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调查与对策分析
2017-01-16明均仁高凯
明均仁+高凯
〔摘 要〕北京高校众多,各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情况各异。对它们进行系统调查,一方面有助于了解用户对图书馆移动服务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图书馆微服务的推进。本文通过登陆北京高校图书馆网站、移动搜索与体验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方式,对北京66所本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建设情况、服务内容、推广方式、认证主体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与问题分析,并从规范微信名称、开发个性化内容与加强宣传及推广等方面提出策略分析。
〔关键词〕北京市;高校图书馆;微信;移动服务;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2-0073-05
〔Abstract〕There are large numbers of universities in Beijing.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WeChat platform is different in quality.To carry out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not only has contribute to the cognition of library mobile service for users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library mobile services.The open construction,service contents,promotion modes and certification bodies of 66 university library WeChat in Beijing were mainly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by landing the website of libraries,searching and using WeChat with mobile tools.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about regulating the name of library WeChat,developing personalized content and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Beijing;university library;WeChat;mobile service;investigation
2012年8月,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了公众平台功能模块,面向个人和组织推广业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将品牌、内容通过微信渠道推广给上亿的微信用户,实现和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1]。移动终端的普及改变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微信作为图书馆微服务的新兴模式,正被国内高校所重视与应用。
北京高校数量众多,有24所“211高校”,8所“985高校”,许多高校的综合实力在我国都是首屈一指,不仅馆藏资源丰富,而且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也值得称赞。本文以教育部颁布的北京市66所本科高校图书馆为样本[2],通过对它们的微信公众账号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以此获知北京本科高校微信图书馆整体发展状况与应用水平,探析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在区域推广与普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建设及优化提供参考。
1 调 查
1.1 调查方法
本文对北京市66所本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调查,采取了以下方式:(1)在手机微信中,通过点击添加朋友,输入以下关键词“高校名称+图书馆”或“高校简称+图书馆”来查找该微信账号是否存在,存在就添加;(2)电脑浏览高校图书馆官网,查看网站是否有图书馆微信账号相关内容,如果存在微信二维码等提示信息,就用微信扫一扫功能等方式进行添加;(3)通过各高校图书馆官网预留的电话、E-mail或在线客服进行咨询,客观了解北京本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共平台建设情况。
1.2 调查内容
1.2.1 开通建设情况
通过此次调查统计,北京市66所本科高校图书馆有42所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图书馆微信平台,开通比例为63.63%。此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北京本科高校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账号的比例较高,具体开通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截止时间为2016年5月31日)。
通过对图书馆微信账号的历史记录浏览后发现,最早开通图书馆微信的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其开通时间为2012年11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在2012年12月底开通的,其它大多数高校则集中在2013年、2014年以及2015年开通,2016年也有高校图书馆开通微信服务,如北京物资学院就是在2016年3月份才使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调查进一步表明微信作为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新兴模式,正被国内高校所重视与应用;各高校图书馆纷纷利用微信平台强化图书馆微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1.2.2 服务内容
通过对开通图书馆微信账号的高校图书馆进行调查,统计发现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9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只有推送消息,没有模块功能。
另外33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在有丰富的模块功能前提下,其主要服务内容有:(1)绑定/解绑读者证:绑定读者证后,可以方便高校师生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快速的查找自己的借阅图书以及归还日期;(2)馆藏查询:点击馆藏查询后,可以查询书目的书名、作者、主题词以及ISBN,还可获得该书目的出版社、出版年月、馆藏复本及可借复本等信息;(3)客户端下载: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中给出了宣传移动图书馆APP的二维码或者网址链接,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直接下载与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所比配的版本;(4)馆际互借:可扩大馆藏资源,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3];(5)座位预约:通过绑定读者证后,就可对本校图书馆自习座位余位进行查看,并根据自己的时间预约座位学习,有效解决图书馆占座问题;(6)好书推荐:发现图书馆给读者推荐的一部分好书,点击书名,有该书的作者、出版日期、ISBN号以及页数等一些信息;(7)借阅信息:使用该功能前,需要绑定读者证,借阅信息里包含读者所借阅书目的书名、借阅日期以及归还日期等;(8)通知公告:该栏目里包含一些节假日图书馆闭关及开放通知、图书馆开展的一些活动的报道;(9)热门图书:为读者提供某一时间段内比较热门的图书信息供读者进行选择性阅读;(10)借阅排行点击借阅排行:可以显示借阅次数较多的图书,点击书名,可以参看书目的作者、内容摘要,以及在图书馆的馆藏位置,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的统计,北京市本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每项主要服务内容的数量如图1所示。此次调查显示,北京市本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最多的服务功能是馆藏查询,有31所,在有模块功能的图书馆微信占93.93%;其次较多的服务功能是借阅信息、通知公告、绑定/解绑读者证以及客户端下载;拥有馆际互借、借阅排行、热门图书以及座位预约等服务功能的高校图书馆数量均在10所以下。
1.2.3 微信在图书馆官网的推广方式
