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言教学促进写作能力提升
2017-01-17王中华陈玉民
王中华 陈玉民
文言文阅读教材中不乏思维缜密、结构严谨、语言隽永的经典名篇,文言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对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运用,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
文言教学写作能力
语文新课程凸现了文言文教学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在这种社会要求下,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己。
而事实上,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文言文教学中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古汉语语法现象的解释中,只注重引导学生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淡化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对文言文的文学和文化内涵,则关注得不够。至于通过文言文教学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一般也是考虑得不多。事实上,文言文阅读教材中不乏思维缜密、结构严谨、语言隽永的经典名篇,文言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对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运用,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
探索文言教学促进写作能力提升,采用先整体感知,然后根据文言难易程度,分别采用先文后言和先言后文,两种文言穿差学习的方式。针对浅近文言,重点放在评析文章上,文句翻译通过学生预习——质疑合作——归纳总结的方式解决;较难的文言,现由教师明确重点——小组合作——个体展示,扫除文言障碍,在此基础上,赏析借鉴。
一、调整文言文教学策略,处理好文言记忆和文言鉴赏的关系
引领学生阅读赏析教材中的文言作品,通过精读细品的方式品味语言和写法,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审美和写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从佳品名段入手,梳理出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子,通过写作模拟和情景再现的延展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完成对文言文教材的阅读分析、审美体验和写作练习,领会课文的论证方法,并且总结归纳出一定的框架结构,运用到写作中去,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二、实施有系统、有梯度、有层次的写作技巧训练
人教版教材中选录的文言文阅读文本,或以思辨性强、抒情味浓见长,或以线索清晰、情节跌宕起伏取胜,或以不落窠臼的构思、丰富多样的表达技巧著称。这些经典篇目堪称理想的作文标杆,是值得学生深入学习的典范。但由于不同层次学生接受能力、运用能力不同,再加上学生知识储备的区别差异,因而从文言文中学习写作技巧的训练必须有系统、有梯度、有层次。
首先,以学生模仿性训练为主,通过简单模范议论文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等结构模式,让学生领悟谋篇布局的技巧。《寡人之于国也》就采用了模仿性训练的方式。
然后,提升到鉴赏性学习为主,通过对文言优美语言的仔细揣摩和对文言政论文的透彻分析,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技巧。以《师说》为例,我们指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论证的艺术技巧,为我借鉴使用。
三、博采文言精华提升写作能力
1.积累写作素材
以了解作者生活经历、学问人格、思想主张、突出事迹为基础,感知人物的人格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人物事迹中提取有价值的观点,学会分析材料,阐述道理;化用人物素材,将论点与论据紧密结合,从而能根据话题准确选用素材,做到论据丰富论证充分。
例如《劝学》可用于“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有恒心”“要专一”“要学以致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有不唯书、不唯师的治学精神”“质疑与创新”“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求知”“知识”“主观与客观”“规律”“捷径”“省察与反思” “学无止境”“勤奋”“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等写作话题中。
2. 丰富作文语言。
这表现在学生可以运用文言词汇。例如《赤壁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等可以被直接运用到写景的文章中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助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
3. 借鉴作文技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技法,值得学生在作文中借鉴。例如,韩愈的《师说》,先立后破,正反论证;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先叙后议,环环相扣;这些布局上的技法,对学生写作很有价值。又如在教《劝学》一文时,发现这篇文章思路清晰,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写作结构。就首先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的感想,能不能按照平时所讲的“三问”法给题目提问。如此一问,学生感到这个题目是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思路来写的。通过分析文章之后,发现文章果然是按照“劝什么———学不可以已”“为什么劝———为什么不可以已”“怎么办———怎样做才可以不已”这个思路写的。仿照这篇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写作文,效果很好。经常做这样的训练,学生以后作文时就会思维活跃,思路也会清晰了。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要想让写作变得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琢磨的阅读过程。多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多写是阅读的深化和提升。只要牢牢抓住文言文教学与写作之间的契合点,就可以化解文言和写作教学中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