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7-01-16刘艳华华薇娜申瑜洁
刘艳华+华薇娜+申瑜洁
〔摘 要〕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基本理论指导框架,就个体层面的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和组织环境层面的组织气氛等因素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影响作用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自我效能感和国际科研行为正向影响国际科研成果,研究自我效能感通过国际科研行为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国际科研成果;2)国际科研行为受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3)研究自我效能感受组织气氛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预期受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组织气氛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高校;图书情报学;国际科研产出;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组织气氛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2-0145-07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 in Banduras Social Cognitive Theory,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ers in terms of their research self-efficacy and research outcome expectations,as well as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al climate.The influenc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on two variables,namel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behavior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chievement,is also analyzed for researchers in doctorate-granting LIS institutions.Findings indicated that:1)There is positiv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behavior and research self-efficacy on researcher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chievement.The indirect influence of research self-efficacy also exists via international research behavior.2)Researcher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behavior is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research self-efficacy.3)Research self-efficacy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organizational climate.Research outcome perceptions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research self-efficacy.
〔Key words〕university;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international research output;self-efficacy;output expectations;organizational climate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环节是创建一流学科,一流的学科,必须具有一流的知识创新能力,即一流的科研水平。研究型高校作为中坚力量,承载着我国图书情报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重任,提高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的科研创新水平,缩短与国际一流大学的距离,才有可能加快我国图书情报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步伐。国际科研水平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际科研产出的多少来衡量,研究人员作为国际科研产出的主体,如何提高其国际科研水平,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为深入探讨研究人员科研行为的动因,笔者以班杜拉社会认知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为基本理论指导框架,在半结构化访谈基础上[1],从研究人员个体层面的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和组织环境层面的组织气氛3个视角探析影响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主要因素,以我国8所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中的教师和在读博士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寻找提升研究人员国际科研水平的关键点。
1 研究假设
1.1 国际科研产出的二维结构及其关系
科研活动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劳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不确定性与时滞性,对科研产出的衡量应包括科研行为和科研成果两个维度[2]。国际科研产出亦包括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两个维度,国际科研行为指研究人员从事的各种正式的、国际化的科研、学习与专业交流活动;国际科研成果指研究人员在研究和探索人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精神产品,主要以文献为知识载体(包括外文专著、外文期刊论文、外文会议论文以及外文形式的非正式文献如国际学术交流的PPT、科技报告、内部资料等),也包括外文形式的有形成果(如专利、开源软件、分析工具、图形、设计等)。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行为是成果的前期投入,成果是其行为的目标和价值表现;同时,访谈发现,虽然国际科研行为不一定都会产生国际科研成果,但一般而言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行为对其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
1.2 研究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国际科研产出的关系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最终完成任务的一个强力的决定因素和预测指标,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能力判断,而是对自己在一定情景中能做什么的信念评价[3]。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将自我效能理论与科研培养过程和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者联系起来,试图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解释科研培养环境的作用以及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者,由此发展出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对其有能力完成与科研相关任务的自信程度[4]。本文将研究自我效能感定义为研究人员对其成功完成国际科研活动相关任务过程中所具备技能的自信程度。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中已表明无论是自我效能还是研究自我效能,对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均有积极预测作用[5]。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2a: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国际科研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2b: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
此外,结合假设H1,进一步提出将国际科研行为作为中介变量的假设:
假设H2c: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通过国际科研行为显著正向影响其国际科研成果。
1.3 研究结果预期及其与国际科研产出的关系
