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肥城桃文化研究

2017-07-10辛显存于东明刘振磊

中国城市林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肥城桃木文化

辛显存 于东明 刘振磊

肥城桃文化研究

辛显存1于东明1刘振磊2

1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2 东阿县林业局 山东东阿县 252200

桃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文学和信仰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肥城桃,因产于肥城而称“肥桃”,又名“佛桃”。以其个大,味美,营养丰富,享誉国内外,并有“群桃之冠”的盛名。肥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衍生了丰富多彩的桃文化。文章从肥城桃的生态习性、栽培历史、桃文化发展脉络等方面进行阐述,针对肥城桃文化的弘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桃文化,肥城桃,文化演变,生态文化

桃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是民间福寿的象征,至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学艺术中有着重要影响。从地域性角度来讲,肥城桃文化是以肥城桃(Prunus persica cv.Feicheng)为对象而展开的创造性活动和成果的总称,涵盖了栽培技术、民俗观念、艺术创作及文化衍生等诸多方面。关于传统桃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多,而肥城桃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品种分类[1]、栽培技术与果实品质提升[2-3]、贮存保鲜[4]等方面,对其文化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在实地调研及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并挖掘肥城桃文化,为其发扬光大创造条件。

1 肥城桃的基本概况

1.1 肥城桃的生物学特性

肥城桃,蔷薇科桃属落叶小乔木,分红里大桃与白里大桃2大类,在引进水蜜桃、中国寿桃、设施油桃等品种的基础上,经生产栽培,实生、自然杂交及嫁接等培育阶段,又分生出许多不同品系类型,逐步形成早、中、晚熟3个系列,基本实现了“四季有桃”。

“山东肥城所产之肥桃,以其形大、色美、味甘、汁多种种优点,自昔即成为贡品,声价之高实为他种之桃所不及。”“肥桃,仅产肥城一处,果形硕大,冠轶群桃ƻƻ未熟时,果面呈淡绿色,熟则呈蜜黄色,顶端及向阳部略具红晕。肉色淡黄,浆汁丰富,若至完全成熟时,可用麦秆吸取其汁,鲜美逾恒。成熟期在白露、秋分前”[5]。其果形端正、美观,呈圆球型,果尖稍凸,缝合线深而明显,梗洼深广,两半对称,果实肥大,单果重一般300 g以上,最大750 g粘核,果肉乳白,肉质细嫩致密,芳香浓郁,风味独特。

1.2 肥城桃的生境条件

肥城市地处山东省中部、泰山西麓地区,周围多山。年均温13.4℃,无霜期一般为192~202 d,年降雨量650 mm左右,50%~60%集中于7—8月,呈现“春旱、夏雨、晚秋干”的现象。栽植肥桃的土壤多为山岭淤积土或河流冲积土,土层深达十几米,质地均一、土层不分明,能有效地保持水土,深厚的土层既保证了根系的生长,又适宜于肥桃性喜水肥的特点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为肥城桃的生长提供适宜的雨量和湿度,温度变幅大,光照资源丰富,有利于肥桃光合作用的形成、积累和花芽的分化大汶河与康王河的流经,为桃树种植土壤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这一天然的“地下水库”也满足了桃树生长喜半干旱的特点,保证了肥城桃的培植和稳定品质[6]。2016年肥城桃获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地域登记范围主要包括肥城市境内新城街道、仪阳街道、桃园镇、安站镇等镇街的90个行政村,保护面积达到7 000 hm2。

1.3 肥城桃的栽培历史

肥城桃种植历史较早,«左传»中已有记载:鲁襄公十七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ƻƻ”此处的“桃”既有桃的内涵,亦指代地方,即可说明在肥城一带已种植一定数量的桃树[5]。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肥桃成为皇室之贡品,明隆庆帝赐名“佛桃”,由此可见,肥桃的栽植在明清时已初具规模,成为贡品。1726年(雍正四年)出版的«山东通志»中载:“桃产肥城者佳,临清次之,分销各处”1815年(嘉庆二十年)的«肥城县志»亦载:“桃味美他境莫能及,唯吕店、凤山、固留诸社出者尤佳”1904年(光绪三十四年)清末最后一部«肥城乡土志»中载:“惟桃最著名,近来东西洋诸国莫不知有肥桃者ƻƻ”,可见这时的肥桃不仅驰名国内,而且已蜚声国外。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至宣统时代,肥桃因作为贡品而受到朝廷的管制,桃农因价格受限,且不准他售而深受其害。至宣统元年,山东全省劝业道肃(一种官方组织)为保护肥桃生产,立“保持佳种碑”于肥城南关火神庙旁,此碑被称为肥桃之复兴碑,在肥桃栽培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上千年的肥桃栽植过程虽屡经波折,但发展至今,种植面积已扩大至10万余亩(6 600 hm2),2000年肥城市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最大桃园”的称号。

