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升陷汤探析大气下陷的证治
2017-01-17杨月艳单兆伟季建敏
赵 菁 杨月艳 林 琳 单兆伟 季建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医籍研析·
从升陷汤探析大气下陷的证治
赵 菁 杨月艳 林 琳 单兆伟 季建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升陷汤为张锡纯所创,为治疗大气下陷代表方。本文旨在阐述大气的含义及内容、归纳大气下陷的症候、病机。组方强调,无形之气所当急顾,引药入经方能大气归宗,气壅生热以凉药润之,并列举相似历代名方以为佐证,同时附验案一则,以供临床参考。
张锡纯 大气下陷 升陷汤 组方思路
张锡纯,字寿甫,祖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清代名医,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其自幼研习经典,随父习医,勇于探索及创新,以中医为本,西医为用,中西合璧,取二者之精华,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博采古今,见解独特,“大气下陷”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书中对“大气”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针对“大气下陷”创立了专方──升陷汤。笔者对张氏的“大气”理论及“升陷汤”应用进行研习及整理,同时加之个人理解,用于临床,将心得汇之如下。
1 大气的涵义及内容
大气一词出自《内经》,如《灵枢·五色》云“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2]。张锡纯作解为“以膈上之大气,入于膈下之脏腑,非下陷乎?大气既下陷,无气包举肺外以鼓动其闟辟之机,则呼吸顿停,所以不病而猝死也”。张锡纯认为胸中大气为上焦阳气,《医学衷中参西录》[3]云“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震也”。大气基于先天元气,合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藏于胸中所致,蕴含“宗气”之意,张锡纯说“至胸中之气,独名为大气者……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又云“以贯心脉”“为周身血脉之纲领矣”“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此气一虛,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因此,大气具有贯心脉,调气血;走吸道,司呼吸;主神智;调节人体的五官肢体感觉及心脏功能等。
2 大气下陷之证候、病机
大气融合先后天之精气,贯心脉,司呼吸,为宗气所居,其气下陷,入脏腑,必致脏器衰败,张氏谓其症状为“其病之现状,有呼吸短气者,有心中怔忡者,有淋漓大汗者,有神昏健忘者,有寒热往来者,有胸中满闷者,有努力呼吸似喘者,有咽干作渴者,有常常哈欠者,有肢体痿废者,有食后易饥者,有二便不禁者,有癃闭身肿者,有张口呼气外出而气不上达、肛门突出者,在女子有下血不止者,更有经水逆行者。种种病状,实难悉数。其案亦不胜录。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病症涉及心、肺、脑、肝胆、三焦、脾、胃、冲任、水液代谢等全身上下组织器官异常,即上、中、下三气均不足,如《灵枢·口问》云“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至于其病因病机,张氏认为“大气下陷之证,不必皆内伤也,外感证亦有之”。总由“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或因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或气分虚极自下陷,种种病因不同”。大气下陷病理基础为气虚,病理机制为胸中宗气亏虚日久或至极、无力升举,以致下陷。
3 升陷汤方义
《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方药组成“生箭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茱萸肉(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气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两钱”“至随时活泼加减,尤在临证者之善变通耳”。
3.1 无形之气所当急顾 大气下陷之因在于气虚甚以致下陷,因此组方因以顾护大气为务。方中“以黄芪为主者,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与胸中大气有同气相求之妙用”。黄芪,味甘、性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4]。在《本草纲目》[5]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因此,黄芪为补气之要药,张锡纯擅用黄芪,自成一派,其观点独特,认为其补气亦能升气,不必在意生用或蜜炙。笔者认为,张氏对于药物性味、炮制有自己理解,草木虽为无情之品,却秉承天地之气而生,黄芪的补益、升提之功,取效于其本性,无需炮制,故不存在“生用固表,熟用补气”一说,且张锡纯重用黄芪以补肝气,其谓“愚自临床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理气之品,服之覆杯即见效验”。因此,对于大气下陷之人,其气虚甚,当务之急,当补气升提,一味黄芪,符合二用,故为君药。临证之时,又不局限于黄芪一味,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6],亦为上品,其代表方为《景岳全书》[7]的独参汤,张仲景《伤寒论》[8]的四逆加人参汤均以人参大起沉疴,救逆回阳;也可参芪同用,如《济生方》[9]的归脾汤。
