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仅仅是为一条小狗而忏悔吗?
2017-01-17陈剑泉
陈剑泉
散文的解读是有一定通道的,如果不按散文的特点来解读散文,则会出现误读,对《小狗包弟》一文的解读便是如此。
一、对《小狗包弟》主旨的理解
(一)《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
“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①
在这段表述中,文本的主旨是: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和对小狗表达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二)高建国的理解
“《小狗包弟》思想内容最深刻的地方,是揭露‘文革的罪恶。”“作者撰文的主要用意是忏悔,以自己对爱犬包弟的‘出卖与‘背叛,谴责自己的懦弱。”“作品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对‘文革的无情揭露,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狗的命运中,客观地暴露了‘文革时那非人年代的某些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呼唤人性,讴歌人性,也是《小狗包弟》闪光思想之一。”②
高建国认为,《小狗包弟》的主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暴露“文革”罪恶及“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二是作者对包弟忏悔及谴责自己的懦弱;三是呼唤人性和讴歌人性。
(三)一线教师常见的观点
《小狗包弟》一文,我前前后后听了五位老师的上课,在成都市教师培训会上,培训专家又对此文进行了分析,我还从网上大量搜集了此文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总的来说,他们对此文的理解大致上与高建国的观点相似:作者意在批判“文革”,宣扬对生命的尊重,并对自身进行反省。
二、读者感受与文本主旨
在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人们常常把读者感受与文本主旨混淆起来,很多人喜欢用读者感受来代替文本的主旨。对《小狗包弟》一文的理解也是如此,上述对此文的理解亦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读者感受与文本主旨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看看一则公务员考试题。
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观点: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到目前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重心在转折句“但”的后面,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到目前为止,很多好事之徒提出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都未取得普遍的赞赏。“维纳斯断臂”喻指缺憾的美,残缺的美。种种“设计”、“奇思妙想”,目的是使有缺憾的美变得完美或超越有缺憾的美。“到目前为止,仍未取得普遍的赞赏”说明要变得完美或超越有缺憾的美,难度很大。所以材料的观点是:使有缺憾的美变得完美难度很大。
然而,很多答题者,却答成了这样一些观点:维纳斯的美是一种独特的美,一种原始状态的美;要顺其自然,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对原始美要顺其自然,不能画蛇添足,破坏这种美;缺憾也是美。
很显然,答题者给出的答案,都是由材料引出的读者感受,而不是作者想通过材料本身要突出的主要观点。
也就是说,读者感受指的是通过文本的任何信息而引发出的读者的联想或者感慨,但这种联想或感慨并不必然是作者想通过文本表达的观点或情感。而文本主旨,是作者通过文本想告诉给读者的一些观念、理念、思想、情感等,为了达到准确告知读者这些信息的目的,作者在写作时总是要借助一定的文体形式、谋篇布局、表达修辞、详略设计、逻辑推演等手段来为自己服务。所以读者要想获得文本的主旨,就必须认真研究文本本身。
在《小狗包弟》一文中,无论是从标题来看,还是文本内容的详略和叙写重心来看,作者都是把“文革”当作背景来处理的,叙写对象是作者当作“好友”的包弟,表达的是作者对这位“好友”的歉疚和忏悔。所以此文本的主旨,并不是对“文革”的批判,更不是所谓“呼唤人性,讴歌人性”。这些观点,应属于读者读了文本后所引发的自身感受。文本中虽然也透露出对“文革”的不满与愤怒,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但却不是文本的主要观点。文本的观点,需要读者通过文本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揣摩、体验文本信息的深层意蕴而获得。对《小狗包弟》一文,若是按照正确的散文文本解读法来揣摩、体验文本的深层意蕴,会发现,若把“作者对包弟的歉疚、忏悔”作为主旨也是不恰当的。
三、理解文本的三个疑问
按照《教师教学用书》、高建国及一线教师的理解,至少以下三个问题,是需要细读文本来反复斟酌的。
1.巴金是在批判文革吗?
2.包弟只有被送上解剖桌一种办法可选吗?
3.巴金仅仅是在为自己把包弟送上解剖桌而忏悔吗?
