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设计团队与BIM团队融合途径分析
2017-01-17刘红霞钱波
刘红霞++钱波
摘 要:为更好地应用BIM技术,很多设计企业都组建了BIM团队。但实践中不少设计企业的BIM团队与传统的设计团队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真正能实现融合的非常少。本文旨在分析此类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给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BIM团队;设计团队;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一、设计企业BIM团队现状
1.组建BIM团队的原因分析
2002年初,少数先驱型设计企业开始自学Revit软件,并认识到BIM技术在建设领域的巨大应用价值,意识到应用BIM技术将是未来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企业开始组建BIM团队。设计企业组建BIM团队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见表1。
2.设计企业组建BIM团队的方式及利弊分析
多数设计企业单独组建BIM部门,从传统设计团队中独立出来,专门从事BIM业务。设计企业组建BIM团队的方式有以下几种(见表2),各有利弊。
3.传统设计团队与BIM团队的工作模式
传统设计团队(见图1)是按照建筑、结构、机电(给排水、暖通、电气)等几个专业人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设计任务的团队。BIM团队(见图2)是设计企业抽调内部人员或者通过外部招聘专门组建的BIM技术团队。实际中,这两种团队存在不同的工作模式。
二、BIM设计团队与传统团队融合的障碍及原因分析
从分析看,基于二维的CAD和基于三维BIM模型进行设计(见图3)的流程和思路有较大的差异。在二维的设计模式下,所有的工作流程均以图纸表达为核心,而在三维模式下,却以“设计”为核心,也就是说需要先完成设计模型及专业协调,然后才会关注图纸。这样的转变很难让设计人员快速适应,只有在充分理解新的设计流程之后,设计效率和质量会大幅度提升。
现阶段,很多设计企业的BIM团队往往利用已做过的项目翻模;或者虽然结合具体项目建模,但可能只有建筑建模,没有结构和机电建模;或者仅仅只是建好模型,利用了三维模型的可视化和碰撞检测这几个简单功能。很多工作与传统的设计团队是缺乏交集的,谈不上全过程、全员的BIM应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耗资较多。BIM应用需要购置更高级的电脑硬件、购买一系列软件、开展多轮人员培训,且导致生产效率暂时降低,需要较多的资金,企业不可能一下子把摊子铺得过大。
二是设计方和业主方对新事物的认识不足。设计人员可能存在怕麻烦,不想改变等心理,拒绝主动学习和钻研BIM相关知识。业主方对BIM认识不够,觉得没必要或者不知道多花钱买了BIM模型会不会带来经济效益。设计企业没有看到BIM建模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出于短视心理也可能缺乏动力。
三是缺乏经验。这是多数设计企业面临的困难。毕竟BIM在国内应用的时间较短,怎样实现CAD的二维设计模式到BIM的三维设计模式转变,多数设计企业心里没有底,少数企业在慢慢摸索中。BIM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应用价值是最大的,但设计企业因其项目中所处的位置导致应用BIM的局限性。
三、BIM设计团队与传统团队融合的途径
1.设计企业BIM推进理想模式
小型和民营设计企业推进BIM,可以先从组建工作团队开始,从公司内部项目做起,拿现有的项目套BIM模型练手,为业主提供免费或者取费较低的BIM咨询业务,为业主提供更高的附加价值并积累经验。重点是在当前粗放的施工图与低水平的施工管理水平之间搭接一个精细化施工图阶段,以得到业主等其他参与方的充分肯定,为争取更大的市场机会做准备。
大型设计企业应从BIM的应用价值出发,应用自身的设计能力向行业上游和下游延伸服务,更好地与业主、施工方、供应方对接。向前端为业主提供咨询服务,向后端参与施工管理。总之,就是研究如何利用BIM信息平台,使这些信息资产增值,挖掘潜在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当然,并不是所有设计企业都应该采取向两端延伸的策略,可以根据行业趋势,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向上延伸或向下延伸。擅长设计创意的可以往创意方面发展,擅长施工的就往施工发展,这样以后就可以慢慢转型了。
2.BIM设计团队与传统团队融合途径
当前,大多数设计企业都是从专门组建BIM团队或部门开始试水,长期趋势应是所有设计人员都应该会使用BIM技术为企业服务。在新旧交替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传统设计团队和全新BIM设计团队的磨合与碰撞。设计企业推行BIM,在树立目标后,必须着力组建全新的BIM团队并将之扩大到全员或推进传统团队转型,实现传统设计团队与BIM团队的融合。建议从团队组建、软件培训、合理分工、建立资源库、优化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BIM核心人才的培养
根据相关调查,设计类企业对BIM专业应用人才需求和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最受欢迎的设计能力强BIM能力也强的人才屈指可数,大多数为设计能力强BIM能力弱的设计型人才。设计企业应该加大对设计师们工程能力和BIM能力的培养。按照人才能力成长的路径合理开展人才引进、培训、任务分派及考核等各类人事工作,保证储备充足的优秀人才。
在多数设计企业里,兼具各专业知识的设计人员非常少,大多数设计人员对本专业熟悉,对其他相关专业了解一般。要想实现BIM的完美应用,不仅要求专业设计师对其他相关专业更深入的了解,还必须加强各专业设计师的工程能力和BIM能力。这两种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时间做实际项目慢慢积累的。其成长路径如图4、图5所示:
(2)组建以设计人员为主的BIM团队
在企业层面,可以设立BIM总监这个职位,主要负责对所有BIM项目的总体监控管理。在项目层面,可以组建以设计人员为主的BIM团队。根据BIM平台的小型集成化的特点,BIM团队(见图6)应该是由学习型的设计人员组成的建筑、结构、设备、市场等方面知识和信息交流共享的团队。这个团队以项目目标为工作目标,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的BIM咨询机构的指导和帮助。
