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新常态下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培育
2017-01-17李怡静
李怡静
摘 要: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是推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进入新常态,对私营企业家的伦理精神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由义利对峙向义利统一转变,由权利伦理向责任伦理转变,由依附权力向自主自立自强转变,由小富即安向全面发展的人格追求转变,由无视生态向绿色发展理念转变,无疑是支撑私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培育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既需要私营企业家自身素质的提升,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关键词: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转型;培育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2-0090-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转型,世界经济由过去的“管理型”经济逐渐向“企业家型”经济转变。①企业核心竞争力由有形转向无形,由单纯依靠土地和廉价劳动力向生产和管理的创新转变。时代的变迁呼唤着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企业家伦理精神。但是,中国经济转型为“企业家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企业家要真正地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主流力量,那么首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一项比技术升级、管理创新乃至种种超前的经营理念更为关键的工作——是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②
一、我国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我国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达1500多万户,资本逾40多万亿元,私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现实中,我国的私营经济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社会问题多发却是个不争的事实。《2014年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显示,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涉案判例657件,涉及企业家744人。其中,涉及私营企业548件,占83%;涉及私营企业家677人,占85%。近年来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私营企业家犯罪形势严峻,并呈不断增长势头。
我国私营企业家犯罪有6大风险点。一是企业融资。企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骗取贷款等行为。二是财务管理。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容易形成“账外账”“小金库”,容易出现假票据,这些加剧了私营企业家的侵占等犯罪风险。三是安全生产。目前,我国安全生产事故仍然处于易发、多发的高峰期,其中很大部分的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在私营企业。四是工程招投标。一些私营企业为获取经营机会,在招投标中无视规则,开展无序竞争,向行政主管部门、发包方行贿,也为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环节埋下了重重隐患。五是产品质量。主要集中在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方面。六是政商勾结。当前,政商勾结、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潜在化的常态。一些私营企业家和当地官员相互支持利用,把政商关系变成权钱交易的利益同盟,逾越了公与私的界限、法与理的红线。
从伦理角度分析,私营企业家经营行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一是缺乏法律意识。部分私营企业存在的不法行为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偷税漏税;利用虚假广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假冒注册商标,窃取合同文书,骗取贷款;等等。二是缺乏公正独立意识。一些私营企业内部管理重血缘、重亲情、重乡谊,缺乏公平竞争机制和民主管理体制。为争取利益最大化,寻找政治靠山,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三是缺乏敬畏意识。部分私营企业家面对一夜暴富,容易狂妄自大,缺乏敬畏法律、恪守道德、尊重员工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最终害人害己。四是缺乏共享意识。部分私营企业家没有包容、和谐、利益共享的发展意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私营企业为降低成本,争取生存空间,往往不惜压榨员工,克扣员工工资使私企成为“讨薪”事件的重灾区。五是缺乏责任担当意识。一些私营企业家往往只顾自己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应为国家、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六是缺乏生态意识。一部分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如广东潮阳市贵屿镇的电子垃圾污染练江流域事件;广西北海市合浦县采矿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当地严重粉尘污染事件。七是缺乏慈善意识。有些私营企业在关爱特殊群体、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扶贫减灾等社会责任方面,责任意识还不强。
私营企业出现的种种问题,追根溯源,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的认知偏差和缺失。企业家伦理精神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企业家对自身、他人以及与外界伦理关系的认知,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独特的道德水准、经营理念及个性风格。与经济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企业家伦理精神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保障。
2.我国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认知偏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家价值目标错位、企业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内部因素,也有法律制度不完善、社会政策扶植力度不够等外部因素。
第一,企业家自身因素:经营目标错位,价值观扭曲。企业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有研究表明,处于较高道德发展阶段的人更容易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决策。③私营企业具有逐利天性无可厚非,但有的私营企业家道德责任意识淡薄,觉悟不高,一味追求企业经济利益,不顾社会责任,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有的私营企业家功成名就后不知内省,不加内敛,自以为是,骄奢淫逸,胆大妄为,最终导致企业陷入伦理危机。
第二,私营企业内部因素: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是私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缺失。部分私营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研究等制度流于形式,厂长、经理独断专行,滥用职权,家长制的集权模式加重了部分私营企业家违法犯罪的风险。二是制度执行不力,管理不到位。一些掌握大量资源的财务、技术、销售部门的负责人或其他重要岗位的人员,以权谋私或串通作案,给企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三是内部监督缺失,制衡纠错乏力。一些私营企业家精明强干,容易导致个人崇拜,形成唯我独尊的局面。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独断专行和腐败。
