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传承
2017-01-17林键
林 键
(福州大学, 福建福州 350116)
大数据时代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传承
林 键
(福州大学, 福建福州 350116)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经济概念的出现,就为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建立数据化的工艺美术资料库成为可能。通过新兴技术的发展与传统工艺美术的结合,可以走出一条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工艺美术保护与传承之路。
大数据时代; 工艺美术; 保护与传承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当今已经进入了信息革命时代,数据化技术的发展更加成熟,利用信息革命加快中国物质文化的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在市场经济急速发展和技术迅速更迭的今天,传统工艺美术面临诸多的危机。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手工文化无法自觉转换为以工业文明为主体的城市现代文化,同样,手工艺作为提供生活必须的功能也变了,如果企望“工艺品实用化,日用品工艺化”,那么,传统工艺在现代的遭遇,必然是尴尬的。[2]李砚祖先生也指出,就全国大多数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而言,一方面是技艺失传,一方面是现有技艺面临无人承续的状态。[3]原因在于:一是传统工艺美术强调的是手工制作,无法大量生产,难以满足大众需要,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相对较少;二是传统工艺美术投入时间多而且比较枯燥,年轻人认为学习它辛苦又赚不到钱。因此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大量的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说:“人类创造文化,凝聚着智慧和一切美好的记忆,但随着自身的进步又随时在遗忘或丢弃。”[4]因此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在信息革命的发展中,应以现代的数据化技术发展为支持,将新型的数据化储存方式用在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上。既要注意保持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特征和技艺手段,又要使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技术。
一、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现状
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福建省为例,该省地处华南地区,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是对台交流的桥头堡,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重要地位。因此,国务院在2009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5],福建省也颁布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意见》。按照这两份文件的精神,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加快了对福建工艺美术的建设。这些文件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自古以来,福建省传承、保留了众多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种。现阶段,福建工艺美术仍有雕塑(包括石雕、木雕、根艺等)、珠宝玉饰、漆艺、工艺陶瓷、工艺花画、工艺编织、金属工艺品、古典工艺家具、抽纱刺绣、戏装道具、民间工艺品、油画框业等14个产业,100多个品种。[6]这些工艺美术行业贯穿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其中的德化陶瓷、仙游家具、寿山石刻等发展较为迅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另一些工艺美术品种,如泉州金苍绣、厦门的彩扎、漳州的棉花画这些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则无法适应现代的产业化生产需求,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福建工艺美术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发展现状来看,福建省的传统技艺传承人共129名,上世纪20到60年代出生的人数最多,占了百分之九十,而70后、80后的传承人寥寥无几。[7]这就说明现阶段工艺技术的掌握者多以年纪较长的老手艺人为主,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年龄断层十分严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如果这批年长的传承人去世,则很多传统技艺就面临失传。因此,现阶段面临失传的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应成为我们特别关注的对象。工艺美术与历史上“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的依靠书记文献传承的知识体系相区别,是一种综合了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的活态文化体系。[8]所以应结合新时代的发展技术,建立数据化的工艺美术资料库,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种。
二、数据化工艺美术资料库的建立
日本著名设计师佐藤可士和曾经阐述过,对于各类信息的重新整理可以开启灵感之门。[9]而整个工艺美术信息资料的整理,建立数据化的工艺美术资料库可以方便人们寻找查询其中的重要信息,从传统工艺美术中获得新的灵感来源,进行传统工艺美术的再加工、再设计。工艺美术数据资料库应以工艺信息为主导,以类别区分、地域特征、历史信息、风格类型等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将工艺美术的数据信息资料库,按照工艺产品和传统技艺分为静态资料库和动态资料库。(如图1)
1.静态数据化资料库的建立
