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的策略探讨
2017-01-16郜艳
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教学渗透,充分借助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最大程度上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本文将重点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进行探讨。
1.营造德育氛围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人文内容,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够借助这些人文形象为学生营造德育氛围,从而荡涤学生的心灵和熏陶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善于对教材中的人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浓郁的德育氛围当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为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根基。例如,教师在讲解《邓稼先》一课时,可以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挖掘,让学生感受邓稼先的崇高情怀,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同时也是一个内容生动的人物传记,作者用大量的语言对邓稼先的艺术形象进行了描写,呈现了一个具有崇高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的形象。
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营造德育氛围,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并分别找出描写奥本海默、邓稼先两个人物形象、品质和性格的句子,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当学生具有一定思路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师生互动,共同分析两个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通过对对应语句的分析能够发现奥本海默虽然具有卓绝的才华,但是却往往忽略他人感受;邓稼先为人不卑不亢、待人忠诚,并受人尊敬和爱戴。在二者人物形象的对比过程中,能够突出邓稼先的形象,同时也可以和下文中描写邓稼先立志回报祖国的伟大信念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德育氛围中受到德育教育。
2.创设德育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不能仅仅采用传统的语言讲解模式,如果一味采用平铺直叙的灌输式讲解方法开展语文教学,不但会影响到学生进入到文章营造情感情境的效果,也无法有效渗透德育教学,影响到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教材当中文章内涵和情境的呈现,用文章的深刻内涵和引人深思的内容将学生带入到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当中,增强学生对文章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深化认识。
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教师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发现作者对斑羚飞渡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刻画和描写,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当中仅仅让学生对这些语句或者段落进行反复阅读和理解,很难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内容,也不会快速地让学生进入到文字营造的德育情境当中,进而阻碍德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斑羚飞渡的直观情境用动态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真实地看到那些被摔得粉身碎骨的老斑羚以及成功飞渡的年轻斑羚的真实画面,让学生真正为这悲惨而壮观的场面所感染和震撼,从而为学生营造形象、直观的德育情境。
3.组织德育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并不能单单依靠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来为学生营造德育氛围和情境,而是要引导学生走出语文课堂,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升华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德育素质。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日常教学需要以及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内容为学生组织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并将课外实践变成德育活动的阵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层次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也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自身的德育素质进行锻炼。例如,《我的母亲》《背影》等都是赞颂伟大的父爱和母爱的经典文章,也是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学习完这些文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以致敬父母为主题的演讲,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与父母之间的感人亲情,从而培养学生尊敬和爱戴父母的品质,进一步强化学生报答和感恩父母的决心,让学生在演讲活动中得到亲情教育。再如,在学习完朱自清的《春》后,教师可以组织绘画比赛活动,让学生将朱自清笔下的春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描绘,让学生真实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大地的春意盎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鼓励学生勇于进取和追求未来。
郜艳,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