2 肥城桃文化演变

桃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民间文学和信仰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蕴藏着华夏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诸如民风、民俗、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处世哲学、行为规范、区域文化等[7]。人们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培育出令世人瞩目的优质肥桃,在历史的演变中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桃文化。人们对肥城桃的认识,以其作为媒介来传递特殊的意义,寄寓着某种精神寄托。

2.1 桃文化的内涵

2.1.1 象征福寿安康

桃为长寿吉祥之物,自古便有“巨桃益寿”的说法。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载:“巨桃霜下结花,隆暑方熟,亦云仙人所食。帝使植于霜林园。”此为肥桃文化中的桃仙崇拜,源自中国桃文化中的情感寄托,人们将桃与仙人联系在一起,追求、期盼如仙人一样寿命长久。在肥城乡间也流传着“桃养人,杏伤人,花红果子抬死人”的谚语和常用桃为老人祝寿的风俗。

2.1.2 吉祥化境之意

桃木为辟邪之木由来已久,«山海经»«典术» «汉书»等典籍均有记载。桃木及其制品有镇妖降魔、保佑平安的文化内涵。«本草纲目»载:“桃味辛气恶,故能厌邪气”,从感官上为桃木附以辟邪之意。肥桃为嫁接而生,枝干粗壮,木质坚实,有利于制作各类桃木工艺品,且经久耐用,不易变形干裂。诸如“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庄子»)与“遗虎贲虎士入高庙ƻƻ桃汤赭鞭,鞭洒屋壁”(«汉书ű王莽传»)等史书记载,都将桃木视为“仙木”或是以桃木汤驱凶避鬼,使其具有灵性,以形成桃木为百鬼所惧的观念。对于桃木的原始崇拜,阐释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祝福平安、吉祥如意的涵义,表达了人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8]。这种由辟邪引申而来的敬神祈福风俗,发展为平安祥和的吉祥文化(表1)。

表1 肥城的代表性桃木制品及其象征意义

2.2 肥城桃文化发展阶段

2.2.1 形成期:始于巫术观念

春秋至晚唐为肥城桃文化的形成时期。«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ƻƻ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桃文化的最初形成,多是源于美丽的神话传说,借助神话故事,来展示理想中的美好事物。“五木之精,仙木也ƻƻ能压邪气,镇制百鬼”(«典术»),后桃木被认为是吸收了五行精气之物而被神化为能制服百鬼的仙木,故围绕桃木的有关巫术避邪功能被不断地发掘出来。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会在腊月除夕挂桃人、垂苇茭、在门上画虎,以此来延续这一观念,这种意识形态的巫术观念,逐渐演化为具有实质性的民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巫术等文化现象在某些民俗活动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2.2.2 成熟期:栽培、食用与药用价值体现

晚唐至明末为肥城桃文化的成熟期,这一阶段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定型时期,桃文化保留了在产生伊始就已具有的长寿、辟邪的内涵,并增添了祈福、祝愿的新含义,使其更加丰富、充实,以其优良品质成为皇室贡品。至于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有大量关于桃能入药愈疾的记述。据化验分析,肥桃有极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常吃肥桃可健脾胃、增食欲、强筋骨、延年益寿。

2.2.3 发展期:意识与实用并行

桃文化发展至今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当代人民在继承传统桃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发展,桃文化的神祕色彩逐渐淡化,向实用、审美、娱乐方向发展[9]。在继承弘扬传统桃文化的基础上,肥城桃文化进一步发扬壮大,如举办的桃花节、品桃会、采摘节、桃木工艺品大赛等节庆活动,使肥桃名扬海内外。另一方面,以桃为媒,经济唱戏,相关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如桃产品的深加工、销售、主题旅游、桃园农家乐等,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综合实现了桃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表2)。