第1个问题,如果此文本的主旨意在指判“文革”,既然是文革的错,那就不是巴金的错,巴金又何必主动担责?不是自己的责任,那就没有必要歉疚和忏悔了。然而巴金却歉疚和忏悔了,歉疚和忏悔是巴金认为自己在“文革”期间做错了事,意在自责。所以,巴金在此文中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批判“文革”。
第2个问题,显然处理包弟的办法并非只有一种,还有比送上解剖桌更好的办法。比如说,把包弟送到乡下,或是把包弟抛在野外让它变成流浪狗。这些办法或许对包弟来说还有一线生机,总比被送上解剖桌要好得多。然而巴金却选择一种让包弟必死无疑的办法,巴金究竟是出于何种动机要把自己全家人的“好友”包弟置于死地呢?如果细读文本,是能找到原因的。
第3个问题,从文本内容来看,巴金是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不要让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不得已才把包弟送上了解剖桌。保护一条小狗,还是保护全家,二者必选其一,只要稍有人性的人,都会选择后者,巴金的选择合情合理,又何必要为这种选择而歉疚和忏悔呢?倘若巴金认为自己的选择是错的,当初就不该把小狗送上解剖桌,那么结果就是让自己的全家“堕入地狱”,如是这样的话,巴金就不仅仅是忏悔了,而是成为全家的罪人了。所以,巴金表面上在对包弟表达歉疚和忏悔,而实际上是另有所指,通过细读文本,会找到相关迹象的。
四、巴金究竟为何事而忏悔
其实,只要仔细研究文本,按照散文的解读方法来揣摩文本,上述的三个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并能推断出,作者并不是仅仅在为包弟而歉疚、忏悔,同时也在为自己“文革”时出卖了好朋友而歉疚、忏悔。
首先,根据散文叙事的圈层结构来看,本文并不是在批判“文革”。本文的外圈层由第1段(开头)、第11—13段(结尾)构成,第1段意在突出“狗”与艺术家生死相依的深情,最后三段突出作者对包弟的愧疚和歉意。这外圈层表明本文的目的,意在表达作者为出卖“好友”而受到的熬煎,而不是在暴露“文革”的罪恶。中间的2—10段是文本的内圈层,着重在写狗叙事,是以“文革”作为写狗叙事的背景,自然要着上外圈层的抒情色彩。例如:包弟与全家人的亲密关系,好得如同朋友一般;把包弟送上解剖桌的艰难抉择和内心痛苦。这些叙写过程的情感倾向都与外圈层的情感色彩相融相通。
其次,采用症候解读法,可推断出作者并不只是在对狗忏悔。“症候解读法,是心理解读的一种方式,以文本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作为突破口,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现象的意义。”③本文中有四处“症候”,第一处症候,是作者不厌其烦地突出狗的“外国”特点。如,包弟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它曾有过一位“瑞典”旧主人,取了一个“外国”名字,“日本”朋友对它感兴趣,拍过“日本”电视片。这条狗的“外国”特点似乎是多余的,与狗被送上解剖桌好象没有什么关联,也与作者对它的歉疚和忏悔沾不上边。于是“外国”特点就成为了一种症候,在此处就应该结合上下文进行仔细分析。其实,作者在这里突出包弟的“外国”特点是有意为之的,正因为这些“外国”特点,作者才尤其害怕小狗的叫声把红卫兵引到家里来,这样就有可能让红卫兵顺着狗的“外国”特点线索而发现作者与外国朋友的交往,从而让自己获得“里通外国”的罪名,在第1段中,那个折磨得很惨的艺术家,不就是因为“里通外国”吗?可见“里通外国”让作者心有余悸。由此可见,尽管包弟已成为作者全家的“好友”,但这个“好友”却是全家最大的隐患,为后面作者把它送上解剖桌埋下了伏笔。第二处症候,作者为什么要把包弟送上解剖桌置于死地,却不把包弟送到乡下或放它成为流浪狗呢?只要不把包弟留在家里,自然就能保护全家。既然包弟是作者全家的“好友”,为什么作者不给它留下一线生机呢?这在情感上是说不过去的,所以这一点也成为了症候。其实,从把包弟送上解剖桌之后,作者的熬煎中,是可以找到原因的。“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这里已表明,只有把包弟送上解剖桌,才能保全自己,是不能把包弟送走或藏起来的,把包弟送走或藏起来是达不到保全自己的目的的。为什么呢?显然,包弟不仅仅是一条狗了,而作者是若有所指的。作者主动把包弟送上解剖桌,是表明了作者的一种姿态,一种主动与有“错误”的好朋友划清界线的姿态,是主动揭露批判好友的姿态,是积极配合专政者的积极认错的姿态。如果把包弟另做它种方法处理,都不如这种姿态立场鲜明,作者认为只有这种鲜明的立场,才能保全自己和全家。第三处症候,文本倒数第2段有这样的句子,“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如果作者仅仅是为对不起包弟而歉疚、忏悔,那么作者是无法“还清心灵上的欠债”的,因为包弟已被作者置于死地,作者没有机会还债了。