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合唱指挥技术的传承
2017-01-16佘岫音隋欣
佘岫音+隋欣
摘 要:聂中明先生在推进中国合唱事业向前发展,探索合唱艺术民族化道路以及丰富人民大众精神文化工作层面的贡献举世瞩目。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聂中明先生将西方合唱指挥艺术东方化,并体现出“中西合璧”的显著特色。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笔者以《念故乡》为例,对聂中明合唱指挥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提升自我理论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则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聂中明 念故乡 中西合璧 指挥
为了更好地弘扬宗教文化,早在中世纪欧洲就诞生了合唱艺术。这种合唱艺术又可以分为宗教类合唱和世俗类合唱两类。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合唱艺术开始进入中国,并在“五四运动”后得到广泛发展。在合唱艺术进入中国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诸多合唱作曲方面的艺术家,例如黄自、肖友梅、冼星海等,同样培育出像聂中明、马革顺等诸多指挥艺术大家。众多艺术家在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中国艺术发展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项浩瀚的工程中,聂中明先生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借鉴了西方合唱的精髓,从而使合唱指挥表现出浓郁的东方和西方文化交融特色。
聂中明先生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合唱事业发展领域中不断探索,合唱艺术民族化以及合唱作品的普及工作层面的贡献均取得举世瞩目。聂中明先生在指挥合唱曲《念故乡》时,平稳有序,紧疏相当,将指挥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体现出聂中明先生合唱指挥艺术的精髓。有鉴于此,本文从《念故乡》切入,研究聂中明先生的合唱指挥艺术,以期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一、聂中明的生平简介
聂中明于上个世纪30年代出生于“鱼米之乡”的江浙地区。其幼时家贫,但聂中明父亲文学修养颇深,母亲则文静贤淑,家庭文化气息非常浓重。小时候,聂中明就受到母亲和舅舅的影响,这使诸多有名的曲谱和歌词深深地印刻在聂中明的心里。孩提时期的聂中明并不似其它男孩子顽皮好动,但却非常痴迷音乐。再加上音乐老师的教导,这就使小小年纪的聂中明能熟练演奏扬琴、笛子等乐器。不过,父亲却希望他能够刻苦读书获取功名。在此影响下,中国古代四书五经、名词佳赋等同样融入到聂中明的心灵中,更为其日后指挥艺术成功奠定重要的文学素养。
1945年,聂中明以优异成绩升入当地中学,开始长达三年多的住读生活。如果之前聂中明所接触的“丝竹之声”带有传统中国文化,且散发着江南泥土气息,那么这三年的高中生活所接触的音乐完全带着“洋味”。“中学时期的聂中明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都用于音乐中”。在恩师杨心泉的关注下,聂中明开始接受冼星海、聂耳等人的音乐。1947年,聂中明担任
苏南地区《黄河大合唱》首演的指挥任务,最终不负众望,出色完成任务。自此,聂中明与“音乐指挥”开始结下不解之缘。
1948年,聂中明在杨心泉的陪同下,报考国力南京音乐学院,开始系统学习音乐知识。在大学数年时间中,聂中明开始接触、指挥大量优秀歌曲,获得难得锻炼机会。1953年,聂中明加入中国青年艺术团,并在艺术节期间到苏联等国家参观,从而有机会近距离观赏和借鉴别国合唱指挥的经验。
1953年,聂中明先生毕业,被分配到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局)。前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指挥家斯捷潘诺夫,在某次音乐会上敏锐的发现了他高超的指挥造诣。
1954年,聂中明考取著名指挥家杜马舍夫创建的指挥班,从而深入扎实的对指挥进行认知。在这一过程里,聂中明开始熟悉欧洲、美洲尤其是俄罗斯等各种不同的音乐。毕业之后,聂中明开始在诸多音乐会上崭露头角。高强度的工作和高质量的演出,使得聂中明先生指挥训练下的中国广播合唱团迅速成为国内第一流合唱团。
合唱艺术是“舶来品”,如何将合唱指挥艺术与中国审美习惯、传统文化以及声腔艺术相互融合,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诸多音乐人士思考的问题。在合唱艺术民族化的探索过程中,聂中明先生开始数次到民间采风,汲取民间音乐“养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聂中明曾经钻研京剧等诸多戏剧,研习包括民歌在内的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借鉴精华,以丰富自身表现手段。除此之外,聂中明先生还非常喜欢丹青、书法,精于太极拳、太极剑等。在聂中明看来,丹青、书法等与指挥艺术有着诸多的相同之处,他将上述传统艺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并运用于指挥艺术中,使得指挥的身体语言及手势更加富有表现力,展示出独到性所在。1962年,聂中明在新梅花大鼓《张羽煮梅》前提下,又整合成新的故事合唱《龙女听琴》。这个故事经过宣传和演出,受到大众的喜爱。而在1985年,聂中明又在艺术节中指挥《重整河山待后生》等,获得一等奖。在这些作品中,他将我国的民族音乐要素巧妙地融入到合唱中,显示聂先生合唱艺术民族化道路上的日臻成熟。