3.2 引药入经方能大气归宗 “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因病位在胸,“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借柴胡、升麻、桔梗之升提之性,使下陷之气上达至胸中,从而达到大气归源的作用。尽管中药的归经历代有不同见解和争议,但临证确也显示出疗效增加的作用,这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三焦辨证尤为显著,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10]云“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强调必须了解归经用药的重要性。而归经的核心在于“脏腑经络学说”。当然也有根据药物自身的特性选择归经,如清代医家汪昂在总结前人用药的基础上,提出“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11],提示祛风类药物可达头面部位,临证多有用此类风药载药直达清窍,以治头面虚实病变。如益气聪明汤[12]的蔓荆子;升阳益胃汤《脾胃论》[13]的防风、羌活、独活等,扩大了中医临证辨证思维的范围。
3.3 气壅生热以凉药润之 知母,是基于黄芪“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此方妙在以一味黄芪,功专力猛,至于知母,笔者以为,非谓制约黄芪之性,而是大气恢复之中,加知母是防气壅生热,所谓“气有余便是火”[14],这在许多名方中均有体现,如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大全》[15])中的黄芩;升阳益气汤 (《脾胃论》)中的黄连;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中的黄柏;慎柔养真汤(《慎柔五书·虚损门》[16])中的莲子肉;包括全国名老中医脾胃病大家单兆伟教授创立的清幽养胃胶囊、芪竹汤、芪术二术二草汤、仁术健胃颗粒等中的黄芩均含此意。
4 病案举例
患某,男性,78岁,初诊2016年3月2日。患者于2年前确诊为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3级Ⅰ期A组),而行R-CHOP方案化疗3个疗程,因无法承受化疗相关不良反应而放弃化疗,前来我院寻求中医治疗。初诊时患者气短乏力,语声无力,动甚气喘、胸闷心慌,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纳谷不香,二便调,夜寐尚可,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弱,时有结代。2016年2月29日血常规示:WBC 1.5×109/L,Hb 136 g/L,PLT 91×109/L。此属宗气下陷,兼有阴阳不和。处方:黄芪30 g,柴胡6 g,桔梗10 g,升麻6 g,知母10 g,地榆15 g,狗脊20 g,熟地黄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5 g,地锦草15 g,仙鹤草30 g,五味子6 g,巴戟天10 g,炙甘草5 g。二诊:2016年6月15日。患者气喘乏力明显好转,期间复查血常规血象恢复正常,停用中药后血象又有下降,胸闷心慌稍作,腰膝酸痛不显,畏寒肢冷仍作。上方加桂枝10 g,仙茅10 g,片姜黄10 g,去狗脊、枸杞子及菟丝子。三诊:2016年8月15日。患者活动后偶有气喘,胸闷心慌未作,稍畏寒,血常规示:WBC 5.4×109/L,Hb 134 g/L,PLT 90×109/L。患者宗气已复,转治淋巴瘤,以防复发。
按:患者罹患淋巴瘤,正气已虚,加之化疗戕伤,以致大气下陷,阴阳俱损,血象降低。急当升提大气、调和阴阳,方以升陷汤合引火归元汤加减。一诊后患者大气得升,无形之气得以顾护,但阳气通达不利,二诊之时酌加桂枝、仙茅、片姜黄通阳活血,三诊之后诸症皆平。本案以中医临证思维,紧扣大气下陷,辨证论治,症除血升。
5 结 语
总之,升陷汤治疗大气下陷之证,重在补气升提,全方效强力专、防微杜渐。值得注意的是,脾胃为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包括胸中大气在内的人身诸气,皆来源于脾胃生化或有赖于脾胃生化的补养。故大气得升后,又当重视脾胃生化,或益气升陷与健运脾胃同施,或先予益气升陷,继以健中。否则,难收全功。
[1] 初展,陈宝贵.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浅识[J].光明中医,2015,30(10):2058-2059.
[2] 谭一松.灵枢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46-253.
[3]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9-320.
[4]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1-12.
[5]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75:696-699.
[6] 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84:209-210.
[7] 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610.
[8] 张仲景.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9-310.
[9]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17-118.
[10]徐灵胎.徐灵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20-121.
[11]汪昂.医方集解译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0-91.
[12]王肯堂.证治准绳(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67.
[13]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17.
[14]朱震亨.丹溪心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14.
[15]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47.
[16]胡慎柔.慎柔五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35.
R289.5
A
1004-745X(2017)02-0258-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2.023
2016-10-14)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jj2m200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