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构建和谐课堂

2017-01-16郭亚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整堂自豪思维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那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课堂呢?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最符合学生需要的课堂,师生得以同频共振的课堂才是学生需要的和谐的课堂。那如何构建这种“和谐”的课堂呢?

一、精心营造良好的开端——开启课堂的金钥匙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次听课的时候,都能感受到教师那巧妙的开头给学生带来的新奇的心理感受,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一堂课的成功,课前交流和导入是关键,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奠定着整堂课的学习基调。导入得好,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是“点燃精彩课堂的火种”。反之,导入得不好,会让整堂课都陷入一种沉闷、压抑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和老师都倍感压力,倍感紧张,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师生的上课情绪和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铃声响了,已经是上午的第四节课了,孩子们都有些累了,所以教师在开头是这样说的:“孩子们,快到中午了,你们都饿了吧!要不咱们来‘吃几口空气,补充补充能量吧!”说着教师就带领学生“吸”了几口空气,孩子们张大嘴巴吸气了,也张大嘴巴笑了。这是一位新老师在借班上课,开头的这样一个小幽默一下子就把学生给逗乐了。学生们乐了,不仅消除了学生们的疲惫感,也有效地消除了教师和学生的紧张,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比起我们有些老师在开头的时候提问:“孩子们,你们紧张吗?不要紧张,待会看谁表现得好!”我相信这样的开头一定是越问学生越紧张,结果整堂课,孩子们都沉默,你不敢言,我不敢语,教师更是如此,一看学生不回答就着急了,手足无措,只好不住地启发,一启发,话就多,孩子们便更不敢说了。整堂课都会让人感受到很压抑,很沉闷,放不开。这都是因为头没有开好。

所以,我相信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能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倍感亲切的心情走进课堂,就能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成功地奠定整堂课的情感基调。良好的开端是开启精彩课堂的金钥匙。那良好的开端要注意些什么呢?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乐学、好学、想学,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就会高度有效。其次,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堂精彩而又成功的课,不仅需要一位好的讲课教师,而且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作为课堂的驾驭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来。老师更多地指导、鼓励才是“教学”的真正内涵。名师的标志不是会讲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让学生乐于学习这些知识。只有这样,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释怀自己,放松自己,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身心的自由者、精神的快乐者,从而让学生以一种最好的学习状态进入学习,得到最好的收获,并为老师的精彩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推动课堂的原动力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足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问题的产生乃是一切创造的起源与根本。牛顿因一问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爱迪生因一问而发现了最好的灯丝,鲁班的斧头、张衡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蔡伦的造纸术,无不向我们印证了:问题会牵引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现如今,多功能牙刷、节能拖把这些小发明小创造的成果都向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它们均起源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不断去探究,最后创造的结果。

课堂也是如此。有效的课堂就应当起于疑,序以疑。起于疑,起于学生质疑,让疑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序以疑,让疑问成为课堂天然的主线。新课程呼唤学生问、学生议、学生辩的自主探索的崭新境界。学生有了疑问,就能进一步去思索、去探究、去讨论、去总结,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拥有自己的感悟。《“闪光的金子”》一文中,孩子们对“特约服务箱”里究竟会有几张纸条产生了疑问。我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索:你觉得会有几张?“四张、五张、十张……”“有四张就意味着徐虎要奔赴四个地点去修理。有五张呢?有十张呢?”是呀,通过孩子们猜测纸条的多少,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徐虎的辛劳。“那你希望今天的‘特约服务箱里有几张纸条?”“四张、五张、一张、一张也没有……”“为什么一张也没有呢?”“因为徐虎实在是太累了,所以我希望他能休息休息。”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感人的话语。孩子们不仅读懂了徐虎的精神,更学会了感恩。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直接把所了解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们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应有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易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钻研精神。而教师引导学生巧妙地质疑,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有了疑问,就有了思索的原动力,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循着问题不断去探究,就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三、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引爆课堂的催化剂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就获得了两种思想。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学习的成果是巨大的。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观点不同,看法不同,难免会发生争执,但真理只会越辩越明。

在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学生就对“爱因斯坦到底伟不伟大”产生了争议,伟大有伟大的原因,不伟大有不伟大的理由,就在这一系列激烈争辩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发表见解之前是潜心读文,积极探讨,发表见解之中是义正词严,有理有据,在发表见解之后是虚心听取,取长补短。这样的争辩,这样的场面,这样的结局不正是我们欣然见到的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再比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引导学生用“我感到自豪的是——”这一句式来交流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让我们来听听孩子们的声音吧。“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耐饥耐渴。”“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被公认为沙漠之舟。”“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这样的交流与互动中,孩子们倾听了更多的声音,也拥有了更多的收获。接着薛老师再引导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会弹钢琴、学习成绩好、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有特级教师上课……”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表达异常丰富。这都是交流的魅力,因为它更好地开启了学生的心智,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扩充了学习的张力,提升了学习的效果。

四、及时抓住动态生成——提升课堂的助推器

一堂成功的课就在于它总能给人以回味,给人以思索,很多时候就得益于那精彩的瞬间——新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雨后》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教学重点在于通过朗读来让学生感受到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与快乐,体会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有位同学忍不住喊出了一句“妹,小心,滑!”喊得是那么的贴切,既有对小妹的关心与爱抚,又饱含着兴奋与欢乐。我敏锐地察觉到:他,就是点燃这堂课的火种。我岂能放过!于是,全班同学在他的带领下,忘情地喊了出来,忘情地进入到雨后的世界中。至此,还有什么要讲的,他们已经通过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向我们诉说了他们的理解。自然,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绘声绘色的朗读。这是在本堂课之前没有任何预设的,完全来自于课堂上的随机应变,来自于巧妙地运用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游子吟》这篇课文也让我充分领略到了如此般的妙处。这堂课又完全得益于那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当我听到杨家同学对这句话的品读时,一声“郊儿”直喊得我心为之轻轻颤抖。当我叫他起来范读的时候,全班为之动容。因为听着他的朗读,听着这声呼唤,就宛如听到了孟郊的母亲对儿子的亲切呼唤。就宛如听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深情呼唤。当大家一起来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听到的和感受到的都是同一个声音:母亲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挚爱,那份浓浓的关怀。他们已走进了“母亲”的心田,也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儿将对母的那番心意。同时也感悟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

有了这两堂课的启示,我情不自禁地感叹:一堂课的成功就在于执教者能否及时地抓住新的教学资源——天然的“生成”,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如果抓住了,它必然会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进而取得整堂课的成功。它会让执教者为之欣喜不已,让聆听者因之受益不浅。有时仅仅是那短短的一瞬,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句点评,抑或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点看法,一条建议等。想到这,我真是万分庆幸,我抓住了那两个有独特感受力的孩子,是他们点燃了整堂课,让课堂流光溢彩。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当我们回到课堂教学的“原点”,就会幡然醒悟:教育最有价值的指向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使其在学会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谐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就是学生得到发展的课堂,就是师生同频共振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语文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

郭亚丽,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猜你喜欢

整堂自豪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花园里上课
花园里上课
谁能比我更自豪
单纯 平凡 自豪
顽强自豪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