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与选择
2017-01-17欧阳友权
摘 要:网络文学批评要改变其与网络创作不相适应的格局,需要正视网络作品海量阅读、评价标准无从依傍和评价方式形殊而理异等现实困境。要破解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呼吁批评家真正进入网络文学现场,二是建立网络文学批评的通变观,三是打通写、读、管、评各环节,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共同体”。
关键词:网络文学批评;困境;主体选择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2-0161-05
一、引言
网络文学批评之所以成为当前的一个焦点话题,显然不是源于批评界的某种理论嗜好,而是基于网络文学创作实践的需求。近年来网络文学的爆发式增长,让本来就有些薄弱的网络批评愈发相形见绌、声音微弱,赶不上呼啸前行的创作快车。于是,网络文学批评特别是学院派批评颇有些处境尴尬——一方面在网络文学界遇“冷”,不被网络写手和网民读者看好;另一方面又被传统批评视为“小道”和“边缘”,相对于积淀深厚的主流文学批评,网络文学批评似乎是“不入流”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快网络文学批评建设,倡导刚健有为的网络批评,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二、网络文学批评的三重困境
网络文学批评也属于文学批评,需要遵循文学批评的基本规范,发挥文学批评的应有功能。但网络文学批评又不同于传统的或曰常规的文学批评,因为它是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所以它给文学批评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也使文学批评面临着诸多的困惑。
1.作品阅读量的困境
阅读是批评的先导和前提,而网络文学批评首先碰到的难题便是阅读的困难。网上的作品浩如烟海却良莠不齐,特别是网络小说,动辄百万、千万字的篇幅,给阅读带来很大压力。网络上已经出现1.7亿字的超长篇小说《宇宙巨校闪级生》①,淡然的超长篇《宇宙与生命》超过2700万字,雷云风暴创作的《从零开始》连载了11年,已有2022万字,仍在更新;心梦无痕的《七界传说》达1900多万字②,而数百万字的小说、特别是玄幻类小说,在网络上可谓比比皆是。③就像电视连续剧需要播放50集左右方可产生最佳广告效应一样,受阅读市场“粉丝”跟读的“眼球效应”影响,网络小说为了付费阅读的需要和优质IP的影响力积累,必须要有一定的篇幅才能对阅读者形成“粘性”,产生“欲罢不能”的吸引力。一旦“粘”住了读者群,有时哪怕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些“粉”们也愿意硬着头皮跟读下去,因为他们还在期待下一次“续更”的“爽点”。于是,已被欲望机制驱动的“粉丝跟读”将会约束着写手持续写下去,出现“有人读,我就写”、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注水”长篇也就不稀奇了。
这种基于读者选择的“超长”写作并不代表艺术的创新或审美的进步,但从经济效益看,对于作者和网站经营显然是有利的,苦就苦了那些试图评价网络文学的批评家和研究者——生而有涯之人生面对有如恒河沙数般的作品,谁也无法穷尽巨量的阅读对象。即如当下火爆的类型小说而言,要想把几十种类型化作品梳理一个轮廓尚且不易,遑论在“类型的海洋”沙里淘金,掌握文学批评的话语自信!当然,如果人们只是在网上做一个“跟读的粉丝”即兴点评,或是去网络社区、某一作品的论坛参与在线评论,就具体作品的内容和写法发表几句阅读感言,阅读也许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人们要发表文学“长评”,或者在传统媒体发表对网络作家作品鞭辟入里、切中肯綮的学术批评,没有对网络文学的长期浸淫,没有对作品的仔细阅读,都是不可想象的。网络作品数量多、篇幅长的“阅读难”问题,让许多有心介入的评论者要么望而却步,要么做一目十行的浅阅读,难以进入网络批评深入堂奥之门径,“阅读难关”便成为网络批评在技术层面的首要难题。
2.评价标准的困境
网络改变了人与世界原初的艺术审美关系,网络文学创造了不一样的文学,这使得传统批评标准一夜之间成为“昨日成规”,难以照搬过来用于评价新兴的网络文学,而新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起来,网络文学批评似乎变得无所依傍,导致批评与创作的严重疏离,形成“创作热”和“批评冷”的强烈反差。因此,网络文学的理论批评正经历着难以规避的观念转型和标准重建。
从学理逻辑上看,网络文学仍然需要坚守人类赋予文学的逻各斯原点,其批评标准应该有助于评判和构建这种文学的人文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同时,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又必须切中“网络”和“文学”双重背景下的艺术创新,能够回应网络时代的文学发展和文学问题。比如,除了传统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之外,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还应该有读者层面、产业层面、技术层面的评价尺度。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可以是分层、分级的,既需要坚持思想精深、内容精湛、艺术精良等纯文学的高标准,也需要有诸如生活的认同感、情感的代入性、阅读的快感、大众娱乐性、“续更”的完本率、与读者的互动性,甚至持续原创的时长年限、作者的版权观念、网络道德操守与法律法规意识等一般性的、更为具体的标准。这些标准都应该纳入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建构的视域。