高校图书馆在官网对微信账号的推广主要是通过二维码来进行宣传,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集合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4]。在图书馆官网醒目的位置放置微信二维码信息能方便用户访问。此次调查统计,微信二维码的位置在高校图书馆的位置分布如表3所示。在42所(注:有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图书馆以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图书馆3所高校图书馆官网无法访问)已经开通图书馆微信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官方网页上,其推广方式如下:(1)有17所高校在图书馆官网首页上有图书馆微信二维码;(2)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的微信二维码显示在图书馆的公告栏上;(3)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及清华大学3所高校图书馆的微信二维码被放在官网的二级页面上。此次调查显示,有半数北京高校图书馆在官网有微信二维码标识,表明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对图书馆微信的宣传。
1.2.4 认证主体
高校图书馆微信账号进行主体认证后,可增加本图书馆微信账号的可信度,使推送的消息更具说服力。通过查看各高校图书馆微信账号发现,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10所高校图书馆微信账号没有进行主体认证。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图书馆微信认证主体是个人;其余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微信账号都进行认证,认证主体是本校名称,这也表明大多高校图书馆在对认证这方便还是蛮重视的,具体认证结果如表4所示。
2 北京市本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
2.1 公众账号名称不规范
通过此次调查统计,已开通微信账号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号主要有以下5种形式:(1)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9所高校图书馆没有官方的微信号;(2)以英文的Library结尾,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Bnulibrary)、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Ustblibrary)、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Beiyoulibrary);(3)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微信号都是以英文的Library的Lib结尾,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Bisulib)、清华大学(Thulib)等20所高校图书馆;(4)以中文的图书馆3个字的拼音首字母Tsg结尾,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Rmdxtsg)、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jsyhgxytsg)等高校图书馆;(5)其他如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Libbfa)、北京吉利学院图书馆(Tsg2506)、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Cwulib2011)北京大学图书馆(Pkulib1902)以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图书馆(Libbistu)。可见,微信号名称的不规范,使读者查找该微信号的过程增加难度,容易致使该微信账号不能被大多数人添加,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2 推送频率较低
北京市42所已开通高校图书馆总体上发文频率较低,只有首都医科大学以及中华女子学院2所高校图书馆微信推送消息频繁,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微信账号只是在开通之初发布了1条开通消息,之后就无历史消息记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微信账号从2015年12月23日开通后,只发布了6条推送消息;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基本上就是1个星期左右发布1条消息,且在寒暑假期间也无推送消息记录。这表明大部分北京市本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微信内容的频率较低,易导致本校师生对该微信账号的关注度下降。
2.3 缺乏个性化内容
在33个开发了模块功能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有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以及北京物资学院等7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的模块功能大体相似,基本上都是以我的图书馆、资源以及常用服务为3个主要模块,里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绑定/解绑读者证、借阅信息、客户端下载、好书推荐以及联系我们等。有热门图书功能的高校图书馆微信里面都是一模一样的内容,没有突出自己高校以及图书馆的特色,不能吸引大学生对图书馆微信账号的兴趣。
3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策略
3.1 规范微信名称,积极参与认证
一个简单易记的微信账号能使更多人关注,此次调查的42个图书馆微信有多种名称形式,不便于记忆以及添加,因此应规范微信名称,建议使用“高校名称+Tsg”字样作为高校图书馆微信名称,这样便于记忆,也便于本校师生进行添加。另外,图书馆微信在开通的同时首先应该通过微信对账号进行认证,提高用户对于账号推送消息的可信度,切实保护用户的权益,这也是图书馆对所发布信息负责任的一种方式[5]。
3.2 建立专业团队,开发个性化内容
调查发现,个别高校只有几条甚至1条历史消息记录,没有推送更多关于本校图书馆相关事项;另外,在咨询的同时,有的根本没有回复或者在很久后回复,归根结底就是缺乏专人管理。所以,高校图书馆在开通微信账号后,要安排或者培训专人进行微信公众平台管理以及运行维护。另外,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能吸引师生对微信账号的持续关注。在开发模块功能或者推送消息的时候,要结合本校以及图书馆特色来进行开发或推送。例如,座位余位查询、针对本校师生提供定制化服务。也可以借鉴武汉大学图书馆微信,发布一些图书馆年度数据,如现有馆舍、馆藏资源、入馆人次、个人外借册数排行榜、图书外借排行榜、图书预约排行榜、读者服务以及新媒体的一些情况(微信、微博的关注人数以及发文量)。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可以提供天气预报、快递查询、公交路线查询等贴近读者生活的延伸服务[6]。
3.3 加强宣传推广,扩大人气
微信公众平台不能主动添加好友,只能被动接受用户的关注和订阅,因此图书馆对微信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尤为重要[7]。在调查的过程,笔者发现图书馆对图书馆微信账号的宣传主要是图书馆官网上的二维码扫描以及官网上公告栏的二维码宣传。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对图书馆微信进行宣传和推广:(1)通过图书馆微博、QQ群、人人网等社交平台进行宣传;(2)在上信息检索课程或者新生入馆教育时,老师可以对图书馆微信进行介绍与推广;(3)在图书馆入口处张贴微信二维码或者在图书馆内电子显示屏上进行宣传;(4)在图书馆协会举办活动时进行宣传,个别图书馆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开通微信后,举办了“崭露头角的微信图书馆服务”学术沙龙,沙龙紧紧围绕“图书馆如何利用微信开展工作和服务”展开,向老师同学们介绍了图书馆微信服务,并开展热烈讨论,取得良好效果,做法值得推广[8]。
参考文献
[1]360百科.微信公众平台[EB/OL].http:∥baike.so.com/doc/5335445.html,2016-05-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634/201505/t20150521189479.html,2016-04-07.
[3]鄂丽君,许子媛.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1,(11):42,59-63.
[4]肖金华,黄丽红.基于微信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3,(6):55-57.
[5]周萍,陈雅.基于微信服务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116-120.
[6]王洪波.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探略[J].情报资料工作,2014,(5):82-83.
[7]魏笑笑.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6):185-188.
[8]图书馆举办“崭露头角的微信图书馆服务”学术沙龙[EB/OL].http:∥www.bisu.edu.cn/Item/41530.aspx,2016-06-23.
(责任编辑:马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