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7-01-17金静
金静
摘 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场所,拥有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和潜在资源——大学生,他们担负着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是学校可以评为“双一流”大学的前提条件,又是学校实现跨越性发展的重要跳板。在强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今天,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教育问题。因此,更好的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19-02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目标。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既要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也要提高人才的道德品质。课堂中更多体现的是“教书”,那么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有效媒介。“育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最高目标。高校校园文化以文化活动为主,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随着社会对具有高文化、高素质、高品质的创新人才需要的不断增加,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愈加重要。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呈多元性的趋势、明显的冲突性、广泛的包容性、深受网络的影响等特点。
一、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大中,首次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提高国家软实力”为重大任务,充分体现了我党在新时期对文化的自觉。党的十八大中,细分了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说明我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校作为文化高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对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思想渗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凝聚具有民族意识和创造意识的高等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支撑,还可以辐射到家庭、城市,乃至整个社会。
二、髙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表现的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一般会当做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是校园的硬件环境。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从物质环境体现出的精神文化。例如:校园内静置了一块大石头,安置得很合理,可以营造良好的环境,但是它只是物质,没有文化。如果在大石头上刻上了校训,表现了校训的浩然正气和刚正宏达,那么大学生们将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行为、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感染。当今社会常常“以貌取人”,虽然好的物质条件,办学条件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我们应更加重视继承和发扬物质表现的文化,达到“寓美于物”、“寓育于物”的效果。
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在物质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它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现如今大学生虽然有追求个性、思维独立的一面,但是也有随波逐流、心理依赖的一面。因此在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把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集合,如何体现高校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将会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三、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1、在硬件建设上,要摆脱盲目扩建和跟风,注重提升文化品味、彰显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结合师生的需要,精心设计,赋予校园内的物体独特的个性,加以特定的文化内涵。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贴近生活。在构成学校环境的众多要素中,校园文化建设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倍受人们的重视。这不仅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传授文化知识的社会机构,到处洋溢着文化的氛围,包括校园;更重要的是因为校园文化以它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形式,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环境所负载的信息渗透,达到显性课程中难以实现的“文化心理层”的社会认可,并因此成为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措施。校园文化建设贴近生活的表现形式多样: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寓教育于乐的活动,结合各种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网络、广播、校刊、校报等等深受学生欢迎和熟悉的文化载体的作用,加强校园绿化、室内美化、室外净化、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器材、体育器械等方面建设等等。把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固有功能发挥出来,彰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人性化和亲和力,使它深入人心,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此达到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建设良好的校风,是高校的立校之本。笔者认为校风分为教风和学风。学风广义上是指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狭义上是指学生学习风气,它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校风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创品牌、树形象、谋发展的关键。而教师优良的教风对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领路人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体现者和宣传者,是学风的起因,是校风形成的关键。教风和学风又是校风赖以形成的保证。
4、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此,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既启传历史文化,又承接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显然也要以此土壤为根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流长,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而借鉴传统文化合理成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高等教育责无旁贷。作为高等教育之魂的大学精神,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上,更是应成为领头羊。尤其是面对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淡忘民族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不争事实,更是迫切需要将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精神之中,使大学成为民族精神的堡垄。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燕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
[2]佘质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8(5).
[3]孙婷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等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信阳师范学院,2011(5).
[4]刘国新,王春喜.论校园文化力的特点与功能.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11.1.
[5]邹毅彬.中外高校校园文化差异及启迪.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6]孙媛媛,刘晓春.浅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7]刘国新,王春喜.论校园文化力的特点与功能.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11.1.
[8]部毅彬.中外高校校园文化差异及启迪.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9]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10]包思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太原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