在笔者看来,基于当下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其批评标准至少应当回答如下关键问题:网络时代文学评价的社会价值导向与文学价值导向应该如何坚守?网络时代的文学应怎样达成其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与市场效益的统一?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该怎样均衡美学标准、读者人气、经济效益等评价范式来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审美风格的鉴赏和评价?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应如何分析网络文学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文本的异同?评价网络时代的文学该怎样把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玄幻、穿越等类型化写作手法在网络文学中的表现?当前,我国网络文学批评界对这些问题探讨不多,有些研究才刚刚开始,有的问题还很少有人触及,已有的网络文学批评实践也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自说自话、各说各话,这种状况应该尽快得到改变。
3.评价方式的困境
这里所说的评价方式,主要指文学批评的表达方式和成果传播的载体形态。传统的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重要一翼,长于对批评对象做学理分析,其成果一般是以公开发表(出版)的报刊、著作形式形成批评的影响力。网络文学诞生后,仍然有许多批评家特别是关注网络文学的学院派批评在沿袭这种批评方式,但更多的网络批评即网民批评却是在网络上完成的,网络“在线批评”已成为网络文学批评的主要方式。
今天,我国的网络文学批评已经形成一个由三类批评主体构成的三大批评阵营:即由传统批评家构成的学院派批评,由传统媒体人构成的传媒批评和以文学网民为主体形成的在线批评。这三类批评各有侧重:学院派批评是一种理性化的学术批评,注重学理规范和观念逻辑;传媒批评注重新闻时效的影响力,关注社会效益和市场反应,具有价值的引导性;而网络在线批评则以即时表达为主,讲求真话实说和悦心快意,往往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却难免蜻蜓点水,或剑走偏锋,有时只图口舌之快却不负文责。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阵营各展其长,但并未形成兼容互补之势。
从有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大计考虑,要使网络文学批评发挥在社会主流文化中的影响力,需要掌控批评话语权和传媒主动权的“精英批评”与主流媒体更多地关注网络文学,用主流的声音为网络文学“站台”,改变网络创作与网络批评严重失衡的状况。
在笔者看来,当前更重要的是倡导批评家的网络在线批评。因为在线批评不仅更切合网络文学的文本生产机制和传播特点,也有助于网络批评与网络创作的互动沟通,真正让网络批评以“网络”的方式发挥作用。由数字化网络所规制的“宏媒体”“元媒体”和自媒体具有强劲的整合力和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力,网络文学创作、传播、阅读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在线批评的直接有效性和批评趋势的必然性与适恰性,从网络特别是自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看,“上网批评”和“批评上网”都将是网络文学批评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期待,今天“三类批评主体构成三大批评阵营”的彼此分立、互不往来的状况尽快得到改善,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语境中三者尽快形成一股合力,成为一个整体,就像消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界限一样,逐步弥合学院批评、传媒批评、网络在线批评的边界,创建网络文学批评的“中国板块”。
三、批评立场的主体选择
1.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呼吁批评家真正进入网络文学现场
这是网络文学批评的第一步,也是批评主体的首要选择。评价网络文学,研究网络文学,应该并只能从对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的本体为据,这是我们了解网络文学、评价网络文学、研究网络文学绕不过去的一道“铁门槛”。对于网络文学批评者而言,“便是点击网站,阅读作品,下足新批评派所倡导的‘细读工夫,了解和把握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作品形态、传播载体和接受方式,以及功能结构与意义蕴含等”④。切入现场,做一个网络文学的“局内人”,从而赢得网络文学批评的话语权,这是网络批评的前提。并且,批评家仅仅“入场”还不够,还需要“入眼”“入心”,做一个网络“潜水者”跟踪阅读作品,也可以做一个“粉丝”为某一个网络写手“站台”甚至“打赏”,参与对网络作家作品的社区、论坛讨论,或点赞、或吐槽,或跟帖、或长评,跟作家互动,与网友交流,始终保持对网络文学现场的关注度和兴奋点。