第三,社会因素:政策扶持不够,法律保障不力。我国私营企业是在传统计划经济的缝隙中和远离主流社会的边缘地带顽强生长和壮大的。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如人力资源、银行贷款、政策扶持、产业准入、产权保护等方面,私营企业长期受到歧视,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部分私营企业家法治意识和刑事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刑事风险的演进性、广泛性和严厉性。因此,建立覆盖企业对内对外各个活动领域和各个经营环节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和刑事风险预警体系十分必要。这正是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家和社会法律服务共同的短板所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增速放缓、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消费需要提升、由要素驱动及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常态化发展。新常态下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私营企业家应认清新的发展态势,转变思维方式,确立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伦理精神,引领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经济新常态下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的转型
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的转型,必须坚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承继,与市场经济规则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的发展理念相契合。只有这样,才能行稳致远,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义利观:由义利对峙向义利统一转变
义利观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和精髓,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普遍耻于言利,认为一味讲究私利是自私无德的表现。而市场经济是与以往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则,使市场中的参与主体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得经济效益和利润。求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市场经济内含着强烈的求利机制。同时,现代市场经济又是一种高度规范的经济,它不仅依靠经济规律来调节,还需要依靠法律和道德进行调节。因此,既追逐利益又讲求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义利统一是这一要求的本质反映。一是私营企业家要确立正确的义利观。私营企业家建立正确的义利观是私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私营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客观要求。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获取利益。但企业家不仅是经济人,还应当是伦理人。现代化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私营企业要大力践行义利合一的新型企业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至诚守信,见利思义”应当成为现代私营企业家行为的基本准则。现代私营企业家要做到追求事业而不仅仅是追求财富;追求卓越而不仅仅是追求回报,以产业报国,回报社会。二是践行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道德约束的核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信誉是私营经济最宝贵的资源,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也是私营经济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私营企业家必须把讲信用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做到义利兼顾,诚信经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建立法律道德约束机制。一个私营企业要行稳致远,在教育激励的基础上,还应当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企业赚钱天经地义,但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中约束企业行为,一靠道德,二靠法律。道德是内在的、柔性的力量,是软约束;法律是外在的、刚性的力量,是硬约束。如果有人利令智昏,触碰了道德与法律底线,定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并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2.经营观:由权利伦理向责任伦理转变
我国私营企业绝大部分是家族式企业。家族式企业管理的人财物高度集权,管理权的过度集中,很容易造成决策的独断性、随意性,导致决策失误。企业伦理的核心是责任,企业家的首要任务是承担责任。私营企业家应承担的责任包括:一是经济责任。私营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资源,是市场经济的发动机。私营企业家要千方百计把企业做大做强,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财富。二是文化责任。人才兴则企业兴。私营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私营企业家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把员工由“工具人”变为“家人”来对待,形成“重贤尚能”“爱企如家”的浓厚氛围,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企业同发展,共命运。三是道德责任。企业在有道德的人的管理下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私营企业家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生目标,以此来约束和激励自己,心存敬畏,胸怀责任。坚持做到以德为先,以信立业,以学成业,以实兴业,以俭为荣,依法经营;坚持不断学习,守信用,重道义,讲情义,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促进者。四是社会责任。私营企业家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道义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积极参加地方建设和精准扶贫,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3.政商观:由依附权力向自主自立自强转变
政商关系是政府与市场、权力与资本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在我国现实经济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政府对市场的影响巨大,如果企业能够获得政府的支持,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公权力无处不在,很容易形成政商勾结,产生“权力寻租”行为。这种游走于法律制度之外的政商关系,无论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都极具破坏力。究其原因,这种政商勾结、轻视法律、畏惧权力的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宗法制为基础,以宗族伦理为本位,以官僚制为骨架,以君权至上为核心的封建专制结构。④官本位思想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巨大,做官不仅意味着政治上的权力,经济上的利益,更意味着人生价值的实现。官本位思想贻害至今,导致中国社会普遍崇拜权力,追求权力,商人畏惧权力,出现严重的官商勾结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委员座谈会时,在以往“‘官‘商交往要相敬如宾,不能勾肩搭背”的论述基础上,提出建立以“亲”“清”为标准的新型政商关系。这为纯洁政治生态、重塑政商关系指明了方向。在反腐倡廉新形势下,政商之交,“亲”则两利,“清”则相安。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依法行政,不以权谋私,与企业家有交集不搞交换,有交往不搞交易。对于私营企业家来讲,要实现赚钱从“靠关系”到“靠本领”的思维转变,满腔热情地支持地方发展,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做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实践者,决不做攀附权贵、蝇营狗苟的投机者,让从政与经商的环境更加健康、清朗。
