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非重点师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7-01-17朱科艺

东方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从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航 等9所高校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起,已走过14年历程。在这期间9所院校中逐渐形成了三类创新创业模式,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非常好借鉴和启发。但是,这9所试点院校都是重点高校又理工科类高校居多,在学生的专业指导、知识结构和学校资金、科研能力等方面有着优势,要在全国推广有一定局限。而今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下,非重点师范高校如何在借鉴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非重点师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尤为重要。笔者在非重点师范高校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30余年,在通过学习、研究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针对构建非重点师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多层次多维度地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研究。

关键词:非重点师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创新创业教育重大意义

世界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占主导地位,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靠于科技创新的水平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创新、与创业已成为经济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我国历届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也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是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2006年初,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布了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

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个高校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党的“十八大”也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领域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实践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就业,要求各级政府贯彻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做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由此可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敢于创新的民族才能是充满活力有希望的民族,善于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性和深刻的战略性。做好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也任何一所高校必尽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一)创新创业概念

创新与创业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又有相互的联系,因此必须明白他们各自的概念。

创新的概念涉及面很广,包含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广泛领域。原意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更新;第二、创新的东西;第三、改变。总的意思是破除旧的,确立新的。创新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进步,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了创新、创造性思维实践和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创业的概念在“辞海”里定义为“创业基业”,突出开端的艰难以及过程的开拓与创新意义。刘建钧认为,创业是一种创建企业的过程,或者说是创建企业的活动。他指出创业活动必然涉及创新,但创新不一定是创业活动【1】。创业要体现出创业者个体或团队为了改变现状,造福社会和后人,努力创造和积累财富的艰苦奋斗过程。创业活动具有开拓性、自主性、功利性的基本特征。不难看出,创业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通常指创建一个新的企业或经济实体;广义的创业一般指创造新事业的过程。

创新与创业从概念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甚至是核心和本质。清华大学学者雷家骕认为创业是创新的特殊形态。因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宿,反过来也会推动创新的发展。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关于创新教育,目前世界的定义主要有两种。其一,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精神、思维、创造能力说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这种定义认为它是一种理念和思想。其二,创新教育是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开展创新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增强人的创新能力为主的要目的的各种教育活动都称为创新教育。这种定义认为它是一种能力教育。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的。大会指出:创业教育是从广义上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郭丽君等人认为:因而创业教育应包含三层目标: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业;第二层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第三层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企业家【3】。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综合能力教育,让学生从单纯的就业求职者成为职业岗位的缔造热,既创业者。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更应成为渗透于人们生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

总之,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的目标趋向是一致的,都是着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素质发展的总体把握,而创业教育看重的是如何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尽管内容有所不同各有侧重,但二者要达到的目标高度一致,其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在教学过程的实践中,一方面从二者的内容、方式来看极其相似,完全应该整合相互渗透。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统一的,所以,应当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统一的范畴进行分析和研究。

中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杨芳主任在《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是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主要载体,以开发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其未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人格、知识、思维、能力等的素质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新指认,也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诠释。从广义上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新的伟大事业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从狭义上讲,它是关于创造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走上主动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活动。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更要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它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这也将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中创新是灵魂,创业是载体,创新创业是一种实践行为,更强调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的培养。

三、非重点师范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首次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至今已有27年的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在1998年12月对创业教育的理念正式回应,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后来各个高校也进行了推广。1999年由中央、科协、全国学联在全国共同举办了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开始进入我国高校。教育部于2002年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航、武汉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黑龙江大学、南京经济学院以及西北工业大学9所高校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启动。从此,政府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支持和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教育部高教司在2003年举办了“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澳大利亚创业教育专家Petersheldrake来中国讲学,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2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学习【4】。团中央、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于2005年8月在华开展了KAB高校创业教育项目,到目前《大学生KAB创业基础》项目已经在全国六百多所高校实施开展,还建立了该项目“KAB中国创业教育网”为高校师生提供创业信息、实践机会、专家指导和成员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中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符合国情的完整的、制度化的教育体系和模式。虽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较多,但是大多没有经过实践和检验,还不能作为成熟的教育模式进行统一推广。从国内所有高校的情况来看,教育部在2002年定为创业教育试点的9所院校处于领先地位。在这9所院校中逐渐形成了三类创新创业模式。

第一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将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开展教育活动,同时将第一、第二课堂相整合。在第一课堂设置创业管理、创业精神,风险投资等创业教育类课程,结合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教授学生进行创业所必须的知识。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举办各种竞赛和活动,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种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教育模式。它一方面在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育,另一方面学校为学生创业提供所需的技术咨询和资金。上海交大始终突出贯彻三个基点(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和三个转变(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传授向学习转变),并以此为指导来确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5】。