改革开放之后,聂中明先生仍然“壮心不已”,凭借多年扎实的基本功和创造力,使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奋勇前进。1989年,聂中明先生赴美参加国际交流大会。1991年,在澳门国际合唱节指挥众多艺术家上演《加冕弥撒》等。1992年,在日本东京举办联合音乐会。1995年,聂先生又在北京指挥了无数场中外的名家音乐歌曲,让观众享受到无上的视听盛宴……
可以说,聂中明先生在担任合唱艺术指导、首席指挥的同事,更是不忘记音乐人才的培养。先生辅导过的业余团体数不胜数。此外,他还是诸多原先的兼职教授。在聂中明先生的影响下,一大批的合唱指挥人才涌现出来。
二、《念故乡》合唱指挥技术阐述
1.《念故乡》作品简介
《念故乡》是一首混声四部合唱作品,音乐的开端是一段由英国管演奏的具有波西米亚风格的动人旋律。旋律来自于捷克民族的民族艺术家、音乐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整段旋律曲风朴素优美,缠绵悠长,歌唱性特点非常显著,这段乐章在作品《自新大陆》中尤为经典,是音乐会演奏中演出频率极高的作品。在该段曲子里,充斥着深厚的思乡情怀,这应该是作者德沃夏克身在他乡时深刻的思念国家和故乡时流露的情感。所以,整个乐队木管在合奏低音时充斥着哀婉凄切的氛围,在和弦后的木管又充斥着奇妙而充满情调的慢板氛围,在这里和弦伴奏清脆而自然,是本乐章的最鲜明特点,而这一部分也被认为是交响曲里最让人动容的部分。其实,也是由于这一乐章促使整个交响曲名闻全球。而这段充斥着思乡之情的乐章被后世的人们拿来作词,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念故乡》。在本乐章里,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两种乐器交换演出,律动轻快而明艳,在上下起伏的音乐里仍然表露出作者对故乡深厚的眷恋之情。而在本乐章的第三个主题则变得轻松而愉悦,充满了捷克的民间舞蹈特征。
2.《念故乡》谱例指挥阐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念故乡》传入我国,受到诸多指挥家的青睐,并出现在各种舞台表现过程中。本章节通过《念故乡》合唱的中段部分对聂先生指挥艺术进行探讨。
本演唱内容属于合唱的间奏部分,开始部分渐渐高涨的合唱情绪将主人公愈加强烈的思乡之情展示的淋漓尽致。间奏部分则将合唱高潮部分的激动情绪渐渐平缓下来,逐渐会付出往日的理智和平静。此时,男高音独自领唱“孤客在他乡”,将听众在此带向惆怅的情绪中,但仅仅属于铺垫作用。不过在此过程中,男声部必须体现出“深厚,坚如磐石”。随后,女低音独自唱出“寂寞又凄凉”,尽管只有两个小节,但是却是一个通过单一声部演唱,形象勾勒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与怀念故乡感的段落。接着,音乐则陡升变化,男高音把音量提升,女高音也参加到大音量里,“我多渴望回到故乡,和我亲人欢聚一堂……”直接领听众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楚,感人至深。在指挥过程中的,间奏部分音乐的理智,指挥手势也较为平缓。在接近尾声时,聂先生分别以左右手两个声部进入,双手的动作仍然保持稳定,再加上合唱者的优秀唱腔风貌,这个时候音量尽管不高,却并不给人虚弱感;在结尾前,首先加大了指挥动作,然后以上升之速推入到最后一小节,从而使整个歌唱团的情绪都给激发出来,以浓郁的情感给观众表现出怀念故乡的情感。在这其中,尾声前的两个小节指挥非常平稳简括,而到最后一小节则气息强劲喷薄而出,仿佛用尽全身的力气在指挥,好似将合唱队伍中所有的情绪展示出来。指挥双臂从沉稳简练到突然注满气息,是人不自然的联想到太极拳力量的突然爆发……
三、结语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讲述了聂中明的合唱指挥学习经过,并分析了聂中明的合唱指挥技艺。从文章中可知,聂中明是我国现阶段合唱指挥家里的佼佼者,其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合唱基础上形成的中西交融的指挥技法自成一格,并和其他合唱指挥家有效地区分开来。当然,除却个人在艺术民族化道路上的探索之外,聂中明先生勇于创新,指挥手势简练,喜欢无伴奏合唱等同样引起越来越多国人的关注。
我们处于多元化的发展社会,世界同样因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逐渐形成“地球村”,如何创造性的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已经成为我们所不可面对的重要问题。聂中明先生的指挥艺术来源于西方,但在合唱舞台上,具有浓厚“中国味儿”气息的艺术旺旺上不得台面。但聂中明先生却将戏剧艺术中惟妙惟肖的体态语言融入其中让我们意识到,是不是其它民族艺术也可以融入到现代西方指挥中。从聂中明先生的指挥合唱生涯来看,他不断努力,善于冒险,敢于冒险。指挥手势的诸多特点,需要指挥家自己去不断探索,不断理解,以丰富自我手势语言,调动合唱队伍情绪。他的指挥对我国当代的合唱指挥技术的发展与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朴东生.指挥入门[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3]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