班杜拉认为“行为受结果影响”这一认知中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指“预期结果”,也即行为建立在对未来的结果预期之上,人们具有预测未来行为可能结果的能力,并可根据预期行动结果调整努力的水平与分配力量,因此,对预期结果的信念比行动的实际结果能更好地预测行为。Bieschke和Bishop提出“研究结果预期”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个人对其从事某研究活动可能带来结果的期望”[6]。本文的研究结果预期指个人对其参加某项国际科研活动所可能带来结果的期望,并进一步从国际科研活动可能带来正向结果的角度,提出研究结果预期包含内部价值预期和效用价值预期两个维度,内部价值预期指个体对其参加国际科研活动所可能获得的与活动本身相关的、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期望,关注的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等非功利性的结果;效用价值预期指个人对参加国际科研活动所可能获得的与活动本身相分离结果的期望,关注的是外在的奖励、外在的认同等功利性的结果。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研究结果预期对研究人员的科研兴趣、科研意向、科研行为有积极预测作用[7];对科研成果产出有间接预测作用[8]。另外,在访谈中发现,被访者一致认为国际科研产出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促使研究人员参加国际科研活动和发表国际科研成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a: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预期对其国际科研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研究人员的内部价值预期或效用价值预期对其国际科研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3b: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预期对其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研究人员的内部价值预期或效用价值预期对其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
1.4 组织气氛及其与国际科研产出的关系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环境作为行为的对象或现实条件决定着他的行为方式;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人与其所在环境的函数,组织气氛即在特定的情境中,每个组织成员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知觉,这种气氛可以影响组织内员工的动机、信念和价值,并能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本文的组织气氛指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知觉到的、高校或院系环境中一组可以测量的、支持或驱动其国际科研产出表现的组织特质,并进一步将对研究人员起积极作用的组织气氛细化为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5个维度。资源支持指研究人员所感知到的学校或院系为其参加国际科研活动或成果产出所提供的资源支持程度;政策导向指研究人员所感知到的国家、学校或院系为鼓励高校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产出而在相关政策制定中突出国际科研行为或成果的重要性程度;国际化氛围指研究人员所感知到的学校或院系环境中能够促使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国际化氛围程度;管理支持指研究人员所感知到的学院科研管理的合理程度和为研究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相应服务的支持程度;领导支持指研究人员所感知到的团队带头人或导师对其国际科研产出的支持和鼓励程度。
一般认为积极的组织气氛有利于激发个人的创新行为,消极的组织气氛阻碍个人的创新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与其创造性紧密相关,国际科研活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新性行为,高校内每个成员对其所在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觉可以影响其从事国际科研活动的信念和价值,进而影响其国际科研行为。已有研究中关于组织气氛对科研产出的预测作用在教师层面得到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持[9];在博士生层面的理论探讨和调查统计研究中得到学者共识[10],部分实证研究表明组织气氛对博士生的科研行为和科研成果有显著预测作用[11]。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4a: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对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4b: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对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
1.5 组织气氛、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在重视人的主体性因素之外,也承认环境是决定人类能动性的重要情景因素。形成个人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包括亲历的动作性掌握经验、替代性经验、社会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信息[12],替代性经验、社会说服包含的信息很多都是情境化的;同样的,结果预期中的奖赏、声誉等效用价值的获得也往往来自于外部环境。从理论上讲,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的形成,该论断已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13]。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5: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对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6: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6-1: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内部价值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支持对研究人员的内部价值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6-2: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效用价值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支持对研究人员的效用价值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特定环境下,个体会通过对自我行为方式的判断预测其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在既定情境中人们的结果预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自己能完成的行为成就类型的判断。从理论上讲,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对结果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该论断也得到实证研究不同程度的支持[14]。
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7: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研究结果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7-1: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内部价值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7-2: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效用价值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
2 实证研究
2.1 问卷设计
第一部分:国际科研活动和成果,包括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两个变量;采用开放式填答,以主观赋权法调查各测度题项的权重。第二部分:个体因素,由研究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研究结果预期量表组成,研究自我效能感量表由研究自我效能感变量构成,采用李克特五分值量表:从“没有自信”到“很有自信”5个程度级别,分别赋值1~5;研究结果预期量表包括内部价值预期和效用价值预期两个变量,采用李克特五分值量表: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5个程度级别,分别赋值1~5。第三部分:组织环境因素,即组织气氛量表,包括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5个变量,采用李克特五分值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程度级别,分别赋值1~5。
2.2 数据收集
