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物理解题的基本技巧
2017-01-17徐志洪
徐志洪
摘要:高中阶段的物理题不像初中物理试题那样简单,初中的题目基本不要绕什么弯,然后高中的题目隐蔽性强,会有很多的前提条件、有很多限制因素、如果我们在解答题目的时候不能够加以分析,就极容易导致错误的解答。以下,笔者就从物理答题技巧、像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变题”剖析,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我们的解题效率。
关键词:答题技巧;变题;创新能力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物理学习,又做过诸多物理计算题,想必总是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考试时,平时会做得计算题,由于丢分过多而导致不会做。考试结束后,经同学、教师的点拨却恍然大悟,后悔莫及。这样反复几次,学生就失去了做计算题的信心。原来,高中阶段的物理题不像初中物理试题那样简单,初中的题目基本不要绕什么弯,然后高中的题目隐蔽性强,会有很多的前提条件、有很多限制因素、如果我们在解答题目的时候不能够加以分析,就极容易导致错误的解答。对于平时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可能摸不着头脑。
一、这里我总结了做高中物理题时需要注意的五个字,即“读、思、写、查、纳”,供学生做题时参考
(1)“读”,即是认真读懂题目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所用的标点符号。题目中的每一句话,就可能阐述了一个物理过程。上题中第一个句号前的应读准“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下”。第二句号前应读准“碰撞弹起”、“上升到20 m高处又下落”,以及括号内的“不计空气阻力、g取9.8 m/s2,保留两个有效数字”,通过这样的读题后,在自己的头脑中就留下了印象,比如在遇到常数 g时该取多少,甚至g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作用,无形中就提醒自己去思考,及在计算过程中小数的取舍,不然就会造成整个过程分析有误,小数保留不正确,造成失分,留下遗憾。这个过程结束后,然后才进行第二环节“思”。
(2)“思”,即是思考的意思。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一定初速度”表明初速度不为零;“竖直向下抛出”,表明向下做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表明小球抛出后只受重力,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是多少?只受重力,说明a=g。综上所述,小球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数字上看,已知下落的位移、时间、加速度,可以求初速度。第二句话中的“碰撞弹起”说明受到地面弹力和重力作用改变了小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如果知道碰撞时间和碰撞后的速度,可以根据动量定理列式子,“上升到20 m高又下落”说明小球没有回到应有高度,碰撞过程中有能量损失,根据“上升到20 m高”可以求初速度。之后做自由落体运动,与地面第二次相碰,假设每次碰撞损失的能量相同,还可以碰多少次,小球不再上升。通过这样全过程的思考后,才进行下一环节“写”。
(3)“写”即是写出各物理过程符合物理规律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关系式解出未知的物理量。这个过程结束后,进行下一环节“查”。
(4)“查”即是检查是否有读题的遗漏,笔误,计算有误的地方。但不是地毯式的搜索检查,而是针对自己做题过程中把握不准的地方进行检查,特别是读题是否清楚,物理过程是否有疏漏的环节,结论的理由是否充分,计算容易出错的地方再演算一下,这都是平时做作业时,有意识地培养的习惯。
当然,以上五步不是绝对独立的,可以边读边思考,但注意最好不要边读边答题。只有全面、细致的思考后再解答,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完成题目要求,否则会造成情绪紧张、失控、发挥失常。只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加上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提高高中物理计算题的得分率。
二、像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
如果我们广大物理教师也能象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当然,在研究“变题”时,除了严谨性、科学性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防止脱离中心,主次不辩。②要变化有度。即注意审时度势,适可而止,防止枯蔓过多,画蛇添足。③要因材而异。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防止任意拔高,乱加扩充。
三、“变题”剖析,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称之为“变题”。“变题”已经成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识题”,这种“似曾相识题”实际上就是“变题”。例如,2002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0题(题略)与1990年《全国普通高考物理试卷》第21题对比可以看出,2002年的第30题是由1990年21题演变而来,但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改变条件、改变情景、改变设问,推陈出新。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教师如果要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通过一题多变,“变题”剖析,推动学生思维矛盾运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从变化中找出不变,注意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周密性,培养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适应知识的归纳、概括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乃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这种概括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都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