4.人格观:由小富即安向全面发展的人格追求转变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卓越的能力、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优秀的品质。看一个企业管理者是否具有成功企业家的潜在品质,要从他的知识、能力、身体、心理等素质特征来具体调查和分析,并比较这些素质特征是否和外在的环境相符合。企业家个体成长中的精神、各方面的素质因素与外部激励约束的机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关系结构,其中企业家健全的人格精神会对其他因素起到指导、传递和凝聚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打拼中,我国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从整体来看,私营企业家具有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敢闯敢试、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家在事业取得成功后,骄奢淫逸,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一是知识水平有待提高。表现为知识水平不高,文化底蕴不深厚,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现代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素质要求距离较大。二是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许多企业仍然局限于传统家族式的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竞争意识不强,人才观念淡漠,处理问题随意性大,企业内部决策独断,缺乏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三是精神境界不高。部分私营企业家信仰缺失,目光短浅,小富即安。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健全人格是私营企业家成功的核心特质,也是构成企业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健全人格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政治品格、一种价值取向、一种道德情操,一种不断学习的生活方式。正如彼得·圣吉所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⑤健全人格是一种力量,它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能通过榜样的引领征服人心,凝聚力量,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5.生态观:由无视生态向绿色发展理念转变
目前,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脆弱,空气、土地、河流污染严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频繁的雾霾天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这其中,数量庞大的私营企业,发展不计成本,不讲代价,不论得失,对环境污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面临着避无可避的两难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有价值的公共产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一致行动。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私营企业家要做到:一是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认真履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严禁一切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与全国人民一道创造共同的美好家园。二是加强对企业员工绿色发展理念的教育,做到入脑入心,使之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推动形成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是加强技术创新,把节能降耗减排落实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责任到人,严格考核,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行动,广泛参与和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实际行动为创造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秀的美好家园做贡献。
三、经济新常态下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培育
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私营企业家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需要良好的内部机制和社会环境,以促进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的成长和发展。
1.从私营企业家角度:注重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伦理是世界的一种内在关系,是“精神自我”的“仁爱”表现,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闪耀着伦理的光辉。建设一支高智商、高情商、高德商、高胆商、高财商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⑥,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
第一,提高智商。智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一个企业家来讲,就是要具有高水平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质,如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理解力、超强的创造力、果断的决策力、敏捷的思维力、灵巧的应变力等,善领导,懂规矩,会管理,能经营。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千变万化的形势,要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需要私营企业家自觉地、持续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并进行实践磨砺。
第二,陶冶情商。情商指人在情绪、意志、韧性、悟性等方面的品质。情商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技巧。情商往往决定命运。情商高,能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宽松环境,创造一个更好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能容人是高素质,善沟通是大智慧,会团结是真本事。处于风口浪尖上的私营企业家,在工作和生活中尤应提升自己的情商,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开辟广阔的途径。