但时下我们看到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其中有两种情形容易形成阻隔:一是“旧制嵌入”模式,二是“技术至要”模式。前者先入为主地简单套用传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和批评标准来评价网络文学,评论者不是从网络阅读出发,有些甚至很少上网,并不熟悉网络作品,只是凭着在传统文学熏陶中积累的理论经验,便无比自信地面对网络文学发言,比如网络文学“垃圾论”“低俗论”“口水论”“媒介论”等即属此类。这种评价多是“把传统的文论学理简单套用到网络文学身上,用中外经典的文艺理论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式,实施‘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式的疏瀹与反思,急于构建网络文学的理论体系,让这只本该黄昏时高飞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黎明时便折翅起飞,结果不仅对实际的网络文学现象体认有‘隔,也于这一新兴文学的理论开启无补,导致网络文学研究的聚焦失准与凌空蹈虚”⑤。后者同样不是从网络作品出发,或者根本不把网络文学当作“文学”去评价,而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技术传媒的文化符号,以技术分析代替艺术评判,用工具思维漠视网络文学的人文蕴含,其评论充斥着一串串技术性术语和英文符号,读来让人一头雾水,笔下的评论文章不乏“网络”特色却与“文学”相距甚远,说到底,还是对网络作品阅读不足,体验不深,只能“入场”却不能“入心”。这样的批评滑向了技术的槽模,而脱离的却是文学的正途。
2.建立网络文学批评通变观
文学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文学变化带来的文学批评变化同样如此,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当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把文学带到“赛博空间”的时候,文学批评要想回应文学现实,只能顺变,不能“逆袭”,改变与调适才是最好的出路。哈佛大学研究互联网治理的专家乔纳森·齐特林(Jonathan Zittrain)称互联网是人类“光荣、毁灭与救赎的预言”,因为网络硬软件服务功能的“完美的执行”就意味着“行为规则和判决规则的不受欢迎的瓦解”⑥。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在《互联网怎么了?》一书中提醒人们:“数字化技术将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关键不是设想一个炼狱(dystopia)或者乌托邦(utopia),而是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尽我们所能以最好的方式去理解它们的结果。”⑦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也早就对传媒技术带来的变化有过精到的预言,他说:“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⑧互联网这只“魔兽”已经不可抗拒地改变了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改变了社会面貌和文化规则,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格局,评价文学的体系和标准当然也应发生变化。只不过这个变化需要找到两个支点:一个是网络文学创作实践,让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既要有“文学”的维度,又要有“网络”的视野,能够“接地气”地回应现实;另一个是“文学性”的逻辑原点,即吸取传统文学批评理论观念中那些不变或不能变的元素,如人文的、审美的、艺术感染的、普世价值的文学要素,这样的文学批评才会是“文学”的批评而不是其他批评。
具体来说,基于主体立场的批评通变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批评主体身份的通变。网络批评是开放的,可以是有门槛的,如在传统媒体(书、报、刊)发表网络文学评论就会有专业性的要求;也可以是无门槛、零成本的,如网络在线批评。也就是说,网络文学批评不再是职业批评家的专利,而是批评话语权的下移与解放,使普通网民都有了面对作品发言的权力。而批评广场的众声喧哗能让创作者听到更多的“逆耳之言”,其所体现的以真话对抗虚假、用犀利替代陈腐,以及在“读—写”互动中实现的间性对话,显然有助于改善文学批评的学术生态。
第二,批评标准的通变。批评家应该基于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批评标准的多维性。因为“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显现于对作品的肯定与否定的评判中、争议于传统与创新之辩,并合谋于商业与技术之维”⑨。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探索性、不确定性与可塑性,决定了批评家必须要有通变的立场和心态。正如研究者建言的:“建构合理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需要明确合理的价值预设和历史性、语境化原则,网络文学的网络化存在方式是确认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存在论依据”,因而,通变的批评标准必须考虑新媒介下的新文学,如“网络功能发挥尺度、跨媒介及跨艺类尺度、技术性—艺术性—商业性融合尺度、‘虚拟世界开拓尺度、主体网络间性与合作生产尺度、‘数字存在对存在意义领悟尺度、‘数字现实主义美学尺度体系整体构成”⑩,这些尺度本身也无时不处在变化与建构之中。
第三,评价方式的变化。网络批评应该倡导不拘一格,可以是长评,也可以短评;可以是逻辑剖析性的,也可以是感悟式的;可以发表在传统媒体上,更多的可能是在线批评;可以是庄重典雅的风格,也可以是戏谑调侃的风格……无论是哪种批评方式,只要是对解读网络作家作品有利,有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我们就应该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去适应。