第一阶段为预调查,检验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问卷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预调查以武大信管和南大信管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发放,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84份,有效问卷82份。第二阶段为不含预调查对象的研究人员,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方式以电子邮件为主、辅以网络即时通信工具、专业调查网站(问卷星网站)和人工实地发放,共回收问卷132份,有效问卷79份。将预调查数据进行相应题项删减和次序调整后合并,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61份,用以实证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样本的人口特征方面(见表1):被调查的男性、女性学者比例接近;各年龄段均有涉及;八大院校不同科研年限、不同职称/身份的研究人员均有涵盖。总体而言,受试人员在性别、年龄、科研年限、单位、职称等各维度均有分布,样本的构成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符合对样本数据特征的要求。
2.3.2 效度和信度分析
2.3.2.1 效度分析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确认量表因素结构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所得模型进行参数评估,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因素结构是否合理。将161份有效问卷按样本所属高校排序,抽取单号81份为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双号80份为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对单号81份中的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和组织气氛量表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各量表的因素结构模型;再以双号80份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别对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3个量表的因素结构模型与实际收集数据的契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研究自我效能感量表获得1个公共因素,命名为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量表获得两个公共因素,命名为内部价值预期和效用价值预期;组织气氛量表表获得5个公共因素,命名为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和领导支持;以上各量表的因素结构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得到验证,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3.2.2 信度分析
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研究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预期和组织气氛3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3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均大于0.9;子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均大于0.80;说明3个量表及其分量表都具有较好的信度表现,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满足信度要求。
2.3.3 假设检验
2.3.3.1 相关分析
根据Kline的数据正态性分布标准对各变量数据进行检验,研究自我效能感、内部价值预期、效用价值预期、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8个变量的偏度系数绝对值在0.160~0.815之间,远小于3;峰度系数绝对值在0.115~0.638之间,远小于8;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的偏度系数大于临界值8;峰度系数远大于20。即前8个变量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后2个变量的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且偏离正态的情形较为严重。因此,分别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对前8个变量和后2个变量及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国际科研行为与国际科研成果呈现非常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p<0.01);研究自我效能感与国际科研行为、国际科研成果呈现非常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p<0.01);组织气氛中的资源支持、政策导向、国际化氛围、管理支持、领导支持与研究自我效能感、内部价值预期和效用价值预期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与内部价值预期和效用价值预期呈现非常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p<0.01)。研究结果预期与国际科研产出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假设H3a、H3b未得到支持;组织气氛与国际科研产出的相关性不显著,假设H4a、H4b未得到支持。
2.3.3.2 回归分析
通过秩变换对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变量的数据进行变换,变换后的数据经检验呈正态分布。后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法分别对以上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做进一步检验,回归分析摘要见表2至表6,主要报告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决定系数的增加量(ΔR2)、F值、净F值(Δ)、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B、标准化回归系数β。其中,R2为决定系数,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测力;F统计量及其显著性检验可以检验整个回归模型是否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未标准化的回归系数B较偏重于实际,易受变量间单位的影响,无法比较预测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故经常使用标准化回归系数β作为自变量间解释力的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β的绝对值越大,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15]。
1)由表2知:国际科研行为对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预测力,有效解释国际科研成果40.3%的变异量,假设H1得到证实。
2)由表3、4知: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国际科研行为有显著预测力,有效解释国际科研行为5.7%的变异量;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国际科研成果有显著预测力,有效解释国际科研成果15.6%的变异量;国际科研行为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国际科研成果总效应的比为0.238×(0.573/0.395)=34.53%;假设H2a、H2b、H2c得到证实。
3)由表5知:领导支持对研究自我效能感有显著预测力,可有效解释研究自我效能感10.2%的变异量,假设H5得到证实。管理支持和领导支持对内部价值预期有显著预测力,可有效解释内部价值预期36%的变异量,假设H6-1得到证实;领导支持和政策导向对效用价值预期有显著预测力,可有效解释效用价值预期32%的变异量,假设H6-2得到证实;由以上可知组织气氛对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预期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假设H6得到证实。
4)由表6知: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内部价值预期和效用价值预期有显著预测力,有效解释内部价值预期20%的变异量、效用价值预期7.5%的变异量,假设H7、H7-1和H7-2得到证实。
3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研究结论
3.1.1 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成果产出受其行为的正向影响
参加境内外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组织、参与国际科研项目、跟国外学者合作发表学术论文、境外访学、被邀请作为境内外国际学术会议发言人及学术期刊或境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评审专家等相关国际科研活动越多,国际科研成果产出也越多。
3.1.2 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的影响
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对其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的影响,亦通过国际科研行为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国际科研成果产生正向影响。结论支持了自我效能感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作用,拓展了现有研究范围。
