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帽子”到“蓝色梦”
——湖南株洲清水塘环境治理随笔
2017-01-17株洲市二中高二1501班袁旭腾
株洲市二中高二1501班 袁旭腾
从“黑帽子”到“蓝色梦”
——湖南株洲清水塘环境治理随笔
株洲市二中高二1501班 袁旭腾
小时候,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沿着湘江株洲段北上,扑入眼帘的是一根根直插云霄的烟囱,他们喷出滚滚浓烟,黄的、黑的、蓝的、紫的,色彩斑斓,煞是壮观。一座座冷却塔矗立在湘江之滨,旁边蜿蜒而过的是条被卡车压得犬牙参差的水泥马路,雨天一洼洼大水坑,行人都是像袋鼠一样跳着行走晴天里附近的村庄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一阵大风吹来,满天灰雾迷漫。因为污染这地方基本上没有乔木,只有参差不齐的灌木丛在风中坚强地支撑。这里曾是国家“一五”和“二五”计划的前沿阵地,是共和国重工业发展兴旺的实践者和见证者。这座当初7 000人不到的集镇,由于一批批重工业的投资兴建,演变成为常住人口超过250万的地级城市。“北有沈阳铁西区,南有株洲清水塘。”这里曾经缔造了新中国重工业100多个第一!老株洲人,每每谈起这些往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重工业的发展,仅仅10 km2的清水塘快速集聚了200多家大大小小的排污企业,其中又以化工、冶金、机械制造、水泥建材生产等高污染、高能耗、高毒性废渣的重工业为主体。那时的河水都是“五颜六色”的,天空在工业尾气的映衬下更是“五彩缤纷”。
迈入新世纪以来,劣五类的水质、夹杂着硫磺与煤尘的空气,一次次警告株洲人:再这样下去,将坐以待毙!尤其是2003—2004年株洲市连续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这顶“黑帽子”让所有的株洲人顿时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与骄傲ƻƻ
进入“十二五”,国务院批准将株洲列入“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面对建设“两型社会”的压力,株洲人又一次发扬“火车头”精神,大刀阔斧地进行治污行动。“生态霞湾港”“靓丽清水湖”“循环产业园”“清水湖生态新城”等规划应时而生。“蓝色梦”成为新世纪株洲人的共识。
2010年,株洲决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这个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丘陵小城,绿色开始繁荣滋长。蜿蜒的江畔,低矮的丘陵山区,繁华的城市街道,到处都能看见挺立在风中的绿色身躯。它们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有香樟、茶树、油茶等,同时以马尾松和人工杉木为代表的松柏目树木也有不小的比重。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株洲终于继长沙后成为湖南省第2个国家森林城市,“黑帽子”不见了,转而是绿色遍地。截至2016年,株洲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 340.26万m3,森林覆盖率为61.85%,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也上升至78%。
截至2017年,株洲清水塘的治污行动已经进行了9年。林立烟囱已经消失了,依稀剩下的几根也只有白色的水蒸气排出。曾经黑色的树叶重新绽放绿色,花儿脱去了它墨色的外衣露出了本色的妖娆,一条宽阔干净的水泥路穿越核心区域,排污的管道停止了喷涌,湘江的水也回归了清澈。自此,清水塘外面刮大风,小区内沙尘暴已成为历史,剩下的只是曾经无比辉煌的工厂在风中灰色的身影,以及一段段通向这些工厂废弃的铁路在等待进一步的清理整治ƻƻ
工业区搬迁后,为了给裸露的大地穿上绿色的外衣,政府和各街道每年都会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2017年3月11日,我和同学们参加了石峰区九郎山的以“绿荫行动,拥抱春天”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我手拿农具,在这荒芜的黄土地上凿出一个个小坑,一抔抔土被挖了出来,栽下去一颗颗小树苗。它们屹立在曾经的工业基地上,像是一个个纪念碑,纪念着重工业、重污染的远去,又昭示着绿色和环保的新生。
株洲——从当年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到2007年的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再到如今的全国卫生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它的转型呈现了一座工业重镇的华丽蜕变,实现了由一个污染源头到全国宜居城市的完美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