第三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此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是一种创业技能培训教育。学习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研究,同时还专门设立三百万元的创业基金,对评估后的学生创业计划提供天使种子资金。学校还成立了科技园、技孵化器以搭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毋庸置疑这三种模式确实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非常好借鉴和启发,有许多理念和思路对于师范类高校来说可以进行移植。然而应该看到这三种模式的出处有一定的特殊。第一,三种模式都是出自既是211又是985的重点高校;第二,多是理工科类高校,这些高校在学生的专业指导、知识结构和学校资金、科研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因此,师范类高校特别是非重点师范类高校,在借鉴三种模式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师范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尤为重要。

(一)非重点师范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更多高校的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还主要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并没有把它当作是一种长期培养优秀人才的行为,导致内涵和价值缩水。有的高校仅仅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计划大赛等简单的形式,过分注意了比赛成绩的追求,功利化的因素较多,还有的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经理人而非具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创业者,导致创业活动停留在了利润与财富创造的功利性层面上,并没有上升到开创事业的理性层面。

2.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存在脱节,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讲座的业余教育活动进行,基本停留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并没有融入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施过程中基本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黑龙江大学原校长衣俊卿认为:首先,这种认识和实践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与操作,从根本上忽略了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深层次基础;其次,这种局限于操作和技巧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暗含了一种狭隘认识,也就是无需从根本对现有专业教育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只需添加创造学的知识和创业的技能,就可以实现相应的目标;再次,这种认识和实践会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引向歧途,最终会导致中华名族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枯竭。在他看来,人的创造性、创新和创业能力并不能向具体的技能和技巧那样传授,它必须通过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涵的文化精神的熏陶,才能潜移默化生成,创业教育应深深地依赖于专业教育,所以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欠缺,教育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据还不完全统计双创教育领域的师生比例约为2000:1,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个比例甚至会更高。不仅如此,从目前从事双创教学师资队伍人员的组成状况来看,大多缺乏企业管理和创业经验,有的只是接受了短期的培训,讲课内容只能局限在理论分析,无法真心培养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因此很难达到经验分享与创意激发的教学效果。

4.创新创业教育停留于浅层。双创教育不同于普通知识传授型课程,不但偏向于经验分享与创意激发,更总要的是围绕商业之道及其相关的核心价值进行一种感染与思路整合。而直接从高校内部经由简单的培训,就充当双创教育师资的薄弱现实,可能会是双创教育变成新的“素质教育”,而让“素质”进一步蒙尘。

这种情况下的双创教育,似乎更多是一些简单肤浅的画一张商业策划书,要么本末倒置,过于强调创业之“术”,忽视创业之“道”。学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努力靠近双创的发展需要,就必然执行处许多的创业“速成班”,比如把生涯教育课程改个名字,然后加一些创业相关知识,即是创业教育的升;或者找一些企业家做相关的演讲、顾问、教练,即说明创业与现实接轨。更有甚之,动员学生把旺盛的精力用去送货,低买高卖各种小商品等,以此催生花样繁多的“创业项目”来体现校方的双创教育成果。

(二)非重点师范类院校双创教育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欲望与动机不够强,大部分就读师范的学生存有传统的“吃黄粮”思想;选择学师范专业就是为了当老师求安稳,所以,更愿意把精力用于修炼成为传统的“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素质和能力上,死守教师职业。他们认为创业教育只是为将来创业服务的技能型培训,自己不需要创业,也就不需要创业教育的培训,似乎把自己变成了双创教育的“局外人”。对双创教育的认可度不够,主观能动性不强。

2、部分学生虽有一定的创业愿望,但受到专业、学科背景的限制,短时间内还不够突破知识、经验、技术与资金方面的阻碍。尤其是师范类学生对行业的运行规律、要求、技术、管理、信息都不太熟悉,又在产品的开发中会过于依赖他人,以至于创业成为了师范类学生的一大难题。

四 非重点师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管理体制的改革,社会氛围、文化分文、社会文化的速立,政府政策和导向的加强等各个方面。同时,它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它的效果与成果有了能短期内难以显现。所以,需要政府和社会继续不断助力,更需高校不断主动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才能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由低级向高级,又简单模仿向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模式上发展,已达到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一)确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及魄力的人,因此,双创教育要围绕此目的展开。

1.创新创业意识熏陶

创新创业意识是指人对创新创业活动自觉的反映,也就是对创业者行为祈祷促进和动力作用的个人心理倾向,包含需要、动机、意志等心理成分。需要是源,动机是泉,意志是刃,支配着创新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的根本源泉,必须高度重视,唤起意识,调动出学生的欲望。

2.创新创业观念教育

创新创业观念属于思想范畴,是对创新创业的意义、目标以及行为的理解和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教育的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避免误区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和思考毕业后前进的方向并为之做出努力。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更新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思想观念,避免“守株待兔”的被动就业误区,避免守业型教育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的不适应,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