3.打通写、读、管、评各环节,建立文学批评的共同体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是一个生产链、产业链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文学共同体”。由写手创作—网站管理—读者欣赏—学者评说—市场检验—政府监管等诸要素创生的业态结构,构成了新媒体语境中的文学社会学和生产美学。网络文学批评也应该这样,也需要建构一个由创作(作者维度)、管理(政府维度)、经营(网站维度)、阅读(读者维度)、评论(理论维度)五位一体的“批评共同体”,而不是批评家或文学网民的单打独斗、各说各话。这个共同体应该以理论评论学理逻辑为中心,创建批评的多维互动方式,以此形成网络文学批评的良好生态。
从“批评—创作”的维度上说,批评家要和网络作家交朋友,主动阅读作品,关注写手的创作与成长;网络作家也应该主动接近理论评论者,形成沟通与交流的良性机制,实现批评与创作的“对眼”与“对点”,而不是彼此观望,互不往来。文学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过,批评家和作家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交流的关系,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不应当像契诃夫那样把评论和创作看成是“绳子和马”的关系,也不应当像爱伦堡那样将其看成是“木耳和树”的关系,而要像贺拉斯在《诗艺》中比喻的那样:创作好比“刀子”,评论好比“磨刀石”,磨刀石虽然切不动什么,但却可以使钢刀锋利。作为批评家,应该让自己的评论助推创作的“锋刀利刃”;而网络作家也应该虚怀若谷,敢听真话,视批评家为文学同道和前行路上的挚友。
从“批评—管理”的维度上说,网络文学批评需要自觉遵守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配合政府管理,打击利用网络文学传播有害内容的违法违规行为,促使网络文学创作与经营恪守行业规范,以自律抵制市场乱象,积极为网络文学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文学管理者也需要依托网络批评获得文学舆情,把握创作动向,推介优秀作品,为网络批评保驾护航,使网络批评成为洞悉网络文学实践的晴雨表和驱动力。
从“批评—经营”维度上说,网络文学批评应该沟通创作与市场,为网站经营作品提供艺术定性和市场定量的有效信息,助推文学网站创新商业模式,开拓文学市场,扩大作品影响力,延伸优质IP的产业链,形成可选择性价值导向。同时,网络批评也应该促进网站经营者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运用新媒体技术,组织和传播优秀作品,健全综合评价体系,把好内容质量关,抵制趋利媚俗之风,发表更多经得住大众评价、专家评价、历史评价和市场检验的好作品。文学网站也需要积极配合文学评价活动,为批评行为提供后台信息,把支持文学批评纳入网站管理的工作内容。
从“批评—阅读”的维度上说,网络文学批评有责任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作品中引导读者目光,形成欣赏导向,帮助读者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网络作品,以便“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一方面起到“沙里淘金”、抽茧剥丝的艺术遴选效应,另一方面又可以防范有害作品对读者的危害,起到阅读市场的净化作用。
注释
①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网络小说《宇宙巨校闪级生》,作者是紫峰闲人。该小说总字数超过340兆,如换成中文计算多达1.7亿汉字。这是一部用VB语言编写并全自动完成的超长篇小说,全书至少描写了1.7万个有着不同姓名、不同容貌、不同特长的人物,描述了2.7万种造型新奇、行为怪异的怪物。据报道,完成这部超长小说只用了37个小时(不包括编程时间)。作品极具创意和想象力,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环境描述,都可用怪妙绝尘、难寻对手来形容,因为这些效果的产生主要是借用了强大的电脑计算能力。
②雷云风暴的《从零开始》已在起点中文网连载11年,当前已有2022万字,仍在更新中。心梦无痕的《七界传说》,共1900多万字。参见知乎: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35165,2016年9月16日查询。
③另有研究者统计:“起点文学网目前超过1000万字并且还在继续更新的小说有4部,它们是雷云风暴的《从零开始》,现在是1380多万字(此为2013年的数字——笔者注),元宝的《异能古董商》1160多万字,陈风笑的《官仙》1150万多字,黄金战士的《重生之妖孽人生》1100多万字。另外还有四部超过九百万字,接近1000万字。800万—900万字之间的也有8部。超过500万字的有80部。超过200万字的多达1049部,字数在100万—200万字之间的达1100部,意即超过100万字以上的小说多达2149部。这还是起点一家的情况。”见聂庆璞:《网络超长篇:商业化催生的注水写作》,《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
④⑤欧阳友权:《中国物联网研究基点及其语境选择》,《河北学刊》2015年第4期。
⑥[美]乔纳森·齐特林:《互联网的未来》,康国平、刘乃清等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101页。
⑦[美]马克·波斯特:《互联网怎么了?》,易容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⑧[美]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6页。
⑨禹建湘:《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多维性》,《求是学刊》2016年第3期。
⑩单小曦:《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问题反思及其在媒介存在论批评视角下的构建》,《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
责任编辑:采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