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美育
2017-01-17张德军吴兴
张德军+吴兴
[摘 要]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的发展转型,以感性、娱乐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大学生出现审美价值的混乱、审美标准的缺失、审美趣味的低下等不良现象。新形势下应加强大学生美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艺术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投身审美实践。
[关键词] 大众文化;大学生;审美;美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34-02
一 大众文化冲击下的大学生审美现状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应该说,这种与现代传媒紧密结合的大众文化飞速发展,有助于人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大众文化的媚俗特性带来价值深度消失的同时,也消蚀了文艺的思想内涵和美育功能,甚至出现审美价值的混乱、审美标准的缺失、审美趣味的低下等问题。
1 审美价值的混乱
大众文化仅仅满足了人的消遣娱乐需求,缺乏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审美品格,丧失了审美的反思性和超越性。从这个角度而言,大众文化在增进人的世俗幸福感的同时,也剥夺了人的个性,瓦解了人的意志,使人成为丧失批判力的消费者,沉湎于消极的自我麻醉中,这直接导致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出现偏差。当代大学生被各种流行元素所吸引,热衷于视觉刺激和感官享受,丧失了对公平、正义、合理等价值观的理性反思,他们很容易把平庸落后的世俗观念当作新潮,把高尚深刻的精英文化斥为落伍,从而导致审美价值观的模糊与混乱,出现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行为举止。
2 审美标准的缺失
大众文化借助商业行为和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大量复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这种可复制性消解了艺术审美的个性化,往往造成一种平面化的审美狂欢表象,在对金钱、商品、偶像的盲目崇拜之中,人们对于美丑、是非、对错等的价值标准出现紊乱。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致使大学生的审美标准出现多样化,他们喜欢追新猎奇,转瞬即逝,变化无常,甚至表现为日常行为的怪异性和反叛性。一些大学生追求消费、娱乐和游戏,专注于身体体验和欲望表达,喜欢时尚流行,不求最好,只求最新。这些审美标准的转型,与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3 审美趣味的低俗
大众文化不再是一种自发性的精神愉悦,而是商品化、技术化的文化生产方式,刺激和宣泄人的感性欲望,给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娱乐消遣提供一种虚假满足和享用,甚至具有某种色情和暴力倾向。大众文化的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复制,提供的是没有特定内涵、缺乏思想深度的平面化产品,遮蔽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维,大学生普遍热衷于青春偶像剧、“超女”“快女”选秀活动,导致他们对公共社会领域重大问题漠不关心。在这种文化形态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丧失了对高尚生活目标和精神旨趣的追求,转而以身体感官的宣泄和释放为目的,追求物质享受和感性刺激,有的甚至沉迷于一些内容庸俗、格调低下的不健康文化产品,给学校教育和个人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 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美育的对策建议
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出现了诸多问题,有鉴于此,要加强大学生美育,以消除大众文化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美育,应跳出狭隘的传统美育思想的束缚,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举措,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他们的艺术品味和审美能力,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以审美的态度面对现实人生。
1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大学生审美实践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大学生美育的首要任务。审美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美感、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审美观直接指导和制约着人们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活动,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一方面。审美观是与真理观、道德观相联系和统一的整体。美以真和善为前提和基础,美离不开善,因为人的任何实践创造活动,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社会功利要求。美也离不开真,因为人的实践活动都是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美与真、善的这种内在联系,决定美的事物一定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的利益相一致。因此,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帮助大学生建构起与社会主义真理观、道德观、人生观相统一的审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标准,培育理想人格。另一方面,正确的审美观来自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肯定了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劳动创作了美”,美是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正是由于社会实践,才使人发现实现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也在主观方面产生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意识。因此,一个人要真正懂得美、发现美,最终决定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只有“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才能够正确地认识美和创造美。要教育广大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摈弃不合时宜的审美需求,改变不健康的审美趣味。
2 优化艺术课程设置,提升艺术审美品味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最高表现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现实中的美事物不是人人都能随时欣赏的,经过艺术的再现,却使人人都能随时欣赏了。”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积淀物和物化形态,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最充分、最集中的发展形态,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最基本、最有效和最具有操作性的途径。情感是艺术的特质,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高尚优美的情感,是对象化了的人类普遍情感,这种情感在改造和疏导庸俗的、不健康的情感的同时,也净化了人的心灵,化解了人在现实中的压抑和紧张情绪。对大学生而言,艺术不是强迫性的灌输和训斥,而是富有情感的、润物无声的审美感化过程,在这种审美化情绪体验中,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培育,从而塑造出美好心灵和完美人格。因此,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顺利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广大老师应时刻关注和寻找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因子,创造出丰富生动的艺术审美形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一方面,普通学校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是实施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充分保障一些艺术门类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如传统的音乐、美术、文学、书法、戏剧、舞蹈、影视等,做到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把艺术审美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课程安排计划,特别是在公共课、公选课的课程安排上向艺术门类倾斜,如开设《大学语文》《美学原理》《中国文化》《小说批评》《影视评论》等,通过科学合理的艺术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唤起他们潜在的审美需求。
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种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与审美经验、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进行大学生美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基本的美学知识,强化课内外的审美实践活动,积累起丰富的审美经验,提升艺术修养和品味,陶冶心灵和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首先,应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成果,将现代科技运用于学校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一些多媒体器材如电脑、音响、投影仪、互联网等设备,新颖直观,信息量大,不仅教师操作方便,学生也感兴趣,适合于美育的开展。要教会学生感知美、体验美、欣赏美,以优秀的作品来感染和鼓舞学生,激发他们对美的憧憬和兴趣,特别是现在许多优秀文艺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改编成话剧、小品等,更加快速、便捷地传播了更多优秀、美好的审美观念,这些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传播途径和表现方式,更容易为大学生接受。其次,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坚决杜绝网络和多媒体的不良影响。目前,由于学科建设的需要,各大高校都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配备了先进的实验仪器,互联网通讯设备也几乎进入了每个学生的宿舍,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的主要手段,高校要强化对网络的管理,屏蔽一些不良信息图片,去除那些宣扬黄色、暴力的不健康文化,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纯净思想、升华感情,与一切美的事物产生共鸣,从被动地感知美、欣赏美,转到主动地追求美、创造美。
4 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推进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审美特殊的精神文化,具有审美的凝聚、协调、培养以及情感的陶冶、释放、升华等多种美育功能,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构建审美化的校园自然环境。校园内的建筑应合理布局、自然协调,在充分考虑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渗入审美因素,通过增设亭台楼阁、湖泊山石等人工自然景观,做好校园绿化工作,让校园四季常青、鸟语花香,显现出一片生机,形成一个赏心悦目、干净整洁,令人心旷神怡的学习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面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的复杂文化情态,由于大学生阅历和知识有限,还不能独立进行甄别,迫切需要学校给予教育引导。不同于社会上的大众文化以娱乐为中心,追求感官刺激和愉悦,校园文化建设更注重审美价值和育人功能。要对校园中传播的流行艺术、通俗文化正确引导、有效调控,充分发挥校园课外活动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高雅、文明、健康的先进文化;提倡审美审美价值高的严肃艺术、高雅艺术,通过开设人文知识讲座、举办专题报告会、艺术沙龙活动等,让学生逐步学会正确鉴赏文化艺术品,分清美好和丑恶、高雅与粗俗,从而使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能自觉进行“筛选”;组建一些大学生社团,如戏剧社、文学社、绘画社等,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的同时,又实践了审美活动,培养了他们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