3.创新创业素质提升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需要具备明显的素质和特点。其中素质包含了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政治思想素质事关创业者努力的方向及效益取向;道德素质对创业成败起至关重要的技术性作用;心理素质与情商(AQ)息息相关,表现为对挫折和逆境的反应;身体素质是做好一切的前提和基础。

4.创新创业精神激励

创新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勇于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勇担责任、团队精神等品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在30年中追踪研究了800人的成长过程。发现成就最大的20%与最小的20%最明显差异就在于个性的不同。高成就者具有自信、进取心、坚持住等特征。要培养学生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或潜在的创业者,鼓励学生的开拓创新与敢为精神,教学生会自我发展至关重要。

5.创新创业能力强化

创新创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创新创业精神的体现,与先天的性格气质有关,但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来获得,既有特殊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心理机制。包含了创新创业认知能力(认知环境、自我把握机会的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科技应用,分析,解决问题,应变能力等)社会能力(社会交际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6.创新创业知识学习

知识是创新创业的支点。这里的知识既是指创新创业过程中涉及的政策、法律、申办程序、管理,运营等知识,更是指带有跨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师范类高校在知识培养上应注意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力求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为”T”型,上横代表知识的高度和广度,下横代表知识的力度和深度。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将来无论是在工作岗位还是在创业领域才能有更好的适应性及成功率。

(二)完善校内创新创业管理、教育及研究体系

1、高校有了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思想和确立了双创教育的基本内容后,必须要有实行有力的教育组织领导机构。笔者认为,对于师范类高校可以借鉴英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中的大学主导模式(独立的团队与组织)、大学嵌入式模式(在已有的组织中加入创业教育功能)、学院主导协作模式(若干学院共同管理,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学中),把这三种模式有机结合,即可以加强影响力营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性,又能实现资源共享综合考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特点。同时,还要结合校的层次、类别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形成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校级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中,必须由校级主要党政挂帅,教育专家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在负责统筹推进双创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设立的管理机构沟通和交流,整合校内外一切力量和资源,指导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现了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应当从约束大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向促进大学生思维和解放能力的方向发展;其次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灵活交融的综合知识学习转变;再次要从学生被动的接受向主动参与课程设置和讨论的方向转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定位上,一要注意课程要与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融合,二要注意课程的国际化发展,要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发展相融合。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要包含创业意识的类通性课程,创业知识、素质、能力、精神提升类等专业技能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特色上,要把握高校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特点,与原有学科相结合开展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工科类学生适合进行技术类创新创业教育,文科类院校可能会更擅长创意类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跨度上,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和年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当有所不同的侧重点;也就是要有普及性课程和核心性课程之分;普及性课程面向全部学生进行,适合以只选课与专业课时融合的形式出现,核心型课程属于进阶课程,针对有创业意向和潜力的学生开发和讲授。

与此同时,伴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立,教育教学改革也要深化,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应与时俱进。首先,要从传统的满堂灌式的传授方式向开放、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方式转变,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育、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其次,在教学评价上要提倡多元化,不能单纯以学生的成绩论成败,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和教育的多元化;再次,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的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最后,高校的管理模式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管理中心应当下移,弱化行政化,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师生更有主人翁意识,同时也可锻炼学生启发性思维,利于形成宽松、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3、加强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和主体,其知识水平、授课水平、实践经验等素质对教育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培养人才质量高低的关键;同时可以通过自身树立榜样用创业精神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教育及教学的过程中。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必然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综合性极强,需要教师及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与时俱进的授课技巧,更要有创新创业的实际体验和实践。目前师范类高校的创业师资主要来自高校辅导员和就业中心、部分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以及管理或商科类的教师,理论知识不够系统,更缺乏实际的创业体验和经验;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而又任重道远,应力求加快改变现状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只凭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配合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才可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是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形式应呈现出多样性。第一,高校可以加强与校外企业联系,这方面要从分发挥二级学院(系)的作用,在专业对口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走校企联合道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在企业从事1-2个月的实践活动,真正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情况,参与企业管理和时间得到真正的锻炼,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新鲜的活力,实现一举两得的功效。比较成功的做法是“暑期实习生”的模式,组织大三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第二,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建企业实体,当前已有众多高校有自己的校办企业,在实体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的场所和氛围。第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发挥好科技园的孵化功能,将老师或学生成熟项目,在科技园进行孵化,并派驻老师进行指导,切实让学生在项目中成长。第四,加强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课程学习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创新项目,参与各类创新比赛,增加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第五,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遵循“双向收益、互利互惠”的原则,让学生参与经营,锻炼创业能力;还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公共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法律或者金融实践的模拟等活动。第六,重视并积极组织谋划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赛促训。国内外都有不少名企都是来自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印度管理学院就经常组织国际性的创业计划书大赛,这是一种行之有效、见效快的教育方法,在计划书的撰写过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大局观和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阅资料,获取各类信息的能力;在创业大赛中,还能形成校友信息网络链,建立校企合作网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家,让创业不再神秘。第七,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不断完善之后,可以探讨学制的变化,在学制内每位学生都加入企业实训,现在美国已有高校将大学生的学制延长为五年。