第三,塑造德商。德商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包括诚实、正直、尊重、负责、仁爱、宽容、忠心、坚韧、敬畏、节俭等方面的内容。德商高的人有较高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能力。哈佛大学的罗伯特·科尔斯认为,品德胜于知识,一个德商高的人,会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⑦德商是个人和企业行为的道德罗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私营企业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严于自律,率先垂范。“内圣”方可“外王”。私营企业家要按照功利观—自我实现观—社会成就观的价值追求阶梯,把创造财富看作是实现自己优良道德品质和回报社会的方式,实现并供给最大化的公共善应是私营企业家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四,锤炼胆商。胆商指一个人胆量、胆识、胆略的度量,体现了一种冒险精神。市场竞争,不仅要较量实力,比拼产品,而且要比试胆商。胆商高的人,敢于面对困难,寻求突破;敢于面对变化,找到机会;敢于面对竞争,寻求创新;敢于面对压力,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失利,寻机再起。现实中,凡是成功的私营企业家,都具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
第五,培养财商。财商指个人、集体认识、创造财富和管理、应用财富的能力,主要有财务知识、投资战略、市场及供给与需求、财务法律规章四项技能组成。现代社会,人们对金钱的态度、获取和管理金钱的能力,对于人们生活的富足及幸福的影响越来越大。金钱的多少是对物质世界控制能力的数量化表现。财商不是通过培训、教育产生出来的,而是主要通过精神世界与商业悟性的养育、熏陶和历练才产生的。通过对财商的培养,可以教育人们正确认识金钱,正确对待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财商是实现私营企业家成功人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2.从私营企业角度:实现管理的伦理道德化
企业伦理道德化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以人为本、以责任为依据的和谐发展式管理,它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私营企业也是如此。
第一,关注和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应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企业生产经营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更要培养员工的伦理道德素质,使员工获得尊严感、成就感、幸福感。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员工,维护员工的尊严,保障员工的民主权利,落实员工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尤其应关注员工的发展权,使员工对未来发展充满无限希望。员工与企业结为命运共同体,企业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企业发展就会充满希望。
第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私营企业家应善待企业管理者、员工、股东、消费者等,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在中国目前这样的发展转型阶段,私营企业家应懂得与利益相关者分享,与整个社会和谐相处,使整个社会能从你的财富中获益。中国和谐、包容、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发展要生生不息,就应善待一切利益相关者,构建众创共享的新时代。
第三,加强企业伦理道德教育和建设。企业管理的伦理道德性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通过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建设来实现。企业要制定伦理道德教育和建设的制度,建造伦理道德环境,凝练符合本企业特点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行为规范,如经营理念、员工守则、厂风、厂训等,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企业要把伦理道德教育和建设纳入企业日常工作的计划和考核内容,渗透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使之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成为产品设计和生产的精神文化内容,形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第四,承担企业社会道德责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任何企业都有不可推卸的社会道德责任,私营企业也不例外。在企业内部,企业应实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绿色生产。在企业外部,企业应该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保护生态环境,按章纳税,积极参与捐赠、救灾、扶贫救助等活动,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
3.从社会角度:加强政策支持、法律制度规范与文化支撑
第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扫除阻碍私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思想藩篱,为私营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人力资源、银行贷款、产业准入、产权保护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支持私营企业做大做强。完善私营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创新,褒扬贡献,保护先进,惩罚犯罪,提高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严惩政府公职人员对私营企业的“吃拿卡要”行为,为私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强化法律制度规范,培育私营企业家的伦理精神。完备的法律体系与行为规范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和行为规范,以法的形式明确私营企业家的职责权力,用法律约束私营企业家的行为,让私营企业家在自我约束中得到提升,在经受磨炼中造福社会。构建全国信用监督和评价机制,加强对私营企业生产经营日常行为的监督。同时,加强各种商业协会等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联合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对私营企业家进行全方位监督,进一步规范约束私营企业家的行为。要实施严厉的打击制度,严惩害群之马,使私营企业发展中的“道德贫血”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建构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培育私营企业家伦理精神。不同文化环境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期望和不同的价值观。企业家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以强烈的事业成就感为基础动力的。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家的伦理精神应以社会文化作为强大支撑,营造一种敬佩企业家伦理精神的文化氛围十分必要。社会需要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企业家伦理精神只有在一个能够欣赏、助长它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形成和成长。鼓励和发展企业家伦理精神,需要助力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赞赏企业家的成功,宽容企业家的失败。只有如此,私营企业才能健康地发展,私营企业家才能快乐地成长。
注释
①[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蔡文燕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②吴晓波:《大败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③陈爱清:《浅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管理世界》2009年第6期。
④吴灿新:《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7页。
⑤[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郭进隆译,三联出版社,1998年,第4页。
⑥蒋艳清:《民营企业道德素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⑦仲理峰:《德商与领导德行力开发》,《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
责任编辑:思 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