那么作者又何必假定“除非……”这种还债的可能性呢?这是一种“悖逆”现象。细细揣摩,作者有机会“还清心灵上的欠债”的,便是得到那些受到作者错误批判而遭受灾难且至今还活着的朋友的原谅。第四处症候,作者在最末一段说“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这说明作者在“文革”期间对他人说过谎,但却时时面对自己的良心,不会自欺欺人。“对他人说谎”与怀念包弟有联系吗?这种联系很含混,算得上一处症候。“对他人说谎”有可能并不是针对包弟之事而言的,也许另有所指。比如,作者因“说谎”而导致别人受害的一些事,在自己的良心上过不去。
再其次,从“一体两翼”的解读观来看,巴金也一直在为“文革”中自己卖友求存的事而愧疚、忏悔。“一体两翼”的解读观,“即以文本意图为主体,以作者原意和读者会意为两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文本为基础,有条件地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必要的时候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认识世界或加深对世界的认识。”④从文本主旨来看,若认为作者只是为把小狗送上解剖桌而忏悔,显然忽略了外圈中的“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这些句子对文本主旨的定向。从外圈层的这些句子中,可以得出两点:一是作者还有机会还清心灵上的债,即所对不起的人还活着;二是作者在“文革”中说过谎且不能面对自己的内心。这两点,文中并没有具体的内容交代,我们不妨从作者其它文章的一些言论中来印证。其实,巴金在《随想录·遵命文学》中,已谈及自己批判好朋友柯灵的电影《不夜城》一事。当时,巴金迫于上海市宣传部长张春桥的压力,写了一篇题为《谎话一定要给戳穿》的文章来批评《不夜城》,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看《不夜城》,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一开头你就感觉到别人在向你撒谎,而且强迫你听那无穷无尽、无边无底的大谎话。影片不惜工本用了那么多‘美丽的画面和‘漂亮的颜色来使你眼花缭乱,来为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涂脂抹粉。可是那些庸俗的画面只能使你作呕,那些虚假的情节只能使你愤怒。我看下去,我受不了那些颠倒黑白的花言巧语,我受不了那种剥削阶级耀武扬威的‘英雄气概。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中国,会出现这样一部美化剥削阶级、歌颂资本家的影片,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奇和愤怒。
这篇文章,算得上巴金在“说谎成风”的时期所说的谎。当巴金出差回来,这篇文章已发表在上海《文汇报》,柯灵已被打倒了,精神和肉体遭到了严重摧残。再之后,巴金了解到事先布置写批判文章的另一位朋友交了“白卷”,他更暗中埋怨自己太老实。巴金绝不是一位自欺欺人的人,所以,他一直认为是自己害了好朋友,这也一直让巴金背上了良心债。《小狗包弟》一文是1980年发表的,而柯灵直到2000年才去世,也就是说,巴金是有机会还清心灵上的欠债的。结合这段历史,再回头来看文本,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为了保全自己和全家,而选择把包弟送上解剖桌,作者并没有做错什么,即使忏悔,也没有必要那样深深忏悔,甚至背了十几年的良心债。如果由包弟一事,联想到自己的“卖友求存”的行为,作者为此而长期熬煎、愧疚、忏悔就合情合理了。由此可知,作者并不只是为把包弟送上解剖桌而忏悔,而潜意识里也在为自己的“卖友求存”而忏悔,所以在最后两段中流露出了这种情感倾向,只是作者不想在这个文本中更多的谈及这段伤心往事而已。
参考文献
①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②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名作欣赏》,1988年第5期。
③李华平:《症候:破译文本的密码——文本解读中的“症候解读法”》,《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1(A)期。
④李华平:《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0(B)期。
[作者通联:四川双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