5、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水平

要想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近年,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出现蓬勃发展趋势,不断举办各种创业研究会议,出版研究成果,立项研究。众多高校也都建立了创业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相关研究和会议研讨促进了创新创业氛围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但是,在我国学术界的研究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创业研究处在引述或者评述欧美等国的研究成果,在现有情况下极少有所突破,尚还没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所以,加强创新创业的研究,提升创新创业的水平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反馈机制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没有最终的评价,就没有最初的激情,中途的毅力很有可能不堪一击。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成本高,实践性强、成效滞后等特点,所以其评价反馈机制要力求科学多元,既要提高高校的积极性,给出合理准确的判断,又要避免过度形式上的评价。

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巨大,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标准应当多元。威斯帕(KarlVesper)教授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进行评价的七个要素:提供的课程、教师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毕业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校友创建新企业的情况,外部学术联系(包括举办的创业领域的会议和出版的学术期刊)。第一,国家应当根据高校的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同的高校比如重点和非重点,职业学校与非职业学校,综合性与专科性高校游荡有所不同。其次,评价机制中的专家学者要兼具资深的理论与丰富的实践,时机成熟,可以建立评价资格认可制度。再次,有了评价就要有激励处罚措施,在资金、政策和教师晋升上给予优惠条款,这样能充分提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动力。第二,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评价机制。评价要力求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评价的内容不仅要关注外显的知识掌握,也要强调学生的品德、情感和意志的评价。评价的结果要及时反馈,以便引入竞争意识,促使各方有针对性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四)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微观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设计内容广泛,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这些内容并不是随意堆积在一起的,需要一个选择和整合的过程,其内容在结构上既要相互独立,又应相互融合,整体上需要体现渐进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事实上,现在非重点师范大学里并不是所有院(系)、专业的学生都是师范生,创新创业微观体系可以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角度来考虑,在校级统筹的同时一定要发挥院(系)作用。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根据其成长特点和现实需求的变化,设计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一年级的学生有相似的思想、生活和思维特点,可以按照年级的不同进行阶段的划分。另外,学生除共性之外还有个性,不同学生的需求有所不同,其思想意识、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可以按照学生群体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1 一年级为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大学一年级侧重创新创业知识、意识和观念的培养

大一是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适合面向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创新创业理论”、“创业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让学生明白创新、创业是什么,对创新创业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观念。在课程之外辅以创新创业讲座,结合专业对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申请立项等进行讲解培训,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通过往届学长以及作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思考创新创业的理念,同时可以组织一年级的学生开展创意类、小制作和发明类科技竞赛和成果展览活动,以增强他们的投身创新活动和创新实践的信心。

(2)、大学二年级侧重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和精神的历练

面向大二学生开展“创新思维技法”、“KAB创业指导系列讲座”、“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商业管理类、法律法规类、融资销售类、心理逆商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能力,历练学生的创业精神。在此阶段,可以组织对创业感兴趣及有潜力的学生组成项目团队,通过开放实验室等平台,将学生逐渐引入师长的项目中,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并有针对性的锻炼各方面的素质。

(3)、大学三四年级重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开设“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就业指导”、“创业实务操作”等旨在培养创业能力和魄力的课程;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导师,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进而学习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在实战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创业基地等实体真实了解企业的运作和文化,参与中小型企业的产品研发与管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总之,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浸泡式的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其认识到双创教育是当今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使其初具创新创业品质和精神,初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为毕业后的择业和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学生群体为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是有教无类,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教育,也就是有教有类。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而言,它重点在于创新创业的普及性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内容,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有创新创业兴趣和潜力的学生,要区别对待,重点强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加强其实践能力的锻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理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进取,并逐渐掌握学做结合,执行统一的要义。

3以学生专业为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师范高校里有文科生、理科生、艺术生等,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时常会因遇到本专业以外知识不够或不懂技术,而影响其视野、构思,甚至影响创新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学校应尽快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要敢于打破现有的诸多限制,形成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条件,让学生在校期间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合知识,以为造就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建钧.创业投资—原理与方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0.

[2]雷家骥.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亲年科技,2007,(152).

[3]郭丽君,刘强,卢向阳.中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分析比较【J】.高教探索,2008,(1):135.

[4]李时椿,常建坤:《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第一版.

[5]李敏义.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高教观察,2007(1):42-43

作者简介:

朱科艺,性别:男,1957年2月出生,籍贯:重庆市,学历:本科 职称:管理岗六级(非领导职务)职员、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和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分析
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