3.1.3 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研究结果预期
班杜拉认为个体在既定环境中形成的结果预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自己能完成的行为成就类型的判断,通过对自我行为方式的判断(自我效能)预测行为结果(结果预期)。同样的,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在从事国际科研活动时也会根据对自己效能的评价产生不同的结果预期。
3.1.4 研究人员对组织气氛的感知影响其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的形成
组织气氛作为研究人员的一种心理气氛,是对团队、院系、高校等组织情景因素的一种感知。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这一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一系列支持国际化研究的组织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在整合过程中,个体必然会将对环境因素的感知整合到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结果预期的形成过程中。
3.1.5 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预期对国际科研产出两个维度的正向影响作用未得到实证研究支持
这一结论与班杜拉对结果预期的阐述吻合:效能信念的预测作用大于结果预期,即低效能感会使结果预期失去激发潜力的作用。统计发现,受试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介于2.86~3.55之间,从总得分来看,约46.58%受试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低于平均值(平均值28.39,最小值9,最大值45)。由此来看,在目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对其完成国际科研任务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的情况下,研究结果预期对其行为的预测作用尚未激发出来。
3.1.6 研究人员对组织气氛的感知对其国际科研产出两个维度的正向影响作用未得到实证研究支持
该结论与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从相互作用论的观点看,寻找行为最终环境原因的普遍做法是无效的”这一观点相吻合,也即在目前的情况下,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寻找国内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关键因素时,个体的效能信念具有决定性影响,情景对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3.2 对策建议
3.2.1 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提高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活动参与度
国际科研行为是国际科研成果产出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可通过鼓励和支持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广泛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选拔优秀教师出境进修,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参加境外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努力提高本学科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活动参与度,带动其国际科研水平的提升。
3.2.2 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
研究自我效能感是国际科研行为和国际科研成果的重要解释变量,个体成功行为的反馈、与研究人员具有相似性成功榜样的示范作用、他人的言语说服和积极反馈、积极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健康、团队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均可有效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高校管理部门和研究人员可从这几方面出发,通过学校的支持和研究人员自身的努力,有效培养研究人员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其国际科研活动参与度,产出高质量的国际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艳华,华薇娜,常李艳.我国图情研究人员的国际科研产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半结构化访谈的探索性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4):151-155,169.
[2]张廷君.科技工作者三维绩效系统激励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3]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M].林颖,王小明,胡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Forester,M.,Kahn,J.H.,Hesson-McInnis,M.S..Factor structures of three measures of research self-efficacy[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04,12(1):3-16.
[5]Lambie,G.W.,Vaccaro,N.Doctoral counselor education students levels of research self-efficacy,perceptionsof the research training environment,and interest in research[J].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2011,50(4):243-258.
[6]转引自:Bishop,R.M.,Bieschke,K.J..Appl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o interest in research among counseling psychology doctoral students:A path analysi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98,45(2):182-188.
[7]Wright,A.B.,Holttum,S.Gender identity,research self-efficacy and research intention in trainee clinical psychologists in the UK[J].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12,19(1):46-56.
[8]Bieschke,K.J..Research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research outcome expectations: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scientifically minded psychologists[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06,14(1):77-91.
[9]Gregorutti,G.A mixed-method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person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aculty research productivity at small-medium,private,doctorate-granting universities[D].Michigan:Andrews University,2008.
[10]Kahn,J.H..Predicting the scholarly activity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students:A refinement and extension[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1,48(3):344-354.
[11]蔺玉.博士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12]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册)[M].缪小春,李凌,井世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Kotrlik,J.W.,Bartlett,J.W.,Higgins,C.C.,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faculty[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2,43(3):1-10.
[14]Kahn,J.H..Predicting the scholarly activity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students:A refinement and extension[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1,48(3):344-354.
[15]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孙国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