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风散治疗吉非替尼引起痤疮样皮疹30例
2017-01-17陈舒怡欧阳学农林少琴戴西湖
陈舒怡,欧阳学农,林少琴,戴西湖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建福州350025)
消风散治疗吉非替尼引起痤疮样皮疹30例
陈舒怡,欧阳学农,林少琴,戴西湖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建福州350025)
目的观察经方消风散治疗吉非替尼引起的痤疮样皮疹疗效。方法将口服吉非替尼治疗后出现痤疮样皮疹62例患者以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消风散辨证分型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尿素软膏外涂治疗。28 d后通过CTCAE分级的变化,比较2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6%,对照组为6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风散治疗吉非替尼引起痤疮样皮疹疗效优于一般类固醇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痤疮样皮疹;辨证论治;消风散;吉非替尼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药物吉非替尼(Gefitinib tablets)单药适用于EGFR基因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最常见(发生率20%以上)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腹泻和皮肤反应(包括痤疮样皮疹、皮肤干燥、瘙痒),一般见于服药第1个月内。按照《不良事件常用术语评定标准》[1](CTCAE)评级,其中CTC 1级或2级的痤疮样皮疹十分常见。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III期临床研究的结果,痤疮样皮疹发生率为47.0%,其中CTC 3~4级毒性约占4.2%[2]。痤疮样皮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以及服药依从性。如何积极治疗皮疹,尽可能避免由此导致的药物停用,对延续患者的总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护其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笔者近年来应用中药消风散加减辨证治疗吉非替尼引起的痤疮样皮疹3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4月—2015年3月我院肿瘤科门诊或住院患者62例,以抽签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1例在治疗期内死亡(死亡原因判定为肿瘤疾病进展),1例因不良反应腹泻CTC 3级停止治疗(考虑吉非替尼药物相关性),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2~69岁,平均(56.3±3.8)岁;病程1~18个月,平均(9.0±2.0)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0~70岁,平均(55.3±2.4)岁;病程1.5~19个月,平均(9.5±2.3)个月。2组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出版《不良事件常用术语评定标准》[1](CTCAE V4.0):①在使用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西妥昔单抗、厄洛替尼、索拉非尼等治疗后发生,停药后皮疹减轻;②皮肤损伤以出现局限性粉刺、炎性和脱屑性红斑样丘疹或脓疱为主要表现,多出现在胸背部,亦可出现于颈面部、头部,成痤疮样、多发且集簇成片。依据《不良事件常用术语评定标准》[1]进行严重程度分级,1级:皮疹面积小于体表面积的10%,可能伴随或不伴随瘙痒及触痛症状;2级:皮疹面积为体表面积的10%~30%,可能伴随或不伴随瘙痒或触痛症状,有精神社会影响,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ADL)受限;3级:皮疹面积大于体表面积的30%,可能伴随或不伴随瘙痒或触痛症状,自理ADL受限,伴随局部重复感染,需要口服抗生素;4级:皮疹面积占体表面积的比例任意,可能伴随或不伴随瘙痒或触痛症状,伴随广泛的重复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生素,有危及生命的后果;5级:死亡。
1.3 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岁,男女不限;②EGFR基因突变的IIIB-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③口服吉非替尼治疗1个周期(28 d)以上并出现痤疮样皮疹;④皮疹症状:于颜面部、头部、胸部或背部甚至全身其它部位出现散在脓包或暗红色丘疹,皮疹可有一定程度破溃、渗液,自觉瘙痒、疼痛。
1.4 排除标准①预计生存期小于3个月者;②依从性较差,不能坚持服药超过1个月者。
1.5 中医辨证标准参考文献[3],根据症状、舌苔以及脉象辨证分型如下,①风热型:丘疹位于颜面、脖颈,限于上半身,触痛,微痒,干燥,疹色红,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②湿热型:以脓包疹为主,遍及全身,触痛瘙痒感明显,糜烂渗液较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③血热型:全身广泛密集发疹,色鲜红或深红,皮肤灼热痒痛,皮色紫红,口干不欲饮,舌红绛苔少,脉洪数或细数。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使用《外科正宗》经方消风散进行辨证施治,药物组成:荆芥6 g,防风6 g,蝉蜕6 g(后下),苦参6 g,当归6 g,生地黄6 g,知母6 g,胡麻仁6 g,苍术6 g,牛蒡子6 g,石膏6 g(先煎),甘草3 g,木通3 g(后下)。风热型加金银花3 g,薄荷3 g(后下),连翘3 g;湿热型加滑石9 g(先煎),黄芩6 g,泽泻6 g;血热型加玄参9 g,水牛角30 g(先煎),川芎9 g。将药材切碎,置适宜煎器中,加水浸没药材,浸泡1 h后,加热至煮沸,保持微沸15 min,分离煎出液服用,每日早晚饭后服用1剂,连续3周,停用1周后判断疗效。②对照组:采用尿素软膏(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涂抹患处皮肤,1~3次/d,连用4周。治疗期内2组均正常服用吉非替尼(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50 mg/d,2组于治疗前以及治疗第28天进行门诊回访,观察疗效。
2.2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不良事件常用术语评定标准》[1](CTCAE V4.0)对治疗前后进行CTCAE评级后判定疗效。痊愈:治疗后CTCAE评分为0级(即身体所有丘疹和/或脓包消失);好转:CTCAE评级降低≥1个级别;无效:治疗前后CTCAE评级无显著变化甚至症状恶化。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3.2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3.3 2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见表2。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吉非替尼所致痤疮样皮疹的机制可能与继发免疫应答有关[4],目前临床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一般局部使用中/低效类固醇药物如尿素软膏等改善症状。中医认为本病病机在于肺热上炎,与外感风湿相搏,风湿热郁于肌腠,浸淫血脉所致[5]。经方消风散功于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抓破后渗出津水等皮肤病症。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止痒,共为君药;苍术散风祛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均为臣药;当归、生地黄、胡麻仁养血活血,滋阴润燥,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为佐药;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6]。综合全方,既有疏风清热、除湿止痒之功,又有凉血润燥、活血消疹之效,诸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凉血而又护阴。本方配合辨证分型加减,可起到一定程度地免疫抑制、消除皮疹、控制表皮感染、止痒以及抗过敏作用[7]。且中药可治本,通过改善体质,在根本意义上控制皮疹的发生发展。服药期间宜清淡饮食,多进食蔬菜水果,少食海鲜、牛羊肉等,忌食辣椒、酒等辛辣刺激之物,否则不但影响药物疗效,还会加重病情,导致皮疹复发。另外,湿疹患者应避免搔抓,忌热水洗烫,忌用肥皂等刺激性物质清洗患处。
表2 2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1]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不良事件常用术语评定标准[S].美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2009:73.
[2]LYNCH TJ JR,KIM E S,EABY B,et al.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 hibitor-associated cutaneous toxicities:An evolving paradigm in clinicaL management[J].OncoLogist,2007,12(5):610.
[3]戴慎.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9.
[4]卢任期,宋丹丹.医用三氧治疗吉非替尼引起皮肤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3):110-111.
[5]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
[6]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67.
[7]孙晓波.现代方剂药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935.
R979.1
:B
:1000-338X(2016)04-0059-02
2016-05-12
陈舒怡(1985—),女,医师。
欧阳学农(1962—),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E-mail:oyxn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