静态资料是指制作完整的产品,完整的工艺作品。工艺美术作为传统技艺,在过去通过人们的走访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或者记者纸质记录摄像录影等方式,对其进行记录。这种记录的技术方式为工艺美术的保存和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进入现代化的信息时代,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概念的出现,我们传统的工艺美术记录方式已经无法达到普及大众、迅速传播的目的,这些传统资料也容易损毁丢失,难以长久储存。因此,当今社会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进行工艺美术数据化资料库的建设。
数据化资料库的建设要根据不同种类的工艺品进行不同方式的捕捉。如以二维图像为主的刺绣、漆画、剪纸等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用高清数字照相机或者是平面扫描仪将这些作品进行数据化处理,转化为数据化的二维图形;后通过二维图形处理技术将这些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归类整理,放入数据库中。而三维空间的工艺品如漆艺、雕塑、陶瓷则需要使用三维扫描仪或者多角度的高清图片拍摄,将其转化为三维的立体模型,然后进行数据化的分析分别置入数据库中。这些不同种类数据资料都是为了表现工艺产品的材质特征、色彩特征以及造型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展示既可以确定不同技术的使用对象,又可以方便人们寻找不同类型的工艺美术作品。
2.动态数据化资料库的建立
动态是指整个工艺美术产品的制作流程,是由原料到产品的动态过程。由于传统的动态资料仅仅只有摄像录音记录,而过去的摄像记录的方式多以磁盘、光碟为主。这些数据的载体在经过多年的放置或使用,会出现损坏,不利于长久地保存。传统的动态与录音记录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全面的展示过程的每个细节。因此,我们应采取新的数据化技术,将工艺美术产品的制作方式进行合理的记录保存。
动态资料库的建设需要对整个动态过程进行不同类别的技术处理。(1)对于基础的道具、场景、角色等要进行基础的模型数据化采集。这种对于原场景的现实描绘有利于在工艺美术制作的原始阶段的材料信息整合,为整个工艺品的制作打下基础。(2)基于整个工艺美术制作动作的捕捉。对于制作动作的捕捉有助于研究者观察该工艺品的制作细节。传统师徒制的工艺美术传授的核心就是工艺品的制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制作的动作要领则是导致该种工艺美术作品千差万别的核心,尤其是陶瓷类的工艺品最为突出。而建立动作捕捉有助于工艺美术的传承和保护,不会因为传承人的去世导致工艺美术技术的失传。(3)声音的数据化收集。传统工艺美术的制作技术,很多被传承人演化为口诀或者歌曲。这种传统技术方案记录的方式有利于核心技术的记录,但是也容易在传播过程中误读。如其中的口诀背错,则整个工艺品的核心技术就有了偏差。因此,在动态资料库建设过程中,对于此类口诀要领的声音记录,有助于还原传承人最原始的技术资料,不会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综合以上三点,将整个动态的工艺美术技艺的制作过程通过不同方式的建设,进行细节的处理,然后将所有的细节组合到整个动态数据库之中。这种动态数据库的建立还原了工艺美术的整个制作流程,方便后人对其进行研究学习,有利于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的保护及传承。
面对汹涌而至的西方文化大潮,我们应当积极实施中国数字文化工程,把我国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变成数字文化产品,提高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文化地位,赢得文化竞争的战略主动。[10]工艺美术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关注形成产业的现代工艺美术品种,更要关注面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美术群体。数据化的工艺美术资料库的建立设想,旨在对传统工艺美术整体信息进行系统的记录保存,保证其整个流程工艺传承的原始特性,提高工艺美术的保护效果。在此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互联网、APP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建立工艺美术数字博物馆,工艺美术信息资料库,及工艺美术产品销售网络等一系列促使工艺美术产业扩大发展的方式,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一种良好的解决途径。
注释:
[1]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第30页。
[2] 杭 间: 《一个名词兴衰的背后——百年中国工艺美术和设计进程的选择》,《美术观察》 2002年第7期。
[3] 李砚祖:《 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
[4] 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 302页。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http://www.gov.cn/zwgk/2009-05/14/content_1314194.htm
[6]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 http://www.fjdpc.gov.cn/show.aspx?id=47020
[7]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http://www.fjfyw.net/e/search/result/index.php?page=0&start=0&searchid=674
[8] 潘鲁生:《工艺美术的复兴》,《装饰》2014年第5期。
[9] [日]佐藤可士和:《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常纯敏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年,第 189页。
[10] 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美术研究》2006年第1期。
[责任编辑:余 言]
2016-07-04
林 键, 男, 福建连江人, 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主任。
J50
A
1002-3321(2016)06-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