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心
2017-01-16冯桃
冯桃
4岁的佳佳对诺诺说:“我爸爸可厉害了,是工程师,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同龄的诺诺也不甘示弱地说:“我爸爸是大老板,每天能挣很多很多的钱。我放了假爸爸就带我去美国玩了……”
佳佳立马抢着说:“美国有什么稀奇的,去年我爸爸就带我去过美国了,还去玩了迪士尼。今年,爸爸要带我去欧洲。”
听到这话的诺诺有点不高兴,生怕自己被比下去:“我也去过新加坡、日本……”
两个孩子你一句我一句的说个没玩,总想自己的爸爸比对方更厉害,自己去过的地方更多……
在幼儿园里或者一个比较固定的“小团体”里这样的对话比比皆是,还有的孩子今天看到某某有了一个新玩具,晚上回到家就会立马央求妈妈必须也给自己买一个一模一样的,美其名曰“小伙伴有什么,我就要有什么”。不少家长都困惑: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这么爱攀比?
孩子为什么喜欢攀比?
每个人都有攀比之心,学龄前的孩子也不例外。
首先,孩子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学龄前的孩子对是非的辨别能力比较差,和小朋友在一起,很容易在彼此影响下产生攀比心理。加上不太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满足是要受一定条件制约的,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往往借助学习模仿对象提出各种要求,如别人有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衣服、玩具,自己也想要。
其次,3岁以后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以前的内部精神满足——需要他人对自己或行为的赞赏和认可,发展到外部的物质满足上,开始通过物质的比较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他们会用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等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最后,家长的不良教养行为也容易让孩子的攀比之心滋生。如家长想尽办法给孩子穿得漂亮,别人家孩子有什么自己家孩子也要有,这种不愿落后于别人的心理,被宝宝捕捉到后,成为宝宝与人攀比的强大的心理后盾。还有的妈妈经常谈论一些物质的东西,谁家买了大房子、高级轿车,谁买了什么牌子的化妆品、衣服等,耳濡目染宝宝也就学会了攀比这些表面的东西。
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心理?
学龄前的孩子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对事物还缺乏正确的判断、分析能力,攀比心理必然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使孩子的自信心在攀比中逐渐丧失。因此,当孩子出现与人攀比的苗头时,家长一定要认真对待,并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纠正。
家长要学会以身作则
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来比。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如“你看看诺诺多懂事、听话,妈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欣欣特别聪明,英语学得特别快”,这样的刺激只会让孩子消极,并催生攀比心理。每个孩子都不同,个体差异很大,再者家庭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同时大人之间也忌相互比较,父母不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别人比较。
不能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有哪种玩具,我也要买”,估计不少家长曾面对孩子类似的要求。有的妈妈看到别家宝宝有什么,就给自己宝宝准备什么,宝宝想要什么,就满足宝宝的愿望。这样做,其实是在以行动鼓励宝宝“别人有的咱就要有,别人买得起咱也买得起”,因此宝宝看到别人有什么就要什么。这个时候,妈妈要明白,宝宝并不一定是真的喜欢那个小朋友的东西,很可能是听到别人恭维那个小朋友了,所以也想被人夸奖。宝宝攀比心上来的时候,想的就是别人有我一定要有,受此情绪控制,宝宝会缺乏理智,此时妈妈不要跟宝宝解释、讲道理,因为宝宝听不进去。妈妈最好以实际行动击败宝宝的想法。比如,用宝宝的好几件去比别人的一件,用宝宝的长处去比,用宝宝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等。妈妈不躲闪、以硬碰硬的做法,能够帮助宝宝看清事实、看清自己,察觉自己的行动很鲁莽,也就放弃了。
转移孩子攀比的焦点,将攀比转化为动力
宝宝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宝宝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宝宝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比吃穿、比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良好习惯等方面与人攀比。如果抓住这种心理,把孩子攀比的焦点转移到游戏、学习、创造、良好行为等方面,这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局限于与伙伴物质方面的攀比了。
引导孩子学会和自己比
有时候在攀比的压力下,有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产生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在给孩子提要求、为孩子作选择的时候,要从孩子自身的情况出发,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帮助孩子一步步获得成长的自信。