(1)一賞桂尊(《四庫》本作樽)前。

35.《詠兔絲詩》

(1)爛熳(《四庫》本作瀾漫)[《類聚》作瀾漫。]已萬條。

36.《席》

(1)本[本集誤作木。]池。[《初學記》作地。萬花谷同。]

37.《詠竹火籠》

(1)井冰(《四庫》本作水)粲成玉。因炎入貂[《御覽》作豹。]袖。

(2)懷溫奉(《四庫》本作籍)芳褥。[《類聚》作蓐。《御覽》同。]

(3)本自江南墟(《四庫》本作來)。

(4)?(《四庫》本作便)娟脩且綠。暫承君玉[《類聚》作王。]指。

38.《阻雪連句遙贈和》(《四庫》本詩名作阻雪)

(1)飲春雖(《四庫》本作離)以燠。

(2)<王丞融>飛雲(《四庫》本作雪)亂無緒。

(3)<劉中書繪>(《四庫》本作謝郎中緩)

39.《紀功曹中園》

(1)蘭亭(《四庫》本作庭)仰(《四庫》本作迎)[本集作迎]遠風。

(2)<吳郎>丹纓(《四庫》本作櫻)[本集作櫻。]猶照樹。

40.《閒坐》

(1)葳(《四庫》本作萎)蕤蕙草密。

41.《侍筵西堂落日望鄉》

(3)泉渟(《四庫》本作停)知潦收。

(4)幸遇(《四庫》本作預)慶筵(《四庫》本作延)[本集作延。]渥。

42.《往敬亭路中》

(1)鷖鴟(《四庫》本作鷗)[《詩紀》作隝。]沒而遊。

小结:

通过对谢朓集的几个佳本进行的整理与对校,将版本中的差异整理罗列,把其中不同版本中的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进行筛选并删除,这些字只是不同版本书写不同,对文意理解不产生影响,文中所出现的为字义有差异,对文章、诗歌内容有影响的差异点。在对比整理过程中发现以下这些情况:一是《四库》版本未收录,严可均、逯钦立先生从其它书中辑佚;二是选用原本不同,在抄写或刻板过程中造成的字形传抄错误和衍文、脱文等现象;三是书的编排体例的差异。以上都是我们在阅读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几个版本不一之处。

笔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做更进一步的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地对古书的体例、版本进行研读和整理比较。但是由于笔者现有资料有限以及学术水平的制约,没能找到更为原始的版本,无法对成果中的差异做出辨别,有待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指正。

参考文献:

[1]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陆费墀、姚鼐、朱筠等.四库全书(文渊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长孙无忌等撰. 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刘昫等. 旧唐书·经籍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欧阳修等. 新唐书·艺文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5]脱脱等. 宋史·艺文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欧阳询等. 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翁连溪.中国古籍善本总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商务印刷出版社 1999.

[9]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注释:

①《隋书·经籍志》,唐长孙无忌等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6页。

②《旧唐书·经籍志》,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6页。

③《新唐书·艺文志》,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85年版 第76页。

④文渊阁《四库全书》,清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陆费墀、姚鼐、朱筠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611页。

⑤《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页。

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3页。

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