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1-17刘志元梅涛
刘志元+梅涛
摘要:运用SWOT方法,对学校体育俱乐部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体育健身俱乐部受制于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学校体育文化底蕴等方面具有的劣势;在组织模式、教学目标与效果、教学管理等方面处于优势;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具有较好机遇,在升学就业、综合素质养成方面存在威胁。所以,学校体育健身俱乐部应该打造体育健身俱乐部特色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健身俱乐部影响力、协同发展规避威胁。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SWOT分析;对策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体育工作围绕“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来确立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学校体育在学生体质健康和锻炼意识及技能方面起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体育课,就必须和当代教育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本文以采用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即基于学校体育俱乐部的优势因素、劣势与威胁因素、机会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和准确的分析,为学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其作用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1.1优势因素分析
1.1.1组织模式优势
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其较显著的特点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兴趣、锻炼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该模式是以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为前提,根据学生的自身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对其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与提高。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组织优势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延续了体育课的实效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对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辅导和纠正有一定强制性,对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侧重点,如中小学注重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大学生则开始同时注重运动项目规则和技战术运用,达到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自觉锻炼意识,对学生终身体育养成有重要影响[2]。
1.1.2教学目标与效果优势
“根据不同的年龄、年级、性别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3]。教学过程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重要地位,目前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概念日渐普及,体育健身俱乐部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使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与体育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目标与地位一致,从而保证了体育健身俱乐部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空间。
1.1.3教学管理优势
学校教育管理从整体上能保证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学校体育管理是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管理也是学校体育系统中的工作枢纽,它涵盖了体育课、课外活动、业余训练等,当然也包括体育健身俱乐部[4]。由学校层面组织或管理的健身俱乐部能够保证俱乐部活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系统性;同时能协调好体育课余课外活动、学生兴趣与身体素质达标要求、学校师生及学生间关系融洽,因此,学校体育管理对通过学校体育健身俱乐部部分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5]。
1.2 劣势因素分析
1.2.1 受制于硬件设施条件
学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建立和组成是在学校基础上,俱乐部的成员是本校学生,管理主要由本校进行管理监督,本校师生进行指导,那么在硬件上几乎依靠学校已有体育场馆设施或器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所具有的体育运动硬件设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开展项目和内容,以及开展俱乐部活动的规模和活动手段。但是在一些专门器械和新型项目的器材场地方面明显不足,从而限制了学校健身俱乐部的开展效率和质量[6]。
1.2.2俱乐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通过对不同层次学校健身俱乐部的调查分析发现,学校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两个明显问题是各个俱乐部在管理制度方面良莠不齐,原因是学校层面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宽泛,没有约束力和可操作性,实际的运行中,学校很少发挥管理、监督方面的作用,而是任由各个俱乐部创办主体自主运营,从而造成培养质量低下等方面的问题,无法体现出激发学生健身运动兴趣、提高其综合身体素质的俱乐部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很多俱乐部没有严格执行已有的规章制度,其原因是学校对俱乐部的松散式管理和俱乐部对其会员无法缔结成体育课中师生紧密集合的学习共同体,只有少数兴趣与运动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自觉主动适应俱乐部管理规定。这些原因使得学校或相关管理部门不利于俱乐部的组织管理,从而影响俱乐部的可持续性发展[7]。
1.2.3学校体育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学校难以适应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学校体育工作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及时跟上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做好学校体育管理工作。一些中学比起普通高校或者普通高中,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教学,忽视或轻视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方面存在极大的缺陷与不足。体育课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两操”流于形式;教师、家长、学生仍存在着“重文轻武”观念;这些都是学校开展体育健身俱乐部活动的巨大阻力,说明用“健康第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做好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相去甚远。
1.3学校体育俱乐部机遇分析
1.3.1国家对学生体育的重视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条件保障,确保学生体育课时和课余锻炼时间;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学校创建体育传统校、体育特色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新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广泛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8]。当前,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正积极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所有这一切给学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9]。
1.3.3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前,“身体”在学校体育场域中遭遇着诸多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学生体质下降,近视率和肥胖率居高不下等等,这从我国青少年近年来体质健康状况的测试结果就能反映出来,从本质上而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根源。“身体”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思想及其研究中处于被漠视、被遮蔽和被忽略状态,导致“身体”在整个学校体育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难以得到科学、合理的定位和充分、全面的彰显[10]。
1.4 对策分析
1.4.1转变体育思想,加强硬件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11]的精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与督导工作,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强身健体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具备较为完善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应严格落实《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标准》,高等学校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标准》落实体育设施与体育社团建立和管理工作。
2.1 加强俱乐部管理
学校作为各种俱乐部的发起者或者是硬件设施提供者,拥有绝对发言权,因此,应当以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为重,强化健身俱乐部的监督与管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
强化学校在健身俱乐部中的管理者地位,保证健身俱乐部按照现代体育思想和历史使命的要求组织实施,实现举办健身俱乐部的预期目标,要以为学生提供健身服务为核心目标,避免出现唯利是图、哗众取宠等行为。
2.2强化俱乐部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是俱乐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其来源首先是来自本校优秀体育教师,他们在保障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前提下,积极引导、按劳付酬地参加健身俱乐部教学工作,这是最稳定的教练员来源;第二,可以把每个运动项目中优秀学生培养成业余教练,并给予专项技术进一步提高的机会,使其发展成稳定的教练员;最后,可以从社会中招收一批优秀的体育人才,如退役运动员、退休教师等,成为俱乐部师资的有益来源。
3结语
我们应该客观、科学分析和重视学校健身俱乐部中的各种问题,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来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将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使学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更为灵活、多样,学校对俱乐部的管理更为科学、高效,促进学校体育健身俱乐部健康、持续地发展,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新时期学校体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晋中学院学报,2010(3) : 122-124
[2]黄争春,邹晓琴.赣州市高校健身俱乐部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12:16-17
[3]高明军,张军,李伟. 新课标下激趣教学法在体育课中的区别运用——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视域考察.运动, 2011(15):90-91
[4]韩林. 浅析高校体育管理内容与机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4):20-25
[5]李建军.学校体育管理体制适应体育教育功能变革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1(5):30-31.
[6]栾秀群,柏松.河北省高校休育健身俱乐部现状调查[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3):444-445
[7]肖林鹏.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8]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S]. 国办发[2012]53 号,2012-10-22。
[9]廖志锦. 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福州大学城高校为例.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5(3): 500-505
[10]张磊. 身体: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2):219-223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S/OL]. http://www.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