表2 肥城桃文化的演变历程及特征

3 肥城桃文化应用及发展对策与建议

肥城历代桃农经千百年的摸索和实践,用智慧和双手培育出了闻名遐迩的优质肥桃品种,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肥桃文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趋之若鹜的天下众生欣赏的不仅仅是云蒸霞蔚般的万亩桃花,品尝的也不仅仅是别有风味的硕大佛桃,而是享受多彩的肥桃文化,这对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民众的认同度与自豪感、增强凝聚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肥城桃现今已有超过8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超过0.67万hm2(10万亩),由于采收期集中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产品短期供应集中,因而,均衡早、中、晚熟桃品种面积,对于拉伸产品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做好传统优势桃的选育提纯工作,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面积。此外,针对桃树寿命较短,栽培过程中的重茬、施肥不当、营养失衡、成熟期雨水过多等因素造成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风味变淡等商品品质下降的现象,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及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如果园覆草、果实套袋、杀虫灯、生物农药、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按照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智慧化的标准生产技术流程,确保了果品质量和安全,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3.2 传承历史文化,壮大产业链条

将历史文化融入到产业结构建设当中去,在产业中发挥肥城桃文化地方特色优势,以产业产品体现地域特色。肥城桃文化资源丰富,桃花节、品桃会及桃工艺品开发展销等极大推进了肥城桃文化的发展,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果品生产与旅游观光层面,对于第二产业桃的加工、销售与相关企业的工业旅游有待深化另外,以桃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中,注重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有机融合,形成集桃乡观光、种植采摘品尝加工体验和主题特色乡村休闲度假、会展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

3.3 加强宣传指导,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肥城素有“君子之邑”的美誉,民风淳朴,性情敦厚,勤劳智慧的历代桃农创造了独具魅力的肥桃文化。目前,肥桃产业发展中面临以下困难[10]: 1)种桃投资大,效益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劳动力缺乏2)销售渠道不通畅,影响了肥城桃的发展3)分散种植、独立销售,影响了桃产业的健康发展等。因此,加强对桃农的宣传教育、技术培训与指导,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肥桃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实施品牌战略,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建协会、协会联农户”的模式,形成有效的产业化链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产业化运行机制,规范生产和市场秩序,提高桃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真正做到“强农惠农”。结合特色乡村主题游,将优秀的传统桃文化融入其中,使游客“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在休闲游赏中体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风情。

3.4 提炼应用桃文化元素,展示桃都风韵

肥城,作为“肥桃之乡”、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最大桃园”,在城市建设中,相关桃文化元素的提炼与应用对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可记忆性具有重要意义。桃因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建筑装饰等领域。一方面,观赏型桃在城市绿地中的点缀,桃树盆景的开发另一方面,相关吉祥纹样符号在建筑、园林小品中的应用,书画、工艺品创新,与桃相关的饮食文化开发等,从不同层面展示桃都的文化内涵。

[1]罗新书,黄镇,惠毓坤,等.肥城桃群体类型分析及其演化形成和资源整理问题的商榷[J].山东果树,1979(1):6-27.

[2]刘树奎,李冬梅,谭钺,等.地形和土壤营养对肥城桃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1):41-47.

[3]陈文玉,李明图.肥城桃的无公害生产技术[J].落叶果树, 2012,44(4):57-59.

[4]张培正,李坤,施小培,李大鹏.温度和气体成分对肥城桃果实贮藏效果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2,23(9):112-113.

[5]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M].上海: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5.

[6]中共中共肥城市委,肥城市人民政府.肥城桃文化揽胜[M].济南:山东省报出版社,2009.

[7]杜尊春,梁永安.肥桃与桃文化[J].春秋,2011(2):60-61.

[8]阎景娟.赋意与附会:植物的文化意义之生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19-23.

[9]时明.桃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10]屈宜宝.肥城桃产业发展问题及建议[J].中国果菜,2016, 36(7):43-45.

A Study of Feicheng Peach Culture

Xin Xiancun1Yu Dongming1Liu Zhenlei2
(1.College of Forestry,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Shandong,China 2.Dongƴ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Dongƴe 252200,Shandong,China)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peach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lk literature and belief.Feicheng peach(Prunuspersica cv.Feicheng),or the“fat peach”,is yielded in Feicheng and also known as“Buddha peach”.It iswidely known as the“king of peach”for its size,good taste and rich nutrition. The fantastic peach culture in Feicheng is derived from its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cological habits and cultivating history of Feicheng peach,and also the evolution of peach culture.Finally,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and disseminate the Feicheng peach culture.

peach culture,Feicheng peach,cultural evolution,ecological culture

10.3969/j.issn.1672-4925.2017.03.013

2016-12-06

辛显存(1991-),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E-mail:1510169488@qq.com

于东明(1968-),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E-mail:dmy2003@126.com

猜你喜欢

肥城桃木文化
肥城桃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肥城桃产品包装现状与品牌化发展建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报恩陶家村
一业活 百业兴
优良地方品种肥城桃作母本的杂交育种研究
谁远谁近?
卧佛
巧取桃木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