团队的负责人可以称作BIM设计项目经理,应该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BIM体系的管理水平,又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做好BIM体系的设计和管理,把控设计的过程进度和总体质量。在BIM设计项目经理下,应该有建筑、结构、水、暖、电专业设计师。各专业设计师完成本专业的设计、计算及建模,并与其它专业互提条件,相互协调。可根据项目规模合理确定各专业设计师人数。为使团队融合更顺畅,可以为每个专业配备熟练使用BIM相关软件的设计员,提高建模速度及准确性。
(3)循序渐进开展软件培训
设计人员熟练运用BIM相关软件是开展BIM应用的前提。但对于一个全新且有一定难度的新技术来讲,少数人熟练掌握是容易做到的,难的是全员都熟练运用。可行的途径是先让少部分人率先学习,可以采取边干边学的方式,如2个月内每天半天学习,半天用于实践;以后再逐步扩大到全员全制度。不过,前提是必须首先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作为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进行全员的基础技术培训。通过结合具体项目进行操作,摸出经验,整理出工作流程,然后总结经验,制定工作流程,再向全员推广普及,最后通过实际项目来检验和调整,不断完善协调。
(4)合理分工,通过总包项目练手
为更全面应用BIM技术,可以从总包项目练手。如果没有合适的总包项目,可以以设计项目为依托,开展全方面的BIM应用模拟。做项目时,根据项目目标进行合理的工作结构分解WBS是第一步。WBS分解可以根据时间分解,从方案开始,到初设、到施工图,甚至到施工等各阶段,把各阶段的工作内容结合建筑、结构、机电等各专业进行分解,细到不能再分解的工作包,将工作任务分配给不同的人。加强过程管理,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制定定期互提条件的制度。最好是全方位利用模型,对现场环境、方案设计、模型分析、施工模拟、造价等进行系列应用,大大提高模型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应用研究的综合成本,也使相关人员看到BIM应用的价值,更有动力去完善模型,利用模型指导实践。
(5)建立企业资源库,提高设计效率
利用CAD进行设计效率较高,这不仅因为绝大多数设计人员已经熟练掌握了软件,还因为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已经积累了无数可用的CAD图库资源,成为提升设计效率的重要知识资源库。而BIM设计系统应用时间较短,前期资源积累处于空白,因此很难形成高效率的资源库。虽说有些软件厂商已经提供了一些资源,如Revit自带数千族库和一些项目样板,可为企业提供统一管理、加密管理、权限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功能,但将建立完善资源库的全部希望寄托于软件厂商,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当前BIM技术已不仅仅应用于设计领域,还在施工、运维、算量等不同领域开始应用,而各领域对于BIM资源库的要求无论从模型的深度上、信息的深度上还是从注释符号表达的要求上都有不同的定义,因此软件厂商很难提供完全满足企业要求的资源库。所以,设计企业应通过自身的积累,将BIM资源库作为企业的数字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因达到三维BIM设计目标所涉及的软件、管理系统、人员等方面投入巨大,建议中小企业采用市场上通用的BIM设计系统和管理系统(而不是定制研发)来完成BIM设计的工作。大设计企业可在采用通用系统的基础上,采取逐年投入,分步积累的方式来推进实现BIM协同设计。例如,第一年完成建筑专业的三维设计,并实现出图,结构专业配合;积累建筑专业的样板和族库;第二年完成结构专业的三维出图,部分实现结构与计算软件间配套计算,积累结构专业的规则、样板和族库,机电专业配合;第三年完成全面的BIM模型工作和协同工作。这样的推进更有的放矢,也不会导致一次性投入过大的问题。
(6)改变考核及分配制度,调动积极性
当前,设计人员对于BIM应用还存在偏见、或不配合或不适应。不配合是因为多花数倍的功夫却看不到成效,体现不了经济效益,大大降低了设计人员运用BIM的积极性。不适应是因为软件学习,工作流程等与之前有较大差异。较理想的BIM推广线路是:最开始把BIM作为一种比较前端的技能,不要求真实的应用,而去鼓励引导进行各种BIM的消费,让设计人员尝到甜头,并逐渐产生依赖感,继而着迷主动学习,最终顺利过渡到三维设计。
在推行BIM的同时,应注意到当前设计企业的管理流程与分配标准都是基于二维图纸设计的模式。而在BIM三维设计模式下,会涉及管理与分配制度的调整与改变,以图纸的数量或工程规模(主要是建筑面积、设计难度等)作为结算依据的原有管理模式,已极大地不适用于BIM三维设计模式。企业内部必须协调所有职能部门,根据BIM设计的特点对管理流程、管理节点、财务指标等进行系统和充分的论证和调整。
四、总结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需要扫清意识障碍、技术障碍、经济障碍等多重障碍。设计企业要从组织上、技术上、经济上、管理上下功夫,采取小步快走,逐步推进的策略,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适应行业潮流,才能顺利实现变革。
参考文献:
[1] 孙亚莉.BIM在设计院面临的现状思考[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10).
[2] 清华大学BIM课题组.设计企业BIM实施标准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何关培.如何让BIM成为生产力[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 黄琢华.基于BIM的分布式协同设计平台底层框架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4(2).
[5] 张铮.基于BIM技术条件下的工程项目设计工作流程的新型模式[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5.
(本文审稿 柳立生)
[4] 金炳镐,王铁志(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黑龙江民族出版社,2002.
[5] 马雷.红军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J].党史博采,2007(3).
[6]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红军长征过云南[